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第一课时课堂实
(课前齐读课文)
师:刚才读下来,有没有个别字音有疑问的?好,你说。
生:还自扬州
师:还自扬州,为什么读“huán”?还乡,回来。好,你说。
生:环谒(yè)
师:提醒大家注意一下。38页第二行。环谒的谒(板书),好,你说。
生:38页第四行的“不能称前时之闻”,不能称。
师:不能称,好,书下的注释有的。好,你说。
生:38页最后一个字
生:耶(yè)
生:耶(yé)
师:那我们连起来读得时候,发什么音?XX,你说。
生:日扳(pān)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
师:声音响一点
生:日扳(pān)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
师:这个扳,你要说什么?你表述的时候应该怎么表述?你怎么表述?你的意思,你这个字音没注意呢?还是提醒大家注意?为什么要提醒呢?声音响一点。他来说,你不要来说。好,你说。
生:就是说容易读错
师:为什么容易读错?我觉得这个字就是读bān。由字形来说,我觉得这个字就读bān。为什么?好,请坐。这里两点注意:下面注释是pān,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因为它是通假字。通假字应该读通假字的字音。其他没问题了?好,你还有。
生:第一二三四五,第五行的“泯(mǐn)然众人矣。”这个泯应该读“mǐn”。
师:泯然众人矣。这样读音应该没问题了噢?我们把整篇文章音读准了读一次。“金溪民方仲永”预备起。
生:(齐读课文)
师:有一个字音,第二,“啼”口字旁,这个帝读什么?读“tí”,啼哭的啼。那刚才有同学读“dì”,作为文言文呢,我们讲除了读之外,他的大致意思要了解。接下来这样,我们自己看文章的一二段,把一二段内容大致先了解一下。自己先看一下。对照下面的注释,自己把一二段先连起来看一遍。
(学生研读一二两段)
(8:07~~~15:53)
师:有些同学都看了两遍了噢,一二段第一句下面的注释能不能看懂?谁能把第一段的大意说一说。XX,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着。
生:金溪地这里有一个人叫方仲永,他们家世代都以耕种为生,仲永到五岁的时候,还没有见过书具,忽然提出叫他的父亲……他父亲……向旁边的人家借,仲永马上作了书诗四句,并为它提名。然后,他的……以赡养父母,团结亲戚,让秀才来观赏,让仲永作诗,仲永马上作了出来,他的诗句里面,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他的父亲带着他去乞讨,他的父亲认为可以利用这个获取牟利,所以天天带着仲永去四周的县拜访,不让他学习。
师:大概意思对不对?
生:对
师:有没有个别要调整的?
生:有
师:谁来说说看?
生:观之,应该不能用观赏。他写得诗不是很有名,应该是看看,不能用观赏。
师:好,你认为是这样。观,是看的意思,而不是赏的意思。有没有道理?诗歌好的一话,一定是赏,这时候来说,这诗文的质量到底如何?第一步应该是看。所以这里是看。还有没有?好,你说。
生:乞,不是乞讨的意思,而前面他说是花钱。用花钱去乞讨,乞讨的意思是向别人要钱,而这里是花钱。
师:应该是?噢,求取,或者求。这样好一点。好,你。
生:他这里“稍稍”没翻译出来,是“渐渐”。
师:“稍稍”要说一下,是“渐渐”。大意,不能把这省掉。
生:邑没翻译出来,应该是同县。
生:说了
师: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谁来说一说。好,你来说。
生:我听到他的名声以久,宋仁宗时,父亲还家于舅家见他,舅舅家见他,十二三岁,不能与之前相当,又过了七年,回到扬州,见到舅舅问他,说,完全如同众人了。
师:好,哪些地方意思要稍微调整一下?XX,你说。
生:众人,直接翻译成众人。
师:什么?
生:众人,直接翻译成众人。应该翻译成普通人
师:常人,众人,普通人。这个稍微注意一下,好,XX,你说。
生:他这里从“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这里“从先人还家”没有翻译出来。
师:那应该怎么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从他爸爸死了的那个,去世的那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家之后,再到舅舅家去拜访。
师:你再讲一次,我听了更别扭。
生:很别扭吗?就是,应该是他爸死了,……再回到家,然后再到舅舅家。我也觉得怪别扭的。
师:你也觉得怪别扭的,那这句话我们要稍微注意一下。有点别扭,XX,你说说看。
生:……他爹还没有死。
生:死去的父亲……
生:没死
生:什么啊?这样子(众学生讨论)
师:原来是有一个字没理解,出现了问题
生:从
师:从(板书)是什么意思?现在要回过来,从到底是什么意思?跟随的意思。跟随先人,先人,什么意思?
生:跟着他死去的老爸回到家乡
生:他爸死了,怎么回到家长?
生:纠结
(众生讨论)
师:从知道,接下来就是先人的问题。先人到底怎么理解?如果从,是跟从,这样理解好像很别扭。
生:跟着他死去的老爸
师:跟着他死去的老爸?
生:当时跟着的时候,没死,当作者写文章的时候,已经死了
师:要注意一下,刚才他分析的,当时和现在的问题,这篇文章是现在写得。当时,他父亲没去世,现在写得时候,去逝去的人,那古时他的父亲,当然用“先人”一词。这样理解。所以,我们根据大意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先人”只要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成什么?说成父亲或爸爸,这样就通了噢。跟着爸爸还家,什么意思?回到家里。这样明确了噢。还有哪一处?我刚才听到有一句比较别扭“还自扬州”。
生:自己回到扬州
师:那前次也是在扬州噢
生:对啊
师:扬州在江苏,金溪在江西。
生:(众说纷纭)
师:好,你说。
生:这里应该改成“从扬州回来”,前面有个字,自,从扬州回。
师:这里应该是从扬州回来,不是回到扬州去。
生:他舅舅……
生:金溪啊
师:金溪,不然他舅舅住在江苏,他会知道金溪有个人,什么情况都很了解。那他舅舅可以算神仙级人物了。古时交通、通信又不发达。飞鸽传书是有的,但应用不会是这么广泛的。好了,文章大致意思了解了。我们接下去看题目,题目是“伤仲永”,那么,由这个题目,我们看,他有两个词组成“伤”“仲永”,仲永是人名,伤,什么意思?
生:叹息、感伤
师:叹息、哀伤,也是为仲永这个人感到很叹息,很哀伤。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伤?
生:因为他是个人才嘛
师:那么依据刚才的内容,谁来介绍一下仲永这个人?好,你大致意思了解之后,你要和别人说,仲永这个人我多少知道的,我跟你说说看。
生:仲永他小时候是一个神童。
师:最好用文中语句来说一说,然后再分析一下。
生:“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仲永五岁的时候,从来没有接触过书写的工具,没有接触过书,但是突然哭着向他父亲求之,而且马上就写了四句诗,所以说,他是一个神童。
师:噢,神童,你介绍了一个关键词是“神童”。他的神体现在哪里?
生:没有接触过书具。
师:我们简单一点。“未尝识书具”(板书),这是一个。
生:即诗书四句。后来,“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只过了七年,十二三岁,王安石又问他,问他问题,可是,他的回答和众人差不多,完全如同常人了。
师:十二三岁,王安石问他问题了,哪里看出问他问题了?
生:“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生:是问他舅舅
师:问焉,是问他舅舅有关仲永的情况。不是来问仲永,那这是十二三岁的事情了?
生:十九二十岁
师:那十二三岁也有于仲永的事情的
生:十二三岁,不能和以前相当了
师:这是仲永的大致情况,刚才他的分析,我们看看,可以分几个方面?谁能说说看,你觉得能分几个方面来介绍?好,XX,你说。
生:我觉得能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第二方面是父亲,他父亲想那个,以为,就是到处写诗,有利益可以,可图,然后,带着他,到处拜访,没有让他学习;第三个是,后来他长大了,变成,跟平常人一样了。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两个方面。一个是讲仲永变成正常人了;二是王安石对他的评价。
师:现在我们谈仲永,不谈王安石。刚才我们讲,结尾讲,仲永由神童变成了常人,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是这个问题,XX刚才讲……你是否同意他,你重新思考。好,XX,你说。
生:我觉得仲永小时候,十二三岁的时候,又七年的时候
师:这个是按时间还是按?
生:按时间
生:……
师:我是问按时间还是按什么?
生:按时间
师:这里是按时间好,还是按年龄好?
生:年龄
师:当然是按年龄好了,好,请坐。仲永的年龄,不同年纪发生的变化。总不能回答讲,仲永不同的时间发生的,这个听的有点别扭。XX讲得是这样几个阶段,哪个更合理?XX,你说说看。你的分析和他不一样。
生:我觉得我的分析合理一点。因为,故事的主线从王安石这个角度来讲,他是说仲永他从神童变成常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没有给他后天教育,然后,嗯……
师:而我们现在谈得是什么?仲永由神童变成常人,有几个变化的过程,有几个阶段,你刚才说得时候,你把这个问题变掉了,从王安石这个角度,或者说,你认为,他是怎么变得?怎么变得和他变成几个阶段的区别在哪里?你在里面掺杂了几个内容,把原因也放进去了,原因就是你刚才所讲得第几个阶段?第二阶段,这样的话,两个内容就揉一块儿了,揉一块儿了,就容易乱。XX刚才按年龄这样的过程来分,更清晰一点,而且更符合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由神童到众人这样一个过程。那仲永到底值不值得伤?好,XX,你讲。
生:值得伤。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那个蜕化的过程(众生笑,对蜕化这个词提出疑问)
师:我们可以直接用文中的那个词,什么过程?
生:泯然众人矣
师:嗯,泯然众人矣
生:并不是他本身造成的,而是他父亲唯利是图这种错误思想造成的
师:可以用文中词语来说
生:不使学
师:父亲的“不使学”,这个我们去回答的时候,如果形成文字,应该是这样写“父亲的”然后用双引号(板书),粉笔写得话,是这样写
生:那样写不好写,比画是反着的
师:这样写起来要写半天呢,这样明白了吗?除了刚才介绍仲永的这些情况之外,还有哪些情况?作者写到了,我们没有介绍到。仲永是个神童,未尝识书具,即诗书四句。这是神童的表现,还有没有其他地方表现他是神童的?XX,你说。
生:第一段的“即书诗四句”,就说他……马上写出诗来,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的文采和道理都有……神童表现。
师:有哪两个词语确实能表现他是神童?
生:立就
师:“立就”什么意思啊?立刻完成,反映他在作诗的时候一个什么特点?
生:思维敏捷
师:嗯,思维敏捷,速度快,我们可以用一个稍微好一点的词语,那个太俗了一点。直接讲文章的,“才思敏捷”(板书),才思敏捷,如果只是“立就”的话,好像不能反映神童这一特点,而我们得出“才思敏捷”的原因,还因为下面的一句。
生:皆有可观者
师:嗯,皆有可观者,这个文章的文理,什么意思啊?
生:文采和道理。
师:文采和道理,作为一篇文章来说,我们终于知道,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要有文采,要有道理。这是好文章。除了这两处之外,还有哪处,表现他神童?那我们这样,换个角度来考虑吧,这些语句它是对仲永的直接刻画的,表现神童的语句,除了直接写仲永,有没有间接来写得?那这个问题,你回去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