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课前齐读《伤仲永》)
师:上节课我们分析到仲永是一位神童,我们回顾一下,神童,上节课我们从几方面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未尝识书具(私下议论)
师:好,XX,你说。
生:未尝识书具,还有“即诗书四句”
师:(板书)书写工具,没见过。有一天,忽然要过来,马上能写四句诗,这是天才的表现。
生:指物作诗立就
师:(板书)如果只是写了四句诗的话,没什么了不起的。自此以后,一方不可收拾,指物作诗立就。那天大概开窍了,后来就一下子写了,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生:皆有可观者
师:(板书)不仅会写,而且这个诗怎么样?还写得很好。有两个,这里我们看,古代的诗歌评价有几个标准?两上标准,一个是文采,一个是道理。找到没有?这些能表现出,其他地方还能表现出神童吗?那我们这样考虑,如果这里归为一个方面的话,那有没有其他另外的方面来表现他是神童的,好,你说。
生:这里的“能称前时之闻“可以表现出他以前怎么样,这个是这样,这个是现在,而他以前……
师:噢,你从后面,那我们这样,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如果刚才我们所讲的内容属于一方面,那其他有没有另外一方面?好,XX,你说。
生:“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这里是从那个,从同县的人的角度来说,他写得诗非常好,所以有人来让他父亲给他写诗。
师:请他父亲?
生:请他父亲让他儿子给他写诗
师:噢,这样就明确了,不然这句话就有歧义了,请他父亲让他写诗。这个他,他可能理解为父亲。依据这样的思路,这样的语句还有没有?那我们看一下,这两方面我们可以怎么归纳?这方面属于哪方面?直接写的(板书),这里呢?间接而写的(板书)。由此,我们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写一个人物特点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直接和间接。那么,这样来看,直接写他是神童的,第一自然段还有没有其他语句?间接写的,还有没有其他语句?这样来考虑,我们内容就会找得完整了。
生:“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县人”(生纠正为“邑人”)他每天都让仲永去四处拜访人,这里说明很多人都喜欢他的诗。
师:那个字读什么啊?
生:yì
师:yì,环谒于邑人,我们简单讲,四处去拜访,通过这个来表现,我们可以想象,四处拜访的时候,那个场景是什么样的?仲永一出场,对不对啊,谁能用你的语言把这样的场景刻画出来,或者说仲永出来了,怎么样?我们都在思考,想象,你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仲永出来,父亲带着儿子出来了,旁边的人会怎么说?邑人会怎么说?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说,现代人什么怎么样?噢,和开演唱会差不多,会在那儿大声地喊着(生接“名字”),喊他名字吗?在这儿,我们要注意一下,如果别人对其尊重的话,古人对人尊重,对读书人要尊重的话,不能,唉,我们上学期说的,不能直呼其名,直呼其名的话,表示不尊重的,如果连姓一块儿说的话,更不尊重了。那应该叫什么?(生接“方公子”“神童”)噢,可以讲“方公子”,也可以讲“神童”,这样一个场面。好了,除了“环谒众人”,引起县里的人对他的一种崇拜……好,XX,你说。
生:第一段……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师:噢,连名字都会写(学生笑,说“我也会”)这是连着的噢,由这里可以看出,古时写诗的一个简单要求,诗写完,要题名,不能写完,无名氏。这个我们简单一下,我们交作业的时候,作业本前面也得有个名字。我们平时写完文章,和别人交流,你也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好,你说。
生:“不使学”我觉得这个父亲对他觉得有利可图,四处带他拜访县人,连学习的时间都没有。
师:“不使学”能表现他是神童吗?
生:不让他学习,他照样也能写诗。
师:好,请坐。不让他学,他都能写诗,确实是神童噢。无师自通。XX,你说。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这个就是说,仲永的诗,然后呢。
师:从哪个角度呢?
生:因为秀才在当时的地位应该算瞒高的,然后呢,仲永……
师:这样一分析就知道了,传一乡秀才观之,通过秀才观之来表现仲永的诗具有什么特点?可观。这就类似于,那他为什么把秀才拉出来呢?秀才由我们现在来说,他属于文化人,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文化人都说他好,就是说他好喽。就有点站在巨人的肩膀啊。好,你说。
生:间接的“邑人奇之”,……县里的人应该不会感到奇怪,而且那个,假如说一两个人感到奇怪,其实也没什么,但全县的人都感到奇怪。
师:最关键的是“邑人”,全县的人都感到惊奇。好,你说。
生:还有一个间接的是“余闻之也久”。
师:我们现在讨论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刚才还有一句没有听到。“世隶耕”表现他是神童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们世代都是以耕种为主
生:放牛的都去学堂偷学
师:好,你说。
生:仲永生五年
师:这个刚才涉及过了,五年,和这里连一块儿的。我们接下来讨论一下,“世隶耕”到底能不能反映他是一个神童?
生:应该能反映是一个神童,因为就是仲永的话,他爸爸妈妈这些以上全部都是种田的,没有文化,也不认识字,然后他们也没法教仲永,然后呢也没有给仲永文化的基因遗传,然后呢,作者这篇文章的话,“世隶耕”没有涉及到仲永是个神童的话,“世隶耕”写上去就是一句废话。(其他学生质疑:谁说是废话?)
师:你说是废话还是不是废话?
生:如果它不能体现他是神童的话,那他就是废话。
师:你刚才有没有提到这个词?文化基因(板书)? 这个词提得特别好,文化基因。在这里注意有一个词,三个字里边,“世隶耕”里边的一个词。
生:世
师:世世代代,言下之意就是,仲永之前,所有的人,都没文化。好,你再说。(15:39)
生:“世隶耕”的话,要考虑他那时候,因为我们现在的时候,耕田的话,也是有文化,但是他们那时候,你上个学期说,耕田的话,是平民,是平民就根本不会认识任何一个字的。只有向那些有文化的话,就非常厉害,他们只会耕田,并不识字,如果仲永识字的话,他就很厉害了。
师:好,你说。
生:老师,我觉得最后仲永不是变成众人了吗?那么也就是说,他前面有可能也是这样,他们前面很厉害很厉害,后面也和仲永一样,成为众人了。(众生笑)
师:好,这是你猜的,我们现在基于这里面的。你说。
生:如果作为一个神童,他如果出身于豪华世家,博览群书的话,他学习好,就很平常。这里说“世隶耕”,没有接受任何的教育,那么就是神童了。
师:有一个,XX说得有道理的,“世隶耕”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这点应该赞同的噢,那我们看一下,他归为直接还是间接的?
生:直接
生:间接
师:间接写他是神童?
生:间接
师:应该是于这里他神童的内容形成一个反差的。而我们再看看,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讲这个人没什么知识,没什么文化,“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或不识几个”,那就是说,在以前,能认识几个字,也算不错了。写诗就更了不得了,所以,想想,这句话确实能表现仲永是神童。还有一个,补充一下,孟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板书)什么意思?
生:被人治
师:那这里看,仲永能写诗,可能会带来一些翻身的机会,他可能会像劳心者发展吧,但他父亲有没有想这么多?
生:没有,只想到赚钱。
师:那他父亲怎么没想到让他再发展一下?
生:他会想:“我儿子这么聪明,不用学习。”
师:由文中一句话,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生:“利其然”
师:利其然的根本原因,第一自然段的一句话,最关键的原因是“世隶耕”,祖祖辈辈都是耕田的。古时,那个时期,我们讲,王安石什么时期啦?(板书)宋代的。有些玩笑的话,就不要拓开说了。与己无利的,而且对别人会觉得你无知,那样就更惨了。宋代有什么特点?历史学到没有?
生:没有
师:还没学啊。那有一个总知道,说是说,宋代,与宋代并存的,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政权的,知道的噢,你说说看。
生:辽,金,契丹,还有一些。
师: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而宋代和他们之间处于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敌对,但是打仗打得不多的,最著名的有“澶渊之盟”和少数民族政权谈好了,我不打你,你也不打我。少数民族想,我不打你,怎么办?宋朝然后就说了,我天天给你一些东西吧。进贡。那么,朝廷要给少数民族一些东西,钱哪儿来?
生:农民那儿来
师:百姓那儿来,我们也知道,古时有苛捐杂税的噢,知道的噢?(生:现在有)简单的说,是要收税的,纳税的,老百姓种田,别的不说,我们现在农民,还是近几年,才不用纳税的。知道不知道?就前几年,温家宝才提出农民不用纳税的,在之前,也要纳税的。那我们讲,在古时,如果这个不知道,古时“摊丁入亩”总听过,也不知道?这个也不知道。那,这个词没听过,“摊丁入亩”(板书)古时这个税是很重的,所以当时孔子说过一句话“苛政猛于虎”,在宋代,这种情况之下,老百姓的税赋是比较重的,而仲永的出现,是他们家带来的一笔额外的收入,这笔收入要纳税吗?不用。而且这个钱,他们家不用很主动的去要的,别人还要请他,还可以价高者得呢。这样一个事,但是,神童最终没有成为神人。好,我们看一看。下文,第二自然段怎么变化了。怎么变化了?接下去,第一步,变化不是一下子变得。第一步,是怎么样?“不能称前时之闻”到最后时“泯然众人矣”这样一个神童就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刚才提到,一个是他父亲“不使学”,当然还有一个是“世隶耕”,“世隶耕”带来他父亲让他“不使学”,这是因果的一种关系。那王安石题目是“伤仲永”,他伤仲永,伤的是什么呢?我们看看文章中最后一自然段。我们把这里读一次“王子曰”预备起。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王安石这些话,你能不能看懂?
生:看不懂
师:哪些语句不懂?你说。
生:都懂
师:噢,你能懂,好,你先说说大概意思。
生:仲永之所以通达聪慧,是因为他先天得到了的胜过有才能的人多,这里不知道,自以为得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比他,他先天得到的,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就是普通人。今天人先天没有得到才能,就是众人,又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师:这里有两个词经常出现“受之天”,一个是“受之人”(板书)“受之天”我们可以简单说,由文中提到什么意思?先天得到,我们可以简单用一个词“天赋”;“受之人”呢?后天教育。这样我们连起来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自己疏通这段文字,连起来看看。
(学生阅读文章,疏通文章意思。)
师:“王子”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王安石
师:嗯,自称,在我们上面涉及过,古时读书人,一种尊称,姓加子,谁能连起来,把这里说说看。那我们这样吧,一句句来讨论。就是说,这里我们知道,他是在那儿感概,在那儿伤仲永,对不对啊,伤仲永,他分几个步骤来伤?第一步,他谈什么?
生:谈他的天赋
师:嗯,来谈他的天赋(板书)“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这个我们刚才理解的噢,仲永怎么样?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或者简单的说,这就是天赋。“其受之天也”这个没关系,和前面一样噢,他的天赋,“贤于材人远矣”远远的胜过有才能的人。他比那些有才能的人,厉害多了。“卒之为众人” “卒”是最终的意思。最终变成了普通人,或常人。是什么原因呢?是后天的教育不济。比如说,王安石谈到,仲永的天赋最后变为了众人(板书)原因是“受之人不至”,嗯,那后面这一句,还是谈仲永啊?
生:不是,讲道理了。
师:谈别人,“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什么意思?还是依据这里,如果他的天赋,是如此的有才能,最终因为怎么样?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这“且”什么意思?尚且成为常人。(板书)这里考虑,尚且成为常人。这么聪明的,属于超常的这种儿童,最终变为普通人,然后他在那儿发感概“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什么意思?在这儿,谈天赋之人,成为常人,下面谈到哪类人?用文中词语来说是“固众人”,你本身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固”什么意思?本来,你本来就是常人,又“不受之人”,那这样的话,连普通人都不如了。这样能不能理解?这样是一种简单的推理,就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我们用最简单的事例,刘翔不训练,他就跑得不快了。但有一个,他无论怎么跑,都比你快。然后举个例子,你不训练,那你连刘翔那种普通的水平也超不过。这样就容易理解了噢。有天赋的人,最终成为常人,原因是“受之人不至”,普通的人,不受之人,那么普通的人都不如了。用文中来说,“得为众人而已耶?”“得为”(板书)“得”什么意思?能够。你能够成为普通人了吗?普通人都做不了。所以,这篇文章,我们看,作者伤仲永,伤得是什么?用文中词语来说“不受之人”,或者说“受之人不至”,后天的教育没跟上。由“伤仲永”,它不仅仅停留在“伤仲永”这件事情上,而且他由此引发了一个道理,就类似于我们仲永写得那个诗一样,文理皆有可观者。文,形成的文字,形成的事件,刻画的这个“伤仲永”的人物形象,理呢?就是他在谈什么?人之后天的教育。王安石是伤仲永,他写的这篇文章,我们要了解一下,古代写文章的一个特点,你讲到,有感而发,这是我们现代的术语,古时的术语,是“文以载道”(板书)作为文章来说,写出来要有一定道理,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文中那句“文理皆有可观者”,那才是好文章。如果只是文,没有理的话,那文章算不算好文章?空,花架。王安石伤仲永,你伤仲永吗?读文章,最关键的是要,你进入文章,你不能旁观的,噢,宋代的离我们很遥远,不能这么冷血,仲永这样一个人物,天才最终变为普通人,你伤还是不伤?
生:伤
师:伤,好,都来说说看。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开头,“仲永啊——”。好,XX,你说。
生:仲永啊,你怎么这么傻!(众生笑)
师:有同学说,伤不起,那个时候,他也没办法,他毕竟年纪比较小。当他懂得的时候——
生:晚了。
师:好了,这节课我们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