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练习题:
课外古诗文鉴赏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水仙子·舟中
[元]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注】①青荧:青光闪映。②鏖战:激战。③缴缠:纠缠。④琅然:笑声朗朗的样子。
(1)下列对本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中的孤舟、灯火是静景,朔风、飞雪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生动。
B.寂静的深夜,“朔风”骤起,诗人推开船窗,看到了“雪满天”,惊喜顿生。
C.全曲始终洋溢着欢畅愉悦之情,是羁旅作品中少有的洒脱、豪放之作。
D.全曲写湖上雪景,以情设景,又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语言隽永,生趣盎然。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的妙处。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冷”字意味丰富,既指郡斋天气寒冷,又指诗人心头清冷。
B.颔联“束荆薪”“煮白石”写出山中道人的活动以及生活的清苦。
C.诗歌写出了诗人进山送酒安慰朋友而找不到朋友一事。
D.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全诗形象鲜明自然,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
(2)这首诗蕴含着哪些情感?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咏风
[唐]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楹:屋前的柱子。
(1)颔联在流传中出现了两个版本:“驱烟寻涧户”和“驱烟入涧户”。你认为哪个版本好?请说明原因。
(2)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诗人赞扬了“风”的哪些高尚情操?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1)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有哪些“愁”。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是诗人在盼家书不至、觅归梦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叹息。
B.素秋,代指秋天。它能使人想到洁白清冷的秋霜、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等萧瑟清寒的秋景。
C.“敌”字既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氛围,也是空床独寝之人内心感受的一种暗示。
D.“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悠闲之感。
(2)这首诗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抒发作者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客怀
于?
?
谦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注】这首诗写于明宣宗宣德年间,是作者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所作,抒发自己春日巡抚两省途中的情怀。据史书记载,在巡抚山西、河南十八年的时期中,于谦“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奔波中又见春天来临,感叹人生如梦如醉,流年似水。体现了诗人醉生梦死,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
B.颔联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用词精妙,“白”“红”色彩对比鲜明,写出诗人长期宦游在外而身心憔悴的情形。
C.“寻常事”一语含有无尽的惆怅,目睹异乡春日美景,怎能不思家乡,但想为国有所作为也只能强自宽慰。
D.“报国”句说明了“离家”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国”,“无尺功”说明没有大的功绩,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辞。
(2)结合尾联分析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紧题目,“寒”字,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折杨柳”多写行客的愁苦,诗人写“闻折柳”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晓战”与“宵眠”相对应,诗人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雪》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到了。“芳华”指鲜花。
B.“新年都未有芳华”的意思是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句中的“都”写出了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的心情。该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C.《晚春》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D.我们可以透过《晚春》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
(2)这两首诗中,都各有一句写到了“雪”,哪一句才是真写雪呢?请赏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初晴游沧浪亭
[北宋]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歌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述其表达效果。
(2)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唯有,茶瓯小。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病酒:饮酒过量生病而难受。②香篆:焚香的烟。③帘栊:窗帘。
(1)本词上阕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词下阕借景抒情,其描绘景象与抒发情感与下面哪句诗词最为一致,请选出来,并说明理由。
A.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注】①安史之乱开始,杜甫一直颠沛流亡,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一、二两句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D.由全诗的内容看来,诗人是冒着狂烈的江风走出船头的。
(2)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所展示的画面。
?
1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眼眉儿
[南宋]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①绮窗人:想象中站在花格窗前的离人。②秋水:指眼睛,下句中“春山”,指眼眉。
(1)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描绘了黄昏时刻杏花开放的早春景象。
B.燕子是“一双”,征雁是“两行”,画角“声残”,渲染出一种凄凉氛围。
C.春闲,春天的闲情,这里是指离人吹着温暖的东风,斟上美酒,自斟自酌,闲适惬意。
D.“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一句中兼有人物、情态和背景,意境深远开阔。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词下阕的妙处。
?
1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酬郭给事
王?
?
维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郭给事:郭承嘏,字复卿。“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②禁里:禁中,即皇宫中。③拜琐闱:指毕恭毕敬地离开宫门。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④无那:无奈。⑤朝:cháo。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早春景物的壮丽与幽雅。门户重叠,楼宇高耸,落日余晖的笼罩,十分壮丽。桃李绿荫,柳絮飞扬,环境清幽。
B.颔联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声衬静,用钟声和鸟鸣衬托环境的幽静,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
C.颈联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写出了郭给事恭谨的样子。“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瞩目的地位。
D.唐朝的很多酬和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本诗作者在结尾也表达了这样的希冀之情。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歌尾联体现了作者谦恭的语气,从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
(1)C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风雪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湖上风雪翻飞的壮美,表现诗人迸发的诗情,表达了诗人看到雪夜美景的愉悦之情和豪迈放达的精神。
示例二: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语势,突出了湖上风雪翻飞的壮美,表现诗人迸发的诗情,表达了诗人看到雪夜美景的愉悦之情和豪迈放达的精神。
【解答】
(1)C项,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冷寂孤独。诗人“推篷”看到“雪满天”,惊喜顿生,诗兴大发,先前的孤寂一扫而光。
(2)“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中,“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中赋予风雪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一来它表现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湖上风雪翻飞的壮美,表现诗人迸发的诗情,同时“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句的气势,表现出诗人迸发的诗情,表达了诗人看到雪夜美景的愉悦之情和豪迈放达的精神。
2.
【答案】
(1)C
(2)①对朋友的真挚思念。
②无法见到朋友的孤独寂寞。
③政治上不得志的落寞感伤。
【解答】
(1)C项,“诗人进山送酒安慰朋友而找不到朋友一事”错误,从“欲恃一瓢酒”可知,诗人想要进山送酒安慰朋友,但尚未这样做,选项则理解为这是已成的事实,将尚未发生的理解为已经发生的。
(2)“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意思是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诗人想念朋友,关心朋友,足见他对朋友真诚的思念。“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人想追寻朋友的踪迹,却难以找到,无法相见,足见其内心的孤独寂寞。“今朝郡斋冷”中,郡斋是诗人任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在这刺史衙署的斋舍里“冷”的不仅仅是天气,还有诗人的那颗心,那颗政治上不得志的心。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
【答案】
(1)参考示例一:我认为“驱烟寻涧户”好。因为“寻”字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情感,表现了风对山涧里居住的人家的牵挂之情,驱散烟雾也要找到他们。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驱烟入涧户”好。因为“入”字正好与“出”字相对,形成对偶句式,而且“入”字写出了风直接吹进了山涧人家的房间里,为他们带去了肃肃的凉风。
(2)参考示例:不论贵贱遍施恩惠,不舍昼夜勤于奉献。
【解答】
(1)本诗诗眼为“有情”,诗歌“风”的有情体现在为“我”送来肃肃凉风(首联);体现在不论高低,山楹涧户它都要去照拂(颔联);体现在傍晚时分,还要为君奏响松涛之声(尾联)。因此无论选择哪一项,如果能够从情感角度分析出“风对涧户有情”即可。
(2)王勃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咏风》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本诗的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不仅如此,它还不论住户之高低(“涧户”与“山楹”)都一视同仁。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4.
【答案】
(1)离井离乡的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明净的沙岸与水边的月色相映,白色的布帆映着满船的秋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解答】
(1)通读本诗,诗人一开始便展现了心中的忧愁,“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睡不着觉的多半是忧愁的客人,半夜起来望着家乡的方向,“少睡”是因为“多愁”,思念自己的家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因为离海近的缘故江面显得宽阔,因为到了秋天,夜晚变得更长,“江弥阔”对应“夜更长”,也交代出一种清冷、空旷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更好地衬托出诗人的那种愁绪难掩。“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在这烟波笼罩中已经过了三十个夜晚,还没有到达杭州,“三十宿”交代旅途时间之长,“犹未到”则说明路途之遥远,这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写路途的遥远,实质上隐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诗人心中没谱,有些难以平静。
(2)“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的意思是“明净的沙岸与水边的月色相映,白色的布帆映着满船的秋霜”,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由远及近,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
5.
【答案】
(1)D
(2)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解答】
(1)D项,“诗人内心的悠闲之感”错误,应是“表现出诗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
(2)“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联系开头的“远书”“归梦”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6.
【答案】
(1)A
(2)①为官清正廉洁,保持高风亮节;②怀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做顶天立地男儿;③想要建功报国。
【解答】
(1)A项,诗歌首联没有体现诗人醉生梦死,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
(2)尾联的意思是“行李简单囊中羞涩先生切莫见笑,可我独留一柄倚天长剑直刺苍穹”。诗人请求不要笑他多年为官而囊中空空,表明他只有报效祖国的长剑一柄,倚青空而立。尽管诗人多年位居高官,却一生清白自守,两袖清风,行囊羞涩。那独倚青空的耿耿长剑,正是忧国忧民,顶天立地的诗人胸中的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的象征。尾联表达了作者为官清正廉洁,保持高风亮节;怀赤胆忠心和凌云壮志,做顶天立地男儿;想要建功报国的思想感情。
7.
【答案】
(1)C
(2)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解答】
(1)C项,表述错误,这首诗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爱国精神。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意为: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抱着马鞍睡觉。“抱”字是拥抱、怀抱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同时,表现出战士们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金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个盹儿,反映了将士们生活的艰苦。“枕”的意思是睡觉时把马鞍垫在头下,有安逸、舒适之嫌,不能表现将士们随时应战、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8.
【答案】
(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解答】
(1)本诗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用“淡白”“深青”分别描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写出了春末夏初(春天也可)的景物特点。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两种颜色形成对比,色彩鲜明,使得景色也鲜活起来。第二句“柳絮飞时花满城”,意思是“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这是对景物的动态描写,“飞舞的柳絮”“满城的梨花”体现了春意之浓,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春愁。
(2)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不随波逐流,而是开满一城的花,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此时看到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体现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
【答案】
(1)B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嫌百花未开,自己幻化成穿庭的飞花。表现了作者见白雪的欣喜之情。
【解答】
(1)B项,“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应是“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2)《春雪》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以花拟雪,而《晚春》中的“惟解漫天作雪飞”则是以雪喻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一句中,“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一个“嫌”字赋予春雪人的情感,“嫌”百花未开,自己幻化成穿庭的飞花,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见到白雪的欣喜之情。
10.
【答案】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霏,亭前池子涨了不少春水,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地在池中变幻着倩影。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衬托)。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答】
(1)“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写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逐渐暖和。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初晴”时幽静境界的喜爱和恬静闲适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对沧浪亭景色的喜爱之情。
(2)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此为静景。第四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乳鸠的对鸣声,是动景。三、四两句借乳鸠鸣啼来突出环境的寂静,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环境的静谧,有“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11.
【答案】
(1)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无限喜悦之情。
(2)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解答】
(1)从“相迎”一词可以看出,作者把斜阳当作人来写。“一蓑烟雨任平生”表明词人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风雨,而此刻的斜照相迎,则使词人感受到斜阳带来的雨后清新的无限喜悦之情。
(2)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结尾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所感所思,表达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12.
【答案】
(1)对比衬托。通过少时与老时对春天情怀的对比,衬托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日渐老去的感伤。
(2)选D。通过描绘晚春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解答】
(1)解答本题首先要回答“本词上阕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上阕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醉千钟”狂态如见。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由此衬托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日渐老去的感伤。
(2)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与本词下阕所描绘景象与抒发情感一致的一项,然后说明理由。本词下阕借景抒情,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而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就会随之破败,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D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为“无可奈何啊,百花总是要凋零;那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画檐。美丽的事物总是无法挽留,即使再现也与先前决非一样,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通过描绘晚春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13.
【答案】
(1)D
(2)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刺”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解答】
(1)D项,“诗人是冒着狂烈的江风走出船头的”错误,“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并没有狂风。
(2)对于诗歌画面的描绘,关键是对诗句中的意象要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一句中,“宿鹭”是指睡眠中的白鹭;“联拳静”表明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拨刺鸣”是鱼儿跃出水面的划水声。在描写这句诗的画面时,注意诗句中的动静结合的特点,所描绘出的画面应表现出这一特点。
14.
【答案】
(1)C
(2)运用想象手法,想象此刻在家乡闺中人在窗前迎东风眺望,对这春景洒泪生闲愁,抒发了思念之情。
【解答】
(1)C项,春闲,这里是指对出行远方的亲人的怀念。
(2)这是一首写思亲念远的别情词,写作方法颇具特色。上片写景,写作者眼前的景色。下片想象,写想象中情人对作者本人的思念的情形。“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把读者由作者所生活的情境,引入作者想象的氛围之中。想象此刻在家乡闺中人对作者的思念情形,人在窗前迎东风眺望,对这春景洒泪生闲愁。“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联想两人分别时的情形,闺中人泪水盈盈,眉似春山,脉脉含情,难舍难分的样子一直镌刻在游子的心中。
15.
【答案】
(1)D
(2)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集中地反映了诗人想辞官归隐的出世思想。
【解答】
(1)D项,“本诗作者在结尾也表达了这样的希冀之情”错误,本诗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
(2)尾联“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的意思是: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强欲从君无那老”表达了诗人对郭给事的仰慕,“将因卧病解朝衣”表达了诗人意欲辞官归隐之意。最后两句的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