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中考历史三轮核心热点总动员 专题五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学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1】中考历史三轮核心热点总动员 专题五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学案+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3 09:39: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五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是香港政治体制的重要内容,对“一国两制”实践具有重大影响。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2021年3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这是继去年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之后依法治港的又一重大举措,在“一国两制”实践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线索一 民族关系的发展
时期
主要特点
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局部统一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西汉:西汉初期,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强盛之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使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3)东汉: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高潮
(1)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4)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5)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唐朝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1)唐太宗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针对突厥骚扰,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2)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3)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4)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入吐蕃(5)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宋元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交融高潮
(1)宋太宗时,数次对辽用兵失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澶州大战后,宋辽达成“澶渊之盟”(2)北宋时,夏宋之间连年战争,宋夏议和后,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界贸易兴旺(3)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后,金多次兴兵进攻南宋。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1141年,宋金议和(4)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6年,元灭南宋。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续表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1368年,明军占领大都,元朝灭亡。明朝灭亡后,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联合清军击败李自成部队。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确立对全国统治(2)清朝对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驻藏大臣、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乾隆帝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3)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4)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妥善安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民族大团结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2)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线索二 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西北地区(新疆)
西汉
(1)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2)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
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
唐朝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元朝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清朝
(1)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2)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3)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理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4)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地区(西藏)
元朝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清朝
(1)清政府确立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2)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3)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了西藏自治区
东南地区
戚继光抗倭
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与其他抗倭将领协同作战,平息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香港
背景
1841年初,英国军队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占领香港岛。后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并强租新界
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回归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3)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4)中国外交的积极努力
意义
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澳门
背景
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近代以来,葡萄牙强迫清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割占澳门
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回归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2)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3)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4)中国外交的积极努力
意义
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续表
东南地区
台湾
三国时期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元朝时期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明清时期
(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4)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2)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溃逃台湾,造成两岸对峙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对台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两岸关系推进
(1)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3)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4)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湾和平稳定,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5)2008年,两岸“三通”基本实现(6)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7)当前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东北地区
雅克萨之战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先后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1.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1)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民族共识,是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的政治理想。
(2)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和谐的民族关系需要我们共同来维护,请你为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的异同。
(1)相同: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地方都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2)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适用地区不同;设置目的不同(一个是解决民族问题,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4.当前,中国边疆地区面临外国势力和“台独”等分裂势力的威胁。根据历史经验,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积极应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对分裂祖国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加强国际合作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五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历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
D.
清朝在西北设伊犁将军
“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
A.
夏朝?
B.
秦朝
C.
北宋?
D.
元朝
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A.
西藏
B.
台湾
C.
东北
D.
新疆
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行管辖的地区是
A.
西藏
B.
台湾
C.
东北
D.
新疆
“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昭君出塞③澶渊之盟④回族形成⑤鉴真东渡。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魏晋时期,
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B.
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
C.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
D.
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不包括(?
?

A.
北方少数民族的衰落
B.
北方民族融合的加强
C.
江南科技文化的兴盛
D.
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下列图片中,反映了南北朝民族融合这一历史特征的是(?
?

A.
东晋《洛神赋图》
B.
北魏《帝后礼佛图》
C.
昭君出塞
D.
东晋《女史箴图》
唐太宗被周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原因是()
A.
唐太宗积极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B.
唐太宗重视官吏的整治,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任用少数民族官吏
C.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密切、和谐的联系
D.
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鼓励农耕,减轻人民赋税,开发边疆地区
唐朝有盛况空前的对外交往和友好的民族关系史.以下史实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
A.
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
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C.
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
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
唐朝是我国最繁荣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A.
遣唐使来华
B.
鉴真东渡日本
C.
玄奘西游天竺
D.
文成公主入藏
《华夷一体与元代开阔正大的文化气象》一书中记载:“疆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带来恢弘的气象,曲之所包容者也广;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使得曲作家不仅什么都能写,而且什么都敢写,无所忌惮,遂以‘驳杂’称之。”材料反映了元曲的产生是由于()
A.
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B.
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C.
元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D.
恢宏气象与文化政策
宋代文学家韩维认为“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宋代诗人苏辙也曾写道,澶渊之盟“稍以金帛啖之,虏(辽)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上述材料反映了澶渊之盟()
①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
③使宋辽边境地区的百姓避免了生灵涂炭????????
④暴露了北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
)
A.
蒙古族?
回族
B.
朝鲜族?
回族
C.
土家族?
藏族
D.
蒙古族?
满族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
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B.
雅克萨之战
C.
康熙亲征准噶尔丹
D.
安置土尔扈特部
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①戚继光抗倭②设置驻藏大臣③设置台湾府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清朝前期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是
A.
土尔扈特部回归
B.
设置伊犁将军
C.
册封达赖和班禅
D.
雅克萨之战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材料认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
A.
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不断
B.
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
C.
历代政府合宜的民族政策
D.
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民族关系方面,清朝统治者能够“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下列做法最能体现这种理念的是(  )
A.
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B.
台湾建省
C.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设置宣政院
中央人民政府命令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之际,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遣代表来中央举行谈判,以便订立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和民族平等政策的影响下,派阿沛·阿旺晋美来中央谈判。上述材料强调的是()
A.
中央人民政府命令解放军进军西藏是要武力解放西藏
B.
中央人民政府通知西藏派遣代表来中央进行谈判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C.
西藏地方政府接受中央人民政府谈判的主张是因为武力威慑
D.
和平解放西藏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民族自治地方的所有事务都完全由本民族管理
C.
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D.
民族自治区域是我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比例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4.7%,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为8.49%。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各民族共同繁荣
D.
民族区域自治
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200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年保持在10亿元左右。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为了(?
?

A.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
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
加强各民族团结
D.
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收复国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③开罗会议为中国收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等主权提供了明确的决议依据和支持
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②①③④
D.
④②①③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一国两制”解释正确的是(  )
①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②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③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④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70.0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春秋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的方式是什么?
材料二
???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在汉武帝时期尤为明显;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而北方边境却战争不断。
——雷依群《重新认识秦亡汉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我国西部贸易与交流的通道。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汉时期袭扰北方边境的主要民族。
材料三
???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谈谈民族交融的原因有哪些?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称为“汉人”;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这个王朝建立后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在地方实行行省,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材料三: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A),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藏地区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B)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1)
请你根据材料一写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名称和建立者
(2分)这个王朝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
(3)材料三中A处是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B处是什么机构?说说它的意义所在。??
“和”“合”二字最早连用始见于先秦。“和合”思想一方面尊重世间万物殊异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强调整合疏解这些差异、分歧和矛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制定了什么政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该项制度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摘编自《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2)材料二中所说的首创的“理论”是指什么?结合图一、图二分别指出这一理论成功实践的例子。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看法。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0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55年来自治区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方针、团结奋斗、砥砺前行,雪域高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的西藏,各方面成绩卓越。
?——百度
(1)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除建立西藏自治区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还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答两点)
材料二: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上的重大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长期隔绝了台湾与祖国大陆。
(3)党和政府确立的对台湾基本方针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祖国的统一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提供了有利的空间,而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次巨变”
次数
变化
意义
第一次
和平解放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第二次
当家作主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个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各族人民在事实上获得政治上的平等。
材料二?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英、中葡《联合声明》规定,中国政府在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分别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50多年,中共三代领导集体致力于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从方针政策的演进来看,既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即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外国干涉,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绝对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政策根本和底线:也有具体政策策略的灵活性,即从“和平解放”、“一纲四目”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及至著名的“江八点”,体现着顺时而立、因势而变、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和第一次变化相关的事件和第二次变化的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内容体现了中国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统一而提出的哪一伟大构想?该构想首先针对的是哪一地区?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对台方针政策演进的特点。
(4)综和上述材料,请你归纳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关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知相关知识点。秦朝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正确;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在思想方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B正确;元朝为了巩固统一,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所以C错误;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D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四个典型的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涉及秦、汉、元、清的四个朝代。
本题所考查知识点都比较典型,是学生平时都要识记的重点知识,答题时注意看准题意选择“不正确”选项。
2.【答案】B
【解答】
B.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故B正确。
A.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排除A。
CD.北宋和元朝都在秦朝之后,故排除CD。
?故选B。
3.【答案】D
【解答】
D.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域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综上,以上机构管辖的是新疆,故排除D。
ABC.综上,其余三项均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ABC。
故选D。
4.【答案】D
5.【答案】A
【解析】①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②昭君出塞,促进了汉族和匈奴之间的友好交往,有利于民族团结.③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的和议,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有利于民族团结.④回族形成,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有利于民族团结.⑤鉴真东渡,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属中外交往,与民族团结无关.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件.
本题以“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件.
6.【答案】A
【解答】
A.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由于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故A正确。
BD.两项所述是对于题干主旨误读。故BD错误。
C.本项题干无体现。故C错误。
???????故选A。
7.【答案】A【解答】
A.从东汉末开始,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开始成规模的南迁,进入中原,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不仅将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带了过来,也学习和适应汉族的文化。胡汉文化交融,对彼此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不会导致北方少数民族的衰落。故A说法错误。
B.综上,可知B说法正确。
CD.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同时,因为中原的战乱和政权的频繁变更,如八王之乱和西晋灭亡,导致大批北方的汉族人迁往南方,特别是长江的中下游地区。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兴盛,包括文化、科技、农业、手工业等。故CD说法正确。
?故选A。
8.【答案】B
【解答】
B.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帝后礼佛图》是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浮雕,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从图中人物的衣冠发式和伞盖、羽葆等仪仗制度看,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故B符合题意。
A.《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故A不符合题意。
C.昭君出塞发生于东汉汉元帝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
D.《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D【解答】
A.日本遣唐使来华体现的是唐朝对外交往,不是民族政策的体现,故A错误。?
??
B.鉴真东渡日本体现的是唐朝对外交往,不是民族政策的体现,故B错误。
C.玄奘西游天竺体现的是唐朝对外交往,不是民族政策的体现,故C错误。
D.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和吐蕃的交往密切。文成公主入藏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答】
D.结合题干可知,元曲的诞生是由于恢弘的气象和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元朝时期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故D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没有在题干中体现出来。
故选D。
13.【答案】A
【解答】
①②③据“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使宋辽边境地区的百姓避免了生灵涂炭,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故①②③正确。
④题干未提出北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强调的是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故排除④。
???????故选A。
14.【答案】A
【解答】
A.据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时期,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藏、畏吾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建立元朝的民族和形成的新民族分别是蒙古族、回族,故A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C
【解答】
C.清朝时期,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故
C正确。
ABD.均与对西藏管辖无关。
???????故选C。
18.【答案】B
19.【答案】A
【解答】
A.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最能体现这种理念的是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A符合题意。
BC.两项所述与“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不符。故BC错误。
D.元朝设置宣政。故D错误。
故选A。
20.【答案】D
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D.根据题干信息,“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和民族平等政策的影响下,派阿沛·阿旺晋美来中央谈判”,结合所学,在开国大典时,西藏宗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人民解放军也力争和平解放西藏,因此题干中材料体现了和平解放西藏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
A.结合所学,中央人民政府希望和平解放西藏,故排除A。
B.中央人民政府通知西藏派遣代表来中央进行谈判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尊重,故排除B。
C.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和民族平等政策的影响下,派阿沛·阿旺晋美来中央谈判,故排除C。
???????故选D。
21.【答案】B
民族自治地方的所有事务都完全由本民族管理的表述错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而不是所有事务。B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2.【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题干数据体现了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故选择A项。
2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
是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目的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A项符合题意。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也是我国的民族政策,
但与题意无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与题干信息无关。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事件的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92年10月,中国与台湾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1943年11月22~26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国际会议。④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综上所述,③④②①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故选
B。
25.【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的。“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
26.【答案】(1)交往和斗争。????????????????????????????????????????????????????????????????????????????????
(2)丝绸之路;匈奴。???????????????????????????????????????????????????????????????????????????????
(3)①各族人民像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②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食物、服装用具等。③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④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⑤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
?
?
?
?
?
?
?
??
(4)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27.【答案】(1)回族;元朝;忽必烈;行省制度。
(2)澶渊之盟;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A:澎湖巡检司;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宣政院;意义: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28【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
务权利的精神,对推护民族团结、巩固因家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重大盘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
(2)理论:一国两制;图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图二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3)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在香港、澳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并让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没有任何主权实体的性质。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
29.【答案】(1)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民主改革;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等。
30.【答案】(1)西藏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
(2)一国两制;台湾地区。
(3)原则的坚定性和原则的灵活性。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祖国的统一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提供了有利的空间,而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