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109982001132840000《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写作背景
天宝二年(743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文化知识
1.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留别:临行赠言。
本文又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送别诗”和“留别诗”异同: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做,留别诗是离者所做。
2.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海经》)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汉东方朔《十洲记》)
3.天姥: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天姥山”就是第十六福地,乃仙人居处游憩之地。
4.谢灵运:吴越会稽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天下才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谢公屐:谢灵运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不管是上山还是下山都如履平地。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被命名为谢公屐。
5.白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常骑白鹿或乘白鹿所驾之车,所谓“才骑白鹿过沧海,复跨青牛入洞天”。“骑白鹿”就象征着隐士的生活,象征着仙人的风范。
6.折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陶渊明传》)
字词汇总
文言实词
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动词,遮断。
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过。
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动,震响。
虎鼓瑟兮鸾回车 回:驾。
恍惊起而长嗟 恍:猛然醒来。
唯觉时之枕席 觉:睡醒。
文言虚词
烟波微茫信难求 信:副词,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时。
天姥连天向天横 向:向着。
失向来之烟霞 向:刚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安:怎能。
且放白鹿青崖间 且:姑且。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到。
词类活用
对此欲倒东南倾 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云青青兮欲雨 雨用在副词“欲”后,活用为动词,下雨。
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惊为使动用法,使……震动,使……震惊。
虎鼓瑟兮鸾回车 鼓带宾语,此处作动词,弹奏。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梦游天姥吟留别》别具匠心地围绕着梦境构思,以描写梦游天姥山为主,以梦醒后感慨议论为辅。通过对梦游天姥山的精心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理清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2段: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3段: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把握重点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诗歌一开篇,提到了瀛洲。瀛洲,自古就是神仙居所,求仙之人的圣地。天性浪漫的李白,受时代之风的渐染,向往一种非同凡响的生活,对仙道情有独钟,自少年时代起就喜好求仙访道。瀛洲,就成了李白的向往之地。李白从“海客”的谈论得知,瀛洲在茫茫大海之中,水雾弥漫,浪涛滚滚,实在是寻之不得。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尽管瀛洲,使诗人感到失望。但越人却说天姥山,虽然也是隐蔽在云里雾里,却还有可能看到。仙人居所,总是带有一种朦胧迷幻之美,不是瀛洲的“烟涛微茫”,就是天姥山的“云霞明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诗人笔下的天姥山,高耸入云,横亘天边。一个“拔”字,使得“五岳”雄风褪尽,黯然失色。一个“掩”字,也使得“赤城山”黯淡无光。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和天姥山并排站在一起,也明显短了一截,让人看上去,仿佛只是小鸟依人般斜靠在天姥山的肩膀上。“连”“横”,写出了天姥山的巍峨庞大;“拔”“掩”,写出了天姥山的绝对崇高;“倒”“倾”二字,更是从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盛气与威严。只有李白,才会将一座小山夸张成如此雄峰;也只有李白,才能够将一座小山夸张成如此雄峰之后,不但使人毫不怀疑而且还禁不住拍案叫绝。
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响。其实,这座梦中的天姥山,是李白平生所游历过的奇山峻岭的一道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是诗人李白的精神山峰。海上仙山,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此行是要告别东鲁,南下吴越。诗人还未成行,却梦里先到了。一个“梦”字,呼应了标题中“梦游”一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大凡打心底里憧憬着的事情,往往都会在梦中提前预演一番。李白也是,本人就是他在梦中提前预演“吴越之行”,“天姥山之游”。
诗人被天姥山的仙境吸引,恨不得即刻就到。因此,这从东鲁到吴越的一段路,就可以忽略不计了。“飞”字,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不仅是“飞”,而且还是“连夜飞”;不仅是“连夜飞”,而且还得有月光照明,得有明月陪伴,所谓“一夜飞度镜湖月”。
在东鲁至吴越的路上,的确有一片名叫镜湖的水面。在皓月清风、月影如镜的黑白背景前,李白衣袂飘飘,御风而行,飞往剡溪。这实在是一幅动人的画面:未至仙山,而人已成仙。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这是一幅静态画面,诗人所到之处,是天姥山脚下。此处写清猿啼叫,一面是借其凄厉的叫声,烘托凄清的环境;另一面也是借猿猴的出没,表现天姥山的远离尘世,杳无人迹。加之“渌水荡漾”,清澈的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水光摇曳,仿佛是荡漾在诗人的心头。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在湖月的陪送下,飞到了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此处“青云梯”是一个借喻,说的是登山的石阶,长长的高高的石阶。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半壁”“空中”,旨在描写天姥山之高,高入云天。“海日”“天鸡”两个意象,不仅和“高”相关,而且还和“早”有关;不仅是个空间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时间概念。诗人是连夜赶路,从东鲁飞到吴越,紧接着连夜登山,并且,借着“谢公屐”和“青云梯”,登山速度还极快,诗人登上天姥山,正逢“东海日出”,“雄鸡报晓”。拂晓时分,也正是山中之景最丰富多彩的时刻。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此处往后,诗人开始描写山中之所见。身侧岩石林立,脚下石径盘旋,尽管山路崎岖如此,但是路边迷人的山花,还是给登山带来了灵动的乐趣。可是,正当诗人斜靠在岩石上,陶醉于山花烂漫的时候,天色忽然暗淡下来,似乎天还未亮,倏忽之间却是黄昏已至。山中之景就是这样,一会儿晴,一会儿雨;这边艳阳高照,转过弯去,却又是阴雨霏霏。
就在诗人流连于山峦之中,迷失在时间的错觉里的时候,山谷中传来巨大的响动。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天色为何忽然暗淡下来,原来是天空青云密布。方才的“熊咆龙吟”,其实是雷声滚滚。天要下雨了。山谷中水气弥漫,仿佛是烟雾升腾。“青青”“澹澹”,两个叠词的运用,将漫天乌云漫山水雾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在一阵阵排山倒海的雷声之中,“丘峦崩摧”。这是一种天崩地裂的情景,这种“将一切化为乌有”的场景,往往给人以彻底的毁灭感。诗人呈现给读者的,还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列缺霹雳”,结束了诗人眼前的人间胜景,又为诗人打开了通天之门。正如传说一样,挡在天门之前的巨石,“訇然中开”,裂成两半。于是,天门大开。霎时间,一个神仙的世界,展现在诗人眼前: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终归是要醒来的。李白的此番天姥山梦游,使得他魂魄悸动,可谓“惊起”,再回味方才的梦境,不免心生感慨,吁嗟叹惋。当初“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歌似乎犹在耳畔,如今“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得意”已然陈迹。人生如梦,一觉醒来,万事皆如过往烟云,唯有枕席,乍暖还凉。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有句话说得好:艰难时世最容易使人躲尽危难,消残壮志。历经坎坷的诗人,也不禁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它包含对人生多少深沉的感触。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由被召见时的兴奋到被排挤放还的失望的经历,这一梦游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其心理过程的折射、其人生经历的折射。
江水东流,浩浩汤汤,不仅永不停息,而且一去不返。这世上的东西,似乎什么也抓不住,留不住,稍纵即逝。一如友情。李白告别了长安的友人之后,何时再相见?不知道。李白又要告别东鲁的友人,这一别之后何时再相见?也不知道。诗人说:“别君去兮何时还?”没有回答,也无法回答。“君问归期未有期”,这才是真正的离别。
既然仕途留不住,理想留不住,岁月留不住,就连友情也都留不住,那么,在这分别的日子里,我们就各自享受自己的人生之乐吧。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榜样,一声怒吼,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这一神来之笔,表示出了决绝的态度,点亮了全诗的主题。这也是一介文人,向最高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
这两句犹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浩然正气冲天地而出。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现实是让诗人愁苦,可这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愁中自有一段名士风流。现实可以挫伤他,但是决不可能打败他。诗人将来自于现实压迫的伤痛,化成了诗歌中的流水,任由它纵情肆意地奔涌而去。
写作特色
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显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写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用美好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
诗人还大胆的用夸张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描绘,使天姥山显得非常雄奇、高大。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以描写梦游为主,而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发感慨,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
3.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