试卷说明:
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为Ⅰ选择题和Ⅱ主观试题两部分。务必请同学们将第Ⅰ卷12道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并注意答题卡的正确填涂。务必请同学们将第Ⅱ卷主观试题的答案认真书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游目骋(chěng)怀 彭殇(shāng) 酾(shī)酒临江 蜉蝣(yóu)
B.氓(méng)之蚩蚩 骙骙(kuí) 公姥(mǔ) 暧暧(ài)
C.蓊(wēng)蓊郁郁 敛裾(jū) 潭柘(tuò)寺 何时可掇(duō)
D.青青子衿(jīn) 庐冢(zhǒng) 桑葚(shèn) 激湍(tuān)
2.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袅娜 镶边 垝垣 义愤填膺
B.斑驳 萧索 凋零 婆娑起舞
C.淅沥 倩影 猗郁 一椽破屋
D.蒲苇 烦燥 玳瑁 秋蝉厮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地震和海啸,大多数日本民众并没有怨天尤人,他们相信只有从废墟中站起来,才可以尽快进行有效的救援,尽早恢复生活。
B.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对自己有耐心有信心,即使基础不好,也不要放弃,邯郸学步,犹未迟也;只要肯从头做起,肯坚持,距离成功就不遥远了。
C.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反腐制度的力度化,少数腐败官员怕被人揭发处分,就金蝉脱壳,把大量财产转移到国外。
D.贺岁大片《让子弹飞》创造了去年岁末票房新高,在影片中葛优和姜文的搞笑表演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B.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十二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也是成败的关键。
D.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一个爱笑的人,是一个阳光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张张笑脸,犹如友谊的春风,吹向世界。
①一张张笑脸,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宽容,我们的友善
②让五千年文明中国的魅力,让中国人的友善如花绽放
③一个爱笑的民族,是一个阳光的民族
④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
⑤阳光,来自积极的心态,源自宽容的胸怀
A.③⑤④②① B.⑤④②①③ C.④②①③⑤ D.②①③⑤④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芳菲菲其弥章
7.下列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与山间之明月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C.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固前圣之所厚
9.下列各句在句式特点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而今安在哉 B.客有吹洞箫者
C.孟德之困于周郎 D.月出于东山之上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 王羲之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5分)
译文:
。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5分)
译文:
。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4分)
。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分)
。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 ,哀民生之多艰。
(2)青青子衿, 。
(3)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聘怀, ,信可乐也。
(5) ,凌万顷之茫然。
(6)哀吾生之须臾, 。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心中的芦苇
张 弛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中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墨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字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遂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的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于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时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浓醇、率直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要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心中的芦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
17.第①段中“瘦瘦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18.第⑤段中,作者说屈原“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请简要说说你对“大寂寞”和“湿湿”的理解。(4分)
答:
。
19.结合本文,说说“心中的芦苇”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6分)
答:
。
六、(6分)
20.“魅力”的外延很广,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根据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相关文章的内容,任选两位作者,表达人物对魅力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
[示例] 陶渊明说:魅力就是面对荣华富贵,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书写人生的高洁质朴。
( l )屈原说: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曹操说: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苏轼说: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马丁·路德·金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岁月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11—2012—1期末考试答题纸
高一语文
说明:请同学们将第Ⅱ卷主观试题的答案认真书写在答题纸上。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5分)
译文:
。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5分)
译文:
。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4分)
。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分)
。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 ,哀民生之多艰。
(2)青青子衿, 。
(3)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聘怀, ,信可乐也。
(5) ,凌万顷之茫然。
(6)哀吾生之须臾, 。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
五、(20分)
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心中的芦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
17.第①段中“瘦瘦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18.第⑤段中,作者说屈原“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请简要说说你对“大寂寞”和“湿湿”的理解。(4分)
答:
。
19.结合本文,说说“心中的芦苇”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6分)
答:
。
六、(每空2分,共6分)
20.“魅力”的外延很广,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根据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相关文章的内容,任选两位作者,表达人物对魅力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
[示例] 陶渊明说:魅力就是面对荣华富贵,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书写人生的高洁质朴。
( l )屈原说: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曹操说: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苏轼说: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马丁·路德·金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岁月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800
永昌一中2011—2012—1期末考试卷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说明: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6.C解析:A.“悟”通“晤”,面对面;B.“冯”通“凭”,乘;D.“章”通“彰”,明显。
10.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 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评注】本题考察虚词的用法,虚词用法较为灵活,所以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中的意思来理解分析,不可硬记,课本中考察的重点实词在复习中要重点强调。
15.略
16.作者写了记忆中的芦苇、文学作品中的芦苇、历史上的芦苇、自己真正拥有的芦苇。(答对3点得满分。每一点1分)。这样写熔现实与历史于一炉,写尽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有利于抒写由芦苇所引发的独特情感;使文章更加丰厚,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答对3点得满分,每一点1分)
20.答案(略)(评分要求:每一句3分,句式1分,内容2分)
21.本道作文题则在材料中对话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
①审题的关键词是“真正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 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你内心深处”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有所指,也可以泛指,。整篇文章应表达对所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情。
②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③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声音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