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贵港市中考化学科(人教版)考试 考核要点与分析资料集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贵港市中考化学科(人教版)考试 考核要点与分析资料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3-01 20:08:14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贵港市荷城初中 李保结
课前练习
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或加溶质或降温
加溶剂或升温
不饱和溶液
对于大多数物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与交流
1、向盛有100g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100g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讨论与交流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 克 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 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讨论与交流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0 ℃
氯化钠
40 ℃
硝酸钾
不行
应该在同一温度下
这样行吗?
氯化钠
不行
硝酸钾
应该溶剂的量相同
这样行吗?
20℃
5克氯化钠
5克硝酸钾
20克水
不行
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这样行吗?
定温度
定溶剂的量
定状态(达到饱和)
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的条件有:
1、固体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一定温度:只有温度一定,各物质的溶解度才是定值
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此时溶质的溶解达到最大量
溶剂是100g:只有溶剂量一定(人为规定),讨论溶解多少才有意义
溶解度的单位:克(g)
注意:
固体物质溶解度数据的含义
表示在某一温度时,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是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克)
表示在某一温度时,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的组成情况
在20℃时, 水里最多能溶解KClO3 ,溶液达到 。
在20℃时,KClO3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
100克
7.4克
饱和
练习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20 C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3克食盐,则食盐在20 C时的溶解度为23克。
2、在20 C时,100克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23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克。
3、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 36.0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
4、在20 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 36.0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将其关系代入下表: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20℃
31.6g
100g
131.6g
思考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0.01
1
10
20℃
g/100g
思考
阅读:P37页资料
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有没有呢?
讲述: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几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克)
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38 169 202 246
氢氧化钙 0.185 0.176 0.165 0.153 0.141 0.128 0.116 0.106 0.094 0.085 0.077
蔗糖 179.2 190.5 203.9 219.5 238.1 260.4 287.3 320.4 362.1 415.7 487.2
从表中你能获取的信息有哪些: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展示:
活动与探究
在提供的纸上画出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克)
温度(oc)
0 10 20 30 40 50 6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KNO3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溶解度(克)
温度(℃)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200
190
180
170
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0
硝酸铵
硝酸钾
硝酸钠
氯化铵
氯化钠
硼酸
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从这些溶解度曲线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从溶解度曲线上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陡缓不同,有什么不同含义
讲解:
















硝酸铵
硝酸钠
氯化钠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10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分析:硝酸铵溶解度曲线最陡,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最平缓,硝酸钾居中,三种物质在温度由0℃变化至20℃时,溶解度分别由118克变化至190克,35.7克变化至36克,73变化至87克,由此可看出溶解度曲线越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越大;反之,则影响越小.
小结:溶解度曲线越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越大;反之,则影响越小.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2、从溶解度曲线上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走向不同,有什么不同含义
讲解:
















铵酸硝
钠酸硝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10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小结:溶解度曲线走向为:左低右高,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度曲线走向为:左高右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0.05
0.10
0.15
0.20
90
70
40
0
10
20
50
60
80
30
0.05
0.10
0.15
0.20
90
70
40
0
10
20
50
60
80
30
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分析:绝大多数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类似于硝酸钾走向为:左低右高,由图可知,这类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极少数的物质溶解度曲线走向为:左高右低:如熟石灰。这类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氯化钠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3、点A表示什么意义?
讲解:
















硼酸
硝酸铵
硝酸钾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A.
10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表示KNO3在60℃时的溶解度为110克.
小结: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在该点所在温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问题与思考1:图中点B的意义是什么
B .
表示KNO3在75℃时的溶解度为156克.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 度曲线的交点A表示什么意义?
讲解:
















硝酸铵
硝酸钠
硝酸钾
氯化钠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A.
10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B.
表示硝酸钾与氯化钠在24℃时溶解度相同
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在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问题与思考2:图中点B的意
义是什么
表示硝酸钾与硝酸钠在68℃时溶解度相同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5、溶解度曲线,上下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含义
讲解:
















硝酸铵
硝酸钠
硝酸钾
氯化钠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A.
10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B.
分析:如图所示:硝酸钾与氯化钠在24℃以下的溶解度曲线,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在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之上,则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温度范围内相同温度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小结:物质溶解度曲线居于上方的比居于它下方的,在相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大.
问题与思考3:当温度高于点B
所在温度时硝酸钾与硝酸钠在
相同温度时溶解度有何关系
溶解度曲线:以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的曲线。
意义:
1.通过曲线可判定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反映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绝大多数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小结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一定温度,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注意: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2、溶解度曲线及含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点所对应温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2)交点的含义:表示交点所对应温度时不同物质溶解度相同。
(3)趋势: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越大。
练习1
1、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
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 50℃时,KCl的溶解度是____。
(2) 温度约在_____ ℃时,KNO3与
KCl的溶解度相同。
(3) 50℃时,40克的KCl溶于150克
水中,得到的溶液质量是_____。
















钾酸硝
氯化钾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50
10
20
30
40
90
60
70
80
0
100
40g
22
190g
练习2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
大到小的顺序是 。
(2)P点表示的意义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接近饱和的A溶液可通过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和 ________的方法
转变为饱和溶液。
P
0
t1
t2
温度/℃
溶解度/g
A
B
C
·
A>B>C
在t1 ℃时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降温
练习3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30 g
B.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C.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
受温度影响的程度相同
D.t2℃时50 g的乙物质能完全溶解
在100 g水中
A
练习4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g;
(2) 40℃时,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是_______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3)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
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 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20℃,所得甲物质溶液的质量
_____(选填“>”或“=”或“<”)乙物质溶液的质量。
40
不饱和
降温
<
如图,A、B是两种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表明A物质的溶解度随 而升高
(2)、M点表示在 时,A和B和溶解度 。在     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在       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B物质的溶解度。
温度的升高
t C
相同
温度高于t C
温度低于t
练习5
t C
课后作业
课本:P40 1 、9(共21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桂平市石龙民族中学 黄翠瑛
学习目标 :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
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了解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
度、压强的关系。
相同温度下,相同溶剂中,分别溶解不同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
衡量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溶解度
想一想: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
所溶解的克数(溶质的质量,单位克)
“温饱即可”
溶解度:
议一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从这句话你得到什么信息?
20℃,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
20℃,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得到饱和溶液。
做一做:
1、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
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
20 ℃时, 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20 ℃时, 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
2、在200C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3g,则在200C时,100克水溶解氯化钾_______g可达到饱和。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将其关系代入下表: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20℃
100 g
33
31.6g
131.6g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
.
.
0.01g
1g
10g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不)溶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
S
10克
10克~1克
1克~0.01克
0.01克
练一练 1、20 ℃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所以碳酸钙是___溶物质。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则氯化钠属于( )
A.易溶 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A
.
.
.
.
50
10
20
30
40
0
60
70
808
90
100
50
10
20
30
40
80
60
70
8 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硝酸铵
硝酸钾
硝酸钠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硼酸
溶解度/
g










200

100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温度/℃
.
硝酸钾
.
.
.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3.3
31.6
20.9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202
246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克)
温度(t)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200
190
180
170
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0
硝酸铵
硝酸钾
硝酸钠
氯化铵
氯化钠
硼酸
固体溶解度曲线
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找一找50℃各物质的溶解度
点: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 的溶解度
线:某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情况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50
10
20
30
40
0
60
70
808
90
100
50
10
20
30
40
80
60
70
8 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硝酸铵
硝酸钾
硝酸钠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硼酸
100







硼酸
硝酸 铵
硝酸钠
硝酸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溶解度/
g
温度/℃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横坐标60,纵坐标110 的交点表示什么意义?
练习:
A.
.
2.比较硝酸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
在680C时,NaNO3与KNO3的溶解度相等
温度大于680C时, KNO3的溶解度大于NaNO3
温度小于680C时,NaNO3的溶解度大于KNO3




60
70
808
50
10
20
100







硼酸
硝酸铵
硝酸钠
硝酸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溶解度/
g
温度/℃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68
134g
练习:
3、在___℃时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相同,都约为______。
4、在80℃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硼酸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钠、硼酸












































































0.05
0.10
0.15
0.20
90
70
40
0
10
20
50
60
80
100
30
溶解度/
g
0.05
0.10
0.15
0.20
90
70
40
0
10
20
50
60
80
100
30
温度/℃
100







硼酸
硝酸铵
硝酸钠
硝酸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20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溶解度/
g
温度/℃
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 硝酸钾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食盐。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小明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由下图你可获得的信息有:


想一想: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
一些实例吗?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回答以下问题,找出答案。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讨论] 天气闷热时,鱼儿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进行呼吸?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1. 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方法( )
A. 升温增压; B. 升温减压; C. 降温增压; D. 降温减压。
C
2.下列几种物质①硝酸钾②熟石灰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只有①
D
想一想:
溶解度
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度
①一定温度
②100克溶剂
③溶液饱和
④单位是克
易溶 、 可溶 、 微溶 、 难(不)溶
固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温度)
影响因素 (温度、压强)
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什么叫结晶?如何从溶解度曲线分析结晶情况?
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
课后思考:(共30张PPT)
中考命题改革及2012年贵港市中考化学科(人教版)考试 考核要点与目标要求说明
贵城四中 黄水俭
2011年12月19日
一、中考命题改革
(一)中考命题改革的方向
1.以知识为载体,注重考查能力
如2011年中考第10题:下列连线前后关系不正确的是
A.食用加碘食盐——预防贫血
B.使用清洁能源——保护空气
C.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
D.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水资源
2.突出学科特点,加大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创新性
如2011年中考19题: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制取烧碱。将制得的烧碱溶液再经浓缩、蒸发等步骤,制成烧碱固体。在生产过程中,原料通常不能完全转化。另外,如果烧碱固体长时间在仓库存放,也可能会变质。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得烧碱的同时,还生成氯气和另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现从仓库中取来烧碱样品,该样品除了可能含有纯碱杂质外,还可能含有氯化钠杂质。某化学小组决定探究样品中是否含有这两种杂质。
【查阅资料】
①Cl-的检验:向试样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原溶液中有Cl-。
②实验中若产生微溶物质,通常会以沉淀形式存在。
【实验设计】
【交流和反思】
①烧碱固体长时间在仓库存放会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生成的纯碱属于 (填“酸”、“碱”或“盐”)。
②实验操作步骤Ⅰ中加入的试剂过量是为了 。
③实验后若测得废液的pH<7,则废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从操作简单和经济环保的角度考虑,应向废液中加入稍微过量的 ,然后再排放。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步骤Ⅰ: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并加入过量的 。 。 样品中有纯碱。
步骤Ⅱ:再向步骤Ⅰ中所得的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 。 样品中有氯化钠。
3.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
如:2011年中考第4题:第16届亚运会已经在广州圆满结束,下列体育用品中没有使用合成材料制作的是
A.塑胶跑道 B.海绵护垫
C.化纤球网 D.木制双杠
11.2010年11月,上海某公寓楼的装修工违规操作,使电焊火花引燃装修材料,导致火灾,损失惨重。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装修材料的着火点
B.通过火场中有浓烟的走廊时应直立跑过
C.室内失火时应马上打开门窗通风
D.电焊火花使装修材料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4.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
如2011年中考13题: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以实现的是(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5.中考化学计算题出现新走向
如2011年中考20题:钾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现将金属钾投入一定质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质量分数为5.6%的氢氧化钾溶液100g。请计算:
(1)生成氢氧化钾的质量。
(2)生成氢气的质量。
(3)反应前水的总质量。
(二)中考化学命题的走向
1.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常态 (研究中考试题)
2.身边的化学物质仍是考查的重要内容
3.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度不断上升
4.学科素养的考查得到进一步重视
5.对实验创新和设计能力考查不断加强
6.学科间综合题原地踏步
7.对化学用语的考查必不可少
8.推断题仍是中考的难点题型
9.对化学计算的要求不高
10.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的考查保持应有力度
(三)编题技巧
1.从一句正确的话出发进行构思
如:2011年中考第8题根据课本下册P87页“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就有一氧化碳。”编成的: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包括
A.CO2 B.O2 C.CO D.N2
2.从一句错误的话出发进行构思
2011年中考题6题:根据 “电解水正负极上产生气体的比约为1∶2。”可编成这样的一个选择题:从水的电解实验中获得如下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 正负极上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2
C.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将一段话概括为一道题
根据课本上册P78页“所以人们认为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2011年中考题5题: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A. B. C. D.
4.课本习题改编
2011年中考题7题图示实验操作图(原题:课本上册第23页第1题)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检验氢气纯度 C.加入锌粒 D. 过滤
5.从教学(学生)弱点、盲点入手
2011年中考题14题:将一定量的铁与过量的硫酸铜溶液混合,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6.从学生身边的化学知识入手
如2011年中考题1题: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凝成冰 B.铁杵磨针
C.木材燃烧 D.酒精挥发
7.由当年或是当时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入手(与化学有关)
如2011年中考题4、11题:由第16届亚运会、上海某公寓楼火灾事件这些国内重大事件编题。
8.注重突出主干知识,增大试题知识点的覆盖面
9.下列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没有改变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下列连线前后关系不正确的
A.食用加碘食盐——预防贫血
B.使用清洁能源——保护空气
C.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
D.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水资源
11.2010年11月,上海某公寓楼的装修工违规操作,使电焊火花引燃装修材料,导致火灾,损失惨重。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装修材料的着火点
B.通过火场中有浓烟的走廊时应直立跑过
C.室内失火时应马上打开门窗通风
D.电焊火花使装修材料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12.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金属铁、铝呈银白色
B.铁比铝易生锈证明铁比铝活泼
C.铝导电性良好,常用作导线
D.在铁制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可防止生锈
1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以实现的是(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9.根据要考查的要求入手
如2011年中考18题:下图是实验室中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选用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搭建装置A时,顺序是 (填“a”或“b”)。
a先放置酒精灯,后固定试管 b先固定试管,后放置酒精灯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装置C,与装置B相比,其优点是 。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装置序号)。
(四)试题设计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试题设计
2.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试题设计
3.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
4.注重化学与STS (科学—技术—社会)联系的试题设计
5.注重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试题设计
6.注重开放性试题的设计
7.注重对化学实验探究类试题的设计
8.关注试题教育性的设计
关注双基考核,体现能力立意;
关注生产生活,突出实践体验;
关注能力测试,基于实际问题;
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
突出创新开放,确保科学严谨。
二、2012年贵港市中考化学科(人教版)考试 考核要点与目标要求说明
其中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变化约占20%,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35%,科学探究约占35%,定量认识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约占10%。
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试题分值分别渗透在知识和技能目标中考核。
(一)考查内容与说明
试题中主干知识考查覆盖率为100%。
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变化中:元素及符号;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物质的分类;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溶液的相关知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空气和氧气;水和氢气;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和金属矿物 ;常见的酸、碱、盐;燃料及其燃烧;常见的有机物;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实验与科学探究中:常见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物质的检验、净化、分离和提纯;科学探究。
定量认识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中:定量认识溶液及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
(二)试卷题型与赋分
考试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共四大题。
其中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42分;
填空题20分;
简答题30分;
计算题8分。
谢谢大家!贵港市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化 学
(考试时间60分钟,赋分100分)
亲爱的同学,你已经步入了化学世界的殿堂,积累了许多化学知识,相信你会通过本份试卷向人们展示你的聪明才智。
一、我会选择(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木材制成桌椅 C.纸张燃烧 D.湿衣服晾干
2.结构示意图 表示的微粒是……………………………………………………………( )
A.原子 B.分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3.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空气中的………………………………………………………………(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4.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所得液体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分子质量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体积很小
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过滤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
C.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D.用肥皂水可以检验硬水和软水
6.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H2O C.NaOH D.H2SO4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依据的性质不相符合的是………………………………………………( )
A.一氧化碳用于冶金工业——一氧化碳能够燃烧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易升华同时吸收大量的热
C.金刚石用于裁玻璃——金刚石很硬 D.石墨用于制铅笔芯——石墨很软
8.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9.甘蔗是贵港重要的作物之一,如果需要给甘蔗施用钾肥,下列物质中能用作钾肥的是……( )
A.NH4NO3 B.K2SO4 C.CO(NH2)2 D.Ca(H2PO4)2
10.沙子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
A.+4 B.+3 C.+2 D.+1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大气污染
C.回收废旧金属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为了食品保鲜可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
12.右下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
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0%
13.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
A.K2SO4 BaCl2 NaNO3 NaCl B.HCl Na2CO3 BaCl2 Na2SO4
C.KOH Na2SO4 CuSO4 NaCl D.KCl AgNO3 KNO3 NaCl
14.某同学对下列4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两种方案都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除去CuSO4溶液中少量的H2SO4 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鉴别O2和CO2气体 除去CO中CO2
方案1 加入足量的Fe粉 滴入适量的石灰水,过滤 用带火星的木条 点燃
方案2 加入足量的CuO,过滤 滴入适量的CaCl2溶液,过滤 用紫色石蕊溶液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
二、我会填空(除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20分)
15.(4分)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2个氢原子 ;3个二氧化氮分子 ;
品名:芝麻糊包装材料:聚乙烯
营养成分 含量(每100g)
淀粉 ≥10g
磷 ≥350mg
脂肪 ≥52g
蛋白质 ≥20g
钙 ≥1.5g
锌 ≥7.0mg
维生素E ≥20mg
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镁单质 。
16.(5分)右表是某厂家生产的芝麻糊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
(1)表中淀粉在人体内能转化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人体内最终生成
和 ,同时放出能量供人体需要。
(2)表中的“钙、锌”指的是 (填“元素”、“原子”或“单质”)。
(3)该包装材料聚乙烯属于 (填“天然”或“合成”)有机高分
子材料,包装时用 方法进行封口。
17.(5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相关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邻居由于吸烟,乱扔烟头,不慎引燃被子
而发生火灾,则烟头在引发火灾中的作用是 。
(2)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
(3)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Al(OH)3,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反应。
18.(6分)为了回收硝酸亚铁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的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1)若溶液乙为无色溶液,则固体甲一定有的物质是 ,可能有的物质是 ,步骤②中肯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溶液乙为浅绿色溶液,则溶液乙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
或 (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三、我会回答(每空2分,共30分)
19.(6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下列能源中,最清洁的能源是 (填序号)。
A.乙醇 B.氢气 C.煤 D.天然气
(2)“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某些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则这种产物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为C∶O= 。
(3)2010年第18个世界水日的主题是“保障清洁水源,创造健康世界”,请你写出一点有利于保障清洁水源的做法: 。
20.(12分)根据下图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E中除导管外的两种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选择装置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装入药品并固定好仪器后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
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是用浓盐酸来配制的,某同学在配制过程中量取浓盐酸如
右图所示(其他操作均正确),则他所配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 “偏大”、“偏小”或“不变”)。
(4)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生成亚硫酸,实验室用亚硫酸钠固体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现需要制取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硫气体,请从上图A~G中选择最佳的装置进行组合,从左到右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①→ (填接口序号)
21.(12分)某化学小组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同学们对其漂白作用是否失效产生了疑问。
【查阅资料】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CaCl2和Ca(OH)2,其有效成分是Ca(ClO)2。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a(ClO)2+H2O+CO2=Ca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褪色。HCl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HCl和O2。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把少量漂白粉样品加入水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 。 。 漂白粉的漂白作用已失效。
【继续探究】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的成分很感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成分进行猜想。猜想一:CaCl2和CaCO3;猜想二:CaCl2和Ca(OH)2;猜想三:CaCl2、CaCO3和Ca(OH)2。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1:把样品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 。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一成立。
步骤2: 。 。
【拓展应用】漂白粉应 保存。
四、我会计算(共8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S—32 Cu—64
22.取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求:
(1)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祝贺你完成了答题,请你再认真复查,不要带着一点点遗憾离开考场!
贵港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化 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60分钟,赋分100分)
注意: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K—39 Fe—56 Cu—64
亲爱的同学,你已经步入了化学世界的殿堂,积累了许多化学知识,相信你会通过本份试卷向人们展示你的聪明才智。
第Ⅰ卷
一、我会选择(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改涂其他答案标号。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凝成冰 B.铁杵磨针 C.木材燃烧 D.酒精挥发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3.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水 B.汞 C.氧化镁 D.氯化钠
4.第16届亚运会已经在广州圆满结束,下列体育用品中没有使用合成材料制作的是
A.塑胶跑道 B.海绵护垫 C.化纤球网 D.木制双杠
5.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A. B. C. D.
6.从水的电解实验中获得如下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正负极上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2
C.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7.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检验氢气纯度 C.加入锌粒 D. 过滤
8.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包括
A.CO2 B.O2 C.CO D.N2
9.下列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没有改变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下列连线前后关系不正确的是
A.食用加碘食盐——预防贫血 B.使用清洁能源——保护空气
C.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 D.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保护水资源
11.2010年11月,上海某公寓楼的装修工违规操作,使电焊火花引燃装修材料,导致火灾,损失惨重。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装修材料的着火点 B.通过火场中有浓烟的走廊时应直立跑过
C.室内失火时应马上打开门窗通风 D.电焊火花使装修材料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12.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金属铁、铝呈银白色 B.铁比铝易生锈证明铁比铝活泼
C.铝导电性良好,常用作导线 D.在铁制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可防止生锈
1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以实现的是(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4.将一定量的铁与过量的硫酸铜溶液混合,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第Ⅱ卷
二、我会填空(除15题每空1分外,其余每空2分,共20分)
15.(4分)请用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1)2个磷原子 ; (2)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 ;
(3)最简单的有机物 ; (4)三氧化硫中硫元素显+6价 。
16.(8分)下表是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20℃时,KNO3的溶解度为 ;表中你还可获得的信息是
(写一点即可)。
(2)若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此时所对应的温度最小范围应在
之间。
(3)分别将两物质60℃时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NaCl溶液的质量 (填“>”、“<”或“=”)KNO3溶液的质量。
17.(8分)有一包固体混合物A,可能含有Na2CO3、CaCO3、BaCl2、CuSO4、Na2SO4中的几种。取少量的A做如下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气体D的化学式为 ;溶液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2)混合物A的组成可能是 或 。
三、我会回答[除18题第(1)小题每空1分外,其余每空2分,共30分]
18.(12分)下图是实验室中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
(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选用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搭建装置A时,顺序是 (填“a”或“b”)。
a.先放置酒精灯,后固定试管 b.先固定试管,后放置酒精灯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装置C,与装置B相比,其优点是 。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装置序号)。
19.(18分)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制取烧碱。将制得的烧碱溶液再经浓缩、蒸发等步骤,制成烧碱固体。在生产过程中,原料通常不能完全转化。另外,如果烧碱固体长时间在仓库存放,也可能会变质。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得烧碱的同时,还生成氯气和另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现从仓库中取来烧碱样品,该样品除了可能含有纯碱杂质外,还可能含有氯化钠杂质。某化学小组决定探究样品中是否含有这两种杂质。
【查阅资料】
①Cl-的检验:向试样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原溶液
中有Cl-。
②实验中若产生微溶物质,通常会以沉淀形式存在。
【实验设计】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步骤Ⅰ: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并加入过量的 。 。 样品中有纯碱。
步骤Ⅱ:再向步骤Ⅰ中所得的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 。 样品中有氯化钠。
【交流和反思】
①烧碱固体长时间在仓库存放会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生成的纯碱属于 (填“酸”、“碱”或“盐”)。
②实验操作步骤Ⅰ中加入的试剂过量是为了 。
③实验后若测得废液的pH<7,则废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从操作简单和经济环保的角度考虑,应向废液中加入稍微过量的 ,然后再排放。
四、我会计算(共8分)
20. 钾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现将金属钾投入一定质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质量分数为5.6%的氢氧化钾溶液100g。
请计算:
(1)生成氢氧化钾的质量。
(2)生成氢气的质量。
(3)反应前水的总质量。
祝贺你完成了答题,请你再认真复查,不要带着一点点遗憾离开考场!
贵港市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我会选择(每小题3分,共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D B C A B A D B A D D B C
二、我会填空(除方程式每空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20分)
15.2H 3NO2 S2- Mg
16.(1)CO2 H2O(或答物质名称)(2)元素 (3)合成 加热
17.(1)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Al(OH)3+3HCl=AlCl3+3H2O 复分解
18.(1)Fe 、Ag Zn(或答物质名称) Fe+H2SO4=FeSO4+H2↑
(2)Zn(NO3)2、Fe(NO3)2 Zn(NO3)2、Fe(NO3)2、AgNO3(或答物质名称)
三、我会回答(每空2分,共30分)
19.(1)B (2)1∶2 (3)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20.(1)水槽、集气瓶
(2)2KClO3 2KCl+3O2↑ 在试管下方左右移动酒精灯
(3)B 偏小 (4)⑥⑦③②⑧
21.【实验探究】:滴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不褪色
【继续探究】:取沉淀加入稀盐酸中
取步骤1所得的滤液滴入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不变红(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拓展应用】:密封
四、我会计算(共8分)
22.解:设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为x,生成Na2SO4质量为y,参加反应的CuSO4质量为z
CuSO4+2NaOH = Cu(OH)2↓+Na2SO4
160 80 98 142
z 100g×8%=8g x y
= x=9.8g ……………………………………………(2分)
=   y=14.2g …………………………………………(2分)
=   z=16g ……………………………………………(2分)
(1)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为9.8g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100g+-9.8g=170.2g ………………(1分)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3% ………………(1分)
(其他合理解法同样给分)
答:(略)。
贵港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我会选择(每小题3分,共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C A B D A B D C D A D B B C
二、我会填空(除15题每空1分外,其余每空2分,共20分)
15.(4分)(1) 2P (2) Al3+ (3)CH4 (4)SO3
16.(8分)(1)31.6g 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2)20℃~30℃ (3)>
17.(8分)(1)CO2 HCl、BaCl2(或答物质的名称)
(2)BaCl2、Na2CO3 或 BaCl2、Na2CO3、CaCO3(或答物质的名称)
三、我会回答[除18题第(1)小题每空1分外,其余每空2分,共30分]
18.(12分)(1)①试管 ②酒精灯
(2)2KmnO4 K2MnO4+MnO2+O2↑ a
(3)可控制反应速率
(4)CaCO3+2HCl=CaCl2+ H2O+ CO2↑ D
19.(18分)(1)2NaCl+2H2O 2NaOH+ Cl2↑+ H2↑
(2)【实验设计】步骤Ⅰ:稀硝酸 有气泡产生
步骤Ⅱ:产生白色沉淀
【交流和反思】
①2NaOH+ CO2= Na2CO3+ H2O 盐
②除尽NaOH 和Na2CO3 ,以免干扰NaCl的检验(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③酸性 石灰石
四、我会计算(共8分)
20.解:(1)生成氢氧化钾的质量:100g×5.6%=5.6g ……………………………(1分)
设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为y
2K + 2H2O   2KOH + H2↑ …………………………(2分)
   36 112    2
   y 5.6g    x
= x=0.1g  ………………………………………(2分)
=   y=1.8g  ………………………………………(2分)
(2)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1g
(3)反应前水的总质量:100g-5.6g + 1.8g=96.2g ………………………(1分)
(其他合理解法同样给分)
答:(略)。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②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过滤
①加入一定量的锌粉
混合液
固体甲
溶液乙

过滤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MnO2

+6

通电2012年贵港市中考化学科(人教版)考试考核要点与目标要求
第一单元 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变化
一、物质的组成和存在 1.物质的存在状态 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物质的组成 (1)知道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2)能描述具体物质的组成(3)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3.元素符号 (1)记住并会书写下列元素符号(共计30种元素)
H He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Mn Fe Cu Zn Ag I Ba Au Hg Pb Pt Br Sn
(2)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3)能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4.元素 (1)能说出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O、C、H、N)
(2)能根据元素的名称或原子结构,判断元素的类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到指定的元素,会从元素周期表获取元素相关的信息
( 4)理解一些饮料、药品等的标签上关于元素的信息
二、物质的微观构成 1.物质由粒子构成 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和离子及由这些粒子构成的典型物质
2.对粒子的认识 (1)能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宏观现象
(2)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3)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常见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原子的构成 理解原子的构成及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4.核外电子的排布 (1)知道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特点,看懂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区分原子和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不同种类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三、物质的分类 1.纯净物和混合物 (1)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物质是混合物
(2)能从物质组成上判断和区分常见的、典型的、有明显特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能根据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氧化物 (1)了解氧化物的元素组成特点 (2)能把氧化物跟其他含氧化合物从组成上区别开来
4.酸、碱、盐 能够识别常见的酸、碱、盐
5.有机化合物 (1)知道有机化合物在组成上的特点
(2)知道生活中的甲烷、酒精、葡萄糖、蔗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塑料等是常见的有机物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 1.化学式 (1)能用化学式正确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2)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说明某一具体的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 (3)会读化学式
2.化合价 (1)能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2)会利用化合价写出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其中某种组成元素的化合价 (4)能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3.离子符号 (1)能正确书写常见阴、阳离子的符号 (2)理解离子符号表示的含义
4.商品标识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五、溶液
1.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相互混合能够形成溶液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能够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了解乳浊液、乳化的特点和应用
4.知道溶液是一类特殊的混合物,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温度的变化
5.明确饱和溶液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能继续溶解相同的溶质,会判断给出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了解结晶的现象
6.能从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已溶解的溶质质量等方面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
7.知道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理解改变溶液饱和状态的措施
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
(2)能够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能识别哪些描述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描述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2)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说明物质的某些用途
3.化学变化与能量 (1)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2)知道利用某些化学反应能够获得能量
4.催化剂 (1)了解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2)知道二氧化锰、生物酶等的催化作用
七、几种典型的化学反应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1)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各自的特点
(2)能根据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来识别某一具体的化学反应属于哪一基本反应类型
(3)能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知道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性和还原性
(2)认识缓慢氧化、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原理和措施(3)能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具体的灭火方法
3.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能根据某些信息推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能依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相应的置换反应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八、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 (1)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2)能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客观事实
2.化学方程式 (1)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能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说明某一具体的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第二单元 身边的化学物质
一、空气和氧气
1.空气(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根据一些事实和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的物质
(3)了解目前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哪些、造成哪些危害、主要来源和防治的主要措施
2.氧气 (1)了解氧气常见的、重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比较准确地描述某些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相关现象(2)知道氧气在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两方面的用途 (3)知道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二、水、氢气
1.水 (1)能从元素的角度认识水的组成,能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构成,能从原子的角度认识水分子的构成
(2)了解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在组成上的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别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
(3)了解生产生活实际中常用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方法来净化水,了解某一具体方法在净化水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4)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知道典型的水体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能够判断某些生产生活中的做法是否会造成水体的污染、是否浪费水资源;能从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提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
2.氢气 (1)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氢气验纯原因和方法 (2)了解氢气的可燃性和可作清洁能源的特点
三、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单质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C60 (2)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能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3)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3.一氧化碳 (1)知道一氧化碳的重要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知道一氧化碳在冶炼金属等方面的用途,能解释煤气中毒、煤气爆炸等现象
四、金属和金属矿物
1.常见的金属与合金 (1)知道铁、铜、铝、金等金属的颜色、硬度、密度、熔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方面的物理特征及应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2)了解生铁、钢、黄铜、焊锡等合金的主要成分,知道某些合金与纯金属在性能方面的差别及应用,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5)了解金属(主要指铁和铁合金)锈蚀的原理,会用简单的方法防止金属锈蚀
2.金属矿物 (1)知道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等常见铁矿石的主要成分
(2)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关化学反应
3.金属污染与防治 了解废弃金属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能从防治污染、节约金属资源的角度认识回收废弃金属的重要性
五、常见的酸、碱、盐
1.常见的酸 (1)了解盐酸、硫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 (2)知道盐酸、硫酸的用途
(3)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关化学反应 (4)能够归纳总结酸类物质共同的化学性质
(5)能根据浓硫酸的性质,说明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2.常见的碱 (1)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知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用途
(3)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关化学反应 (4)能够归纳总结碱类物质共同的化学性质
(5)能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说明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
3.常见的盐 (1)能用化学式正确表示食盐的主要成分、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常见的盐
(2)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关的化学反应
4.化学肥料 (1)知道氮肥、磷肥、钾肥是按所含营养元素划分的,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
(2)知道尿素、氨水、碳酸氢铵、氯化铵、硝酸铵、硝酸钠等是常用的氮肥;磷矿粉、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等是常用的磷肥;硫酸钾、氯化钾、碳酸钾(草木灰)等是常用的钾肥,了解化肥的作用和氮肥、磷肥、钾肥的简单区分方法
(3)能分析某地植物出现某种症状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施肥建议 (4)知道化肥、农药使用不当时,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5.溶液的酸碱性 (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了解酸、碱、盐溶液中解离出的离子 (2)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六、化学与能源
1.燃料及其燃烧 (1)知道煤、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汽油等是目前常用的燃料,酒精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氢气是待开发的新型高能清洁燃料 (2)知道煤、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汽油等的主要成分,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组成的混合物,了解它们的使用和存放常识,初步了解他们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 (3)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气、酒精的燃烧反应 (4)能识别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初步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等安全常识
2.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
(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不可再生能源,了解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利用煤、石油、天然气能够生产出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产品
(2)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知道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七、常见的有机物
1.常见的有机物
了解有机物组成元素特点,知道甲烷、乙醇、醋酸、蛋白质、糖类(淀粉、葡萄糖、蔗糖)、油脂(植物油、动物脂肪)、维生素等有机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
(1)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特点
(2)知道常见的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
(3)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4)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八、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
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知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 (3)知道某些物质有损人体健康,认识化学科学对人体健康的贡献
2.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知道钙、铁、锌、碘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知道可以通过“药补”、“食补”两条途径来补充人体缺少的化学元素
第三单元 实验与科学探究
一、常见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
1.常见化学仪器 (1)能够识别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烧杯、量筒、胶头滴管、铁架台、集气瓶、锥形瓶、水槽、漏斗、蒸发皿、托盘天平等14种常见仪器的图示
(2)了解这14种常见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使用不当与所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2.基本操作 (1)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方法 (2)初步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 (3)初步学会连接简单仪器的方法
(4)知道玻璃仪器的洗净标准,能够恰当地选择清洗试剂,会洗刷操作
(5)知道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带来不良后果,会用加热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6)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适用范围,会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某些混合物,能够分析某些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
(7)能够恰当地选择热源,正确地进行加热操作,分析某些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果
(8)能够正确选择蒸发操作所需要的仪器,了解操作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
(9)了解配制溶液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及常见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二、物质的制备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根据反应原理正确选择发生装置 (3)能根据氧气的性质和实际条件,正确选择收集方法
(4)能依据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来确定具体的操作步骤
(5)知道各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能够分析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能从反应速率、反应条件、便于操作、安全与环保等方面综合分析,选择反应原理;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根据反应原理正确选择发生装置 (3)能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际条件,正确选择收集方法
(4)能依据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来确定具体的操作步骤
(5)知道各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能够分析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
3.其他物质的制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能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2)了解实验室里用蒸馏方法制取蒸馏水装置和操作 (3)能够客观地评价某一制备方案的优劣
三、物质的检验 1.检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1)能把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从给出的几种气体中鉴别出来 (2)能鉴定氧气和二氧化碳
2.检验(CO32-) (1)能把含有CO32-的物质从给出的几种物质中鉴别出来 (2)会鉴定某种物质里是否含有CO32-
3.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酸碱度
(1)了解常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的颜色和变色情况,会用它们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了解pH的值域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会正确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能从相关信息中了解某些植物浸出液同样可作为酸碱指示剂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4.了解利用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初步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四、物质的净化 1.物质的净化 (1)能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选择除杂试剂和方法 (2)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够正确选择除去杂质的顺序 (4)能客观地评价除杂方案的优劣
2.分离和提纯 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理解和初步学会粗盐提纯的操作和原理
五、科学探究
1.知道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即: 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②针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③制定探究计划; ④实施科学探究; ⑤收集探究中能够得到的信息作为证据;⑥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或做出解释; ⑦对探究方案、探究过程、探究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⑧能清楚地表述探究的全部过程、结论或结果、发现的新问题等
2.能根据一些熟知情境(包括学习情景、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创设的问题情景),对所要进行的科学探究提出恰当的猜想与假设,并能说明做出相应猜想与假设的依据
3.能够说明相关探究方案或活动过程的主要意图,通过相应的探究方案或操作,预计得到哪些现象,进而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第四单元 定量认识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
一、定量认识化学物质 1.能够依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能够依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组成元素间的质量比
3.能够依据化学式计算化合物中某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4.能够依据化学式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某组成元素的质量
二、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1.能够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质量的计算
2.能够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涉及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杂质不参加反应)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3.能够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三、定量认识溶液及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1.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会计算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 3.会依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溶液的质量
4.会进行溶液稀释(仅限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5.能够进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综合计算(共26张PPT)
2011年中考化学质量分析
贵港市中考质量分析组 韦启探
2011年11月28日
考试总体情况
2011年贵港市中考参考人数64979人,化学平均分45.84,及格(≥赋分的60 % )18033人,及格率27.18%,优秀(≥赋分的80 % )5292人,优秀率7.98%。
分数段 0---9分 10---19分 20---29分 30---39分 40---49分 50---59分
人数 3820 5903 10287 10869 9259 6808
占总数百分比 5.88 9.08 15.83 16.73 14.25 10.48
分数段 60---69分 70---79分 80---89分 90---99分 100分
人数 6018 6723 4556 736 0
占总数百分比 9.26 10.35 7.01 1.13
A+:1584人
A:9154人
B+:11877人
B:15759人
C+:10821人
C:6061人
D:5901人
E:5195人
一、试卷结构及卷面特点
试题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局部试题赋分、题型和题量有改变。
总题量为20题,比2010年减少了2题,选择题保持与2010年不变,都为14小题;第二部分“我会填空”比2010年减少了1小题;除15小题考查化学用语每空1分外,其他知识的考察均是2分/空,但总分不变;第三大题“我会回答”为2小题,比2010年的三小题少了一题,分值仍为30分。
二 、试卷评价
2011年贵港市中考化学试题本着保持稳定的原则,遵循中考命题的“四个有利于”和中考化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在保证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兼顾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性、稳定性和创新性。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试题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中选择素材,多角度展示化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深刻体会学有所用。试题还注重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实验题考查学生能力方面比较全面,题目新颖,与高中知识接轨,对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表1:2010年贵港市中考化学科知识内容比例
知识内容 物质组成、构成和变化 身边的化学物质 化学学习方法和科学探究 定量认识化学物质与化学变化
题号 1,3,5, 6,9,13,15 2,4, 8,10,12,16, 7,11,14,17,18,19 20
分值 22 23 47 8
所占比例 22% 23% 47% 8%
2010年比例 22% 24% 46% 8%
1.紧扣考试说明
试题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精选化学基础知识作为考查重点。
2.立足基础,注重对化学理论、概念、用语等的考查
全卷立足基础,涉及的知识面广,较好地考查了初中化学的两个变化、物质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材料、金属活动性、化学用语等知识。同时试卷还以基本要求为考查目的,考查了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卷创设探究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究,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第17、19题具有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4、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
从文字、图像、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如第5、6、7、14、16、17、19、20题等,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5、重视联系实际生活、突出化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多处设置了实际应用问题,如第4、7、8、10、11、12、19题,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各题得分情况
(二)答题情况
第一大题,选择题(共42分),其中得分率较高的是第1、2、3、4、7、8、10、11题。说明学生对化学变化、空气的组成、物质的构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活、燃烧与灭火、实验基本操作掌握得较好。得分率低的是第5、6、9、12、13、14题。
难度:0.557
5.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6.从水的电解实验中获得如下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术条复燃
B.正负极上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2
C.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9.下列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没有改变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难度: 0.419
难度: 0.380
难度: 0.268
A
B
D
12.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金属铁、铝呈银白色
B.铁比铝易生锈证明铁比铝活泼
C.铝导电性良好,常用作导线
D.在铁制品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可防止生锈
1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以实现的是(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难度: 0.519
难度: 0. 190
B
B
14.将一定量的铁与过量的硫酸铜溶液混合,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第二大题:我会填空(共20分)
本大题涉及化学用语、溶解度、物质的推断等知识。以我们身边的物质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识记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其中第15题的第3空,第16题的第2空,第17题得分较低。主要错误有:
难度: 0.386
总体难度: 0.338
C
第15题,把最简单的有机物写成CO2、NH3、N2、H2O,说明学生的识记不够牢,虽说课本中没有提到最简单的有机物是什么,但上课时教师肯定会讲到,学生却没有记牢;“三氧化硫中硫元素显+6价”中大多数学生标注化合价的位置标错,要么标在氧元素正上方,要么标在硫元素的左上角或右上角,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对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不够重视,总认为到考试时写好就可以了,却不知一旦平时书写养成习惯,考试时自然就会按平时的写法来完成答案。
第16题第(2)小题造成失分主要是学生对表格中数据分析理解不到位所致,找不到数据的重合部分;
16.(8分)下表是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 20℃时,KNO3的溶解度为 31.6g ,表中你还可获得的信息是 (写一点即可)。
(2)若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此时所对应的温度最小范围应在 20 ℃ ~30 ℃ 之间。
(3)分别将两物质60℃时的饱和溶液各l00g,降温至20℃,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NaCl溶液的质量 > (填“>”、“<”或“=”)KNO3溶液的质量。
17.(8分)有一包固体混合物A,可能含有Na2CO3、CaCO3、BaCl2、CuSO4、Na2SO4中 的几种。取少量的A做如下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气体D的化学式为 CO2 ;溶液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HCl、BaCl2 。
(2)混合物A的组成可能是 BaCl2、 Na2CO3 或 BaCl2、 Na2CO3 、 CaCO3 。
第17题是本大题中失分最严重的,学生对物质的共存、物质的检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理解不够,大多数学生理解题目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无法进行相关推导。
第三大题我会回答(共30分)
第18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错别字较多,书写不够工整,表述不够简练,部分考生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造成化学方程式不得分。
难度: 0.491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制取烧碱。将制得的烧碱溶液再经浓缩、蒸发等步骤,制成烧碱固体。在生产过程中,原料通常不能完全转化。另外,如果烧碱固体长时间在仓库存放,也可能会变质。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得烧碱的同时,还生成氯气和另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 +2H2O=2NaOH +Cl2 ↑ + H2↑。
(2)现从仓库中取来烧碱样品,该样品除了可能含有纯碱杂质外,还可能含有氯化钠杂质。某化学小组决定探究样品中是否含有这两种杂质。
【查阅资料】
①Cl-的检验:向试样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原溶液中有Cl-。
②实验中若产生微溶物质,通常会以沉淀形式存在。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 论
步骤I: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并加入过量的 稀硝酸 。 有气泡产生 。 样品中有纯碱。
步骤II:再向步骤I中所得的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 样品中有氯化钠。
【交流和反思】
①烧碱固体长时间在仓库存放会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2NaOH + CO2=Na2CO3 + H2O ,生成的纯碱属于 碱 (填“酸”、“碱”或“盐”)。
②实验操作步骤I中加入的试剂过量是为了除尽NaOH和Na2CO3,以免干扰NaCl的检验。
③实验后若测得废液的pH<7,则废液呈酸性。(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从操作简单和经济环保的角度考虑,应向废液中加入稍微过量的 石灰石 ,
然后再排放。
第19题探究题,第(1)小题中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的另一种气体,学生大多认为是氧气或氯化氢,造成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失分;第(2)小题中步骤I中考生不能写出是稀硝酸,而是写常用的稀HCl或稀硫酸,没有考虑如加HCl会有氯离子对步骤II中氯化钠检验的干扰,如加硫酸会有微溶的硫酸银干扰,这几空对学生来说难度过大。[交流和反思]②中学生不能完整写出加入试剂过量是为了除去NaOH和Na2CO3,只是写出为了除去Na2CO3,从本题的失分情况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还是很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加强。
难度: 0.299
第四大题 我会计算
主要存在以下的不足:化学方程式不会写;计算能力差,经常出现算错相对分子质量;不会算反应前水的质量;计算题的书写格式不规范。
难度: 0.238
四、关于无纸化评卷工作
今年是我市中考首次采用无纸化阅卷,其优点是:减少了试卷的搬运量、保密、评卷工作量,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工作负担;客观题机评,控制评卷误差,提高评卷质量;网上阅卷以后,系统自动进行登分、统分、核分等功能,减少了原有的登分和核分环节以及在这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误差。
无纸化阅卷带来的变化
(1)试卷的变化: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考生只在答题卡上作答;
(2)考生的变化:要学会正确填涂答题卡,客观题的填涂要规范,主观题要在规定的地方答题,答题不能超出指定范围。在阅卷过程中发现部分考生不按要求填涂答卷,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适应无纸化阅卷考试。
五、今后化学教学的建议
1.加强基础教学,面向学生大多数。
2.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强调规范化教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4.强化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5.研究中考试题,将试题中的情境融入教学中。
6.面向全体学生,逐渐减小两极分化。(共55张PPT)
教学目标A 教学目标B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教学目标A 教学目标B
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A 教学目标B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课例A 课例B
教学重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理解,运用溶解度曲线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课例A 课例B
导课 【复习导入】展示关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的习题。 1、由海水晒盐图片提出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课例A 课例B
活动1 ☆那我们能不能说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强呢?
☆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呢? 设疑激趣:
◆如何比较不同的物质的溶解性呢?
◆请同学讨论如何来比较氢氧化钙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
课例A 课例B
活动2 ☆[提问]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理解固体物质溶液度概念时要注意哪几个要素?
☆ [指导学生看书] 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并让学生找出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课例A 课例B
活动3 1、得出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克溶剂(人为规定)、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提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是什么?
3、分析20℃时, 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 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设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从这句话你得到什么信息?
2、适时反馈学生所学知识。
3、过渡: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那么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又如何呢?
课例A 课例B
活动4 指导学生看资料: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提问:完全不溶的物质存在吗?结合教材P37-38资料。
【深化理解】】讲述: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1)出示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格;
(2)提示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也可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多媒体展示、了解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课例A 课例B
活动5 【教师指引】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转折]列表法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 提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溶解度曲线除了能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还能表示什么?
课例A 课例B
活动6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入: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
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
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举生活实例,让学生归纳影响
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例A 课例B
活动7 【拓展】物质提纯的方法
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分析提纯方法:
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其结 晶。达到提纯的目的。
②溶解度随温 度变化不大的可以通过蒸发结晶的办法得到这种晶体,海水晒盐就是利用此原理。 学生完成本节课适当的练习题。
课例A 课例B
活动7 【巩固练习】
投影展示(溶解度曲线的练习)
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投影展示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内容和四要素,溶解度曲线反映的信息 小结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教师倾听、点拨。
课例A 课例B
板书设计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一定温度,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曲线及含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点所对温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2)交点的含义:表示交点所对应温度时不同物质溶解度相同。
(3)趋势: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越大。
(4)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常用降温结晶法提纯。
(5)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不大的物质常用蒸发结晶法提纯。 一、固体溶解度
1、 定义:前提条件: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④溶解溶质质量。
2、 固体溶解度曲线。
3、 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
二、气体溶解度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我们如何确定饱和状态?
物质溶解于特定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物质组成与结构<或物质的固有性质>;物质的质量;外在条件<温度、溶剂、压强等>)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水)中,不同物质最多能够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为什么?请举例或做实验说明。
我们怎样测量一定条件下(温度、溶剂一定)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最大限度?
我们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最大限度?
“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对我们比较物质的溶解性有何帮助?溶解度能否理解为“溶解的最大限度”?
科学家测量出来的各种物质的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是否可靠?如果可靠,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据来做什么?
根据物质溶解度表绘制出的溶解度曲线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何优势?
科学家在规定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内涵时,为什么采取了不同的表示方法?
附录一中列出了各种物质的溶解性,从中,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各种物质的溶解度大概大哪个范围内?
“不溶”的物质,其溶解度一定为0吗?
“难溶”的物质,其溶解度小到什么程度?
我国青海地区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其原理,推测所捞的碱,所晒的盐的溶解度曲线。
真正有用的是溶解度曲线表,根据溶解度受到温度影响程度的比较,可以决定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因此,教材、习题把大量的问题用于解决与溶解度曲线相关的问题之上。
教学设计亦应当着力于溶解度曲线图的理解和应用方面。
当确定了化学课程内容的关键教育价值(教育功能)之后,如何展开教学设计?
价值观相同,能否上出“异构”之课来?
促进交流,以客会友
促进反思,增进理解
取长补短,重构课堂
激活思想,提炼理论
切磋技巧,提升能力
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活动
是一种教育研究的新文化
是老师个人教育价值观、教学任务理解力、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风格等综合素养的展现与提升实践
是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对话、沟通、相互促进的平台
个体同课异构
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年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教学常教常新,越教越有味。
群体同课异构
教研组内同课异构;校际同课异构;工作坊(研究团队)间同课异构;新老教师同课异构;研究者-实践者同课异构。
思想
理念 教学
设计 实施
技术
教学
有效性
水平一 不同 不同 不同 相同
不同 不同 不同 不同
水平二 相同 不同 不同 相同
相同 不同 不同 不同
水平三 相同 相同 不同 相同
相同 相同 相同 相同
国际化学年介绍
2011年适值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也恰逢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盟(IACS)成立100周年。2008年12月31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Chemistry),主题为“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领域。化学是既历史悠久又生机勃勃的学科,它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院士题号 赋分 得分 难度
第一大题 2729118 1520805 0.557
1 194937 140271 0.720
2 194937 137310 0.704
3 194937 121662 0.624
4 194937 149067 0.765
5 194937 81729 0.419
6 194937 74172 0.380
7 194937 146406 0.751
8 194937 130491 0.669
9 194937 52272 0.268
10 194937 143100 0.734
11 194937 130917 0.672
12 194937 101151 0.519
13 194937 37053 0.190
14 194937 75204 0.386
第二大题 1299580 439258 0.338
18 779748 382726 0.491
19 1169622 349587 0.299
20 519832 124109 0.238
各题得分情况(共33张PPT)
建构主义和课堂教学设计
2011广西化学教师区陪学习心德
培训背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精神,未来10年义务教育发展目标是实现区域发展均衡,校际发展均匀,学生发展机会与条件均衡。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战略思想。
九年级化学教学应充分体现:
情景性,生成性,发展性,实践性,实用性,启迪性和可接受性。
应整体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上述特征与目标的整合实现途径是
-----科学探究
在广西初中化学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能够运用探究性思想和方法来进行化学教育教学的老师为数不多。
2.城市和农村化学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差异明显。
3.新型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引发的初中生学习心理变异,是很多老师始料未及,应对乏力的问题。
科学素养就是通过学习与社会实践,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将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内化为个人的内在品质,使生活体现出科学性。
(一)要做一个有科学素养的化学教师。
专家思维与自己的感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外部输入的。
(二)化学课堂要体现有效性和高效性。
第二、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人。
第三、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第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该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更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第五、“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即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和活动;
“协作” 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和人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建构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环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而不能强调孤立的“技能”训练,学习的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和探究。
1.深入了解学生
全面探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深刻理解教材 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价值
教学设计一定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设计,就要做到:
“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材观
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材观,将教科书视为预先确定的、至高无上的、不能随意更改的东西,它控制和规范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是去接受这些知识信息并把它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
“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编制,教科书内容不再被视为预先建构好的现成知识,它只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基本的信息,教科书成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媒介和工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源和手段。
3.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关系到课程改革理念的真正落实。
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避免使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分列式的教学目标陈述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设计一)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原子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分析、讨论,初步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这样的目标陈述,从表面上看,学习结果全面、具体。但是三维目标之间具有什么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三者的和谐统一?
这样的目标陈述只是反映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对如何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教学活动设计却缺乏明确的指导。
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教学导向功能
以过程方法为主线,通过活动将三维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真正成为理解科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这样的目标设计,不但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更重要的是凸显了全面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了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导向作用,对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设计二)
(1)以汤姆逊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根据电子的电性和质量,推论原子核的电性、质量及体积很小的性质;
(3)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和中子的电性和质量数据,推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4)通过学习和反思活动,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推论的区别,通过评价原子结构推论的合理性,认识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4.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这是建构性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标。“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念。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不同的问题所引起的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方面的作用也不相同。
教学中应尽量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具有适宜的难度
具有合适的梯度
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所谓思维容量是指思维的深广度水平。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首先,从思维方向来看,它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思维活动持久地进行;
其次,从思维力度来看,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
具有适宜的难度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度的。实践证明,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索。
具有合适的梯度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可以设计成问题组,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降低问题的难度,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问题组”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核心主题,逐层递进。既不能梯度太大,使学生迷失了思维的方向;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太琐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要给学生以方向的引导,同时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有目的地深入思考。
第八单元《金属与金属材料》第2课题里,有含杂质的问题的计算。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做下面这道题:用1000吨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可以冶得含杂4%的生铁多少吨?学生会感到困难,不如转变成下面一组问题:
(1)1000吨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是多少?
(2)800吨氧化铁可冶得纯铁多少吨?
(3)多少吨含杂质4%的生铁中含560吨铁?(这三个问题相对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够动手。)学生完成这三个题的练习之后,再提问:
(4)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5)我们能否自己动手把它编成一个难一点的
计算题?
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
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设计好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后,要避免直接提问,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使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所谓“问题情景”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的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情景的核心成分,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和内容;二是学生对新的未知东西的需要,反映的是思维的动机;三是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它既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包括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
以化学学科为例,在教学中可通过实验、背景材料,图表,模型、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
在《水的组成》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实验结果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在用H2O2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实验情景为加热10% H2O2溶液产生的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提出问题:(1)为什么有氧气产生而带火星的木条却不能燃烧?(2)怎样改进实验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起来?
汤姆森的原子西瓜模型。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认识“原子结构” 的问题设计
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了什么?
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弹了回来又能说明什么?(α粒子是一种带正电荷且比电子的质量大的多的粒子)
描述你心目中原子内部是什么样的?
你对原子的结构还想知道什么?
情境
问题组
以化学家趣闻设计游戏创设情境
在《金刚石 石墨 C60》新课导入中,先从“C”提出问题:这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继而引入思考: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物质吗?
从C60发现的趣闻中得到启发,用牙签和儿童用的QQ糖让学生做连接游戏,做成不同的模型,从而使学生得到启示。
这是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连连看
器材:橡皮糖,牙签
要求:发挥想象力把橡皮糖用牙签连接起来(每颗糖最多能连4根牙签)
(三)教育变革的路是艰巨,漫长的。
教师成长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 。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力。(共38张PPT)
*
2011年12月19-21日
moziying123@
贵港市教科所 莫子英
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要求、化学科考试范围和试卷结构的说明
2011年我市中考
及化学科成绩概况
贵港市2011年初中三年级
教学成果获奖教师名单
及颁奖仪式
1.中考科目基本情况
2011年中考是贵港市第六次独立命题,全市使用人教版,只命制一套试卷(四个页码),形式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定位在“初中毕业”水平考查基础上兼顾“升学”选拔性功能作用。
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理化 政史
赋分 120 120 120 物理100
化学:100 政治:50
历史:50
时间 150分钟 120分钟 120分钟 理:90分钟
化:60分钟 政:60分钟
史:60分钟
2. 我市近五年初中毕业生报名参加中考人数比较
年份 参考人数 增减情况 备注
2007 69818 增10607人 市区:26988人
桂平:24595人
平南:18235人
2008 53030 减16788人 市区:20456人
桂平:18789人
平南:13785人
2009 57589 增4559人 市区:22802人
桂平:19313人
平南:15474人
2010 60582 增2993人 市区:22721人
桂平:23234人
平南:14627人
2011 66352 增5770人 市区:24093人
桂平:25648人
平南:16611人
3. 2011年贵港市中考等级分布情况
等级 总分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史
A+ 1909 1765 1764 1775 1787 1584 1757
A 10030 8997 9264 9443 9338 9154 8834
B+ 12053 12407 11440 11359 11625 11877 12386
B 16462 15271 14997 15352 14953 15759 15757
C+ 11945 10560 13321 12921 12250 10821 11077
C 6679 6250 4282 5004 5625 6061 5850
D 5303 4934 4279 6013 4752 5901 6018
E 1971 6168 7005 4485 6022 5195 4673
2011年贵港市中考化学等级县市区分布情况
等级 市区 桂平 平南 合计 2010年
A+ 885 427 272 1584 1312
A 3928 3195 2031 9154 5620
B+ 4364 4801 2712 11877 13232
B 5872 6209 3678 15759 14286
C+ 4045 4191 2585 10821 11049
C 2152 2506 1403 6061 5270
D 1977 2477 1447 5901 4824
E 870 1842 2483 5195 4649
人数 24093 25648 16611
1. 平均分(全体考生的总分数÷ 考生数):
当平均分值与预期吻合或相当接近时,测量目的才有可能实现。
3. 区分度:[D = PH - PL ]
PH ——高分组(上25%~33%)得分率。
PL——低分组(下25%~33%)得分率。

一般认为区分度>0.4的试题属于具有较好鉴别力的试题,这有利于选拔考生
2. 难度(P=平均分÷赋分):
一般难度控制在“0.6±0.03”范围。
4.2011届中考全体考生的平均分及难度、区分度等:
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平均分 63.48 43.9 49.65 39.33 45.84 20.58 28.5
难度 0.53 0.37 0.41 0.39 0.46 0.41 0.56
区分度 0.35 0.6 0.58 0.55 0.55 0.45 0.6
难度(P=平均分÷赋分):
一般难度控制在“0.6±0.03”范围
区分度[D=区分度:[D = PH - PL ]
PH ——高分组(上25%~33%)得分率。
PL——低分组(下25%~33%)得分率。
一般认为区分度>0.4的试题属于具有较好鉴别力的试题,这有利于选拔考生。
2011年中考县区各科平均分
县区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港北 60.9 40.7 46.6 36.9 42.9 18.9 25.8
覃塘 67.5 55.2 60.3 45.83 51.7 23.2 31.2
港南 64.0 44.0 47.6 39.3 45.5 21. 8 29.4
桂平 59.1 38.1 43.4 35.2 42.1 18.4 25.6
平南 54.1 37.6 43.7 33.7 38.8 17.8 23.8
◇平均分(全体考生的总分数÷ 考生数):
当平均分值与预期吻合或相当接近时,测量目的才有可能实现。
5. 2011年中考各县区各科难度
县区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港北 0.508 0.339 0.388 0.369 0.429 0.378 0.516
覃塘 0.563 0.46 0.503 0.4583 0.517 0.464 0.624
港南 0.533 0.368 0.397 0.393 0.455 0.436 0.588
桂平 0.493 0.318 0.362 0.352 0.421 0.368 0.512
平南 0.451 0.313 0.364 0.337 0.388 0.356 0.476
◇难度(P=平均分÷赋分):
一般难度控制在“0.6±0.03”范围。
7. 2011年中考各县、市、区化学科及格、优秀情况
考生数 及格情况 优秀情况
及格数 及格率 优秀数 优秀率
全市 66352 18033 27.18% 5292 7.98 %
港北 9935 2504 25.20% 872 8.78%
覃塘 7699 3187 41.40 % 1219 15.83%
港南 6459 1759 27.23% 522 8.08%
桂平 25648 6581 25.66% 1639 6.39%
平南 16611 4002 24.09% 1042 6.27%
项目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赋分 100 100 100
平均分 55.3 46.05 45.84
难度 0.553 0.4605 0.4584
区分度 0.709 0.618 0.551
及格数 25652
(44.54%) 18611
(30.72%) 18033(27.18%)
优秀数 14704
(25.53%) 7272
(12.00%) 5292
( 7.98%)
满分数 769 40 0
贵港市近三年中考化学科平均分、难度、区分度
2011年中考部分学校化学科平均分(市直三区)
排序 学校 人数 平均分 进退(与10年比)
1 覃塘一中 621 69.03 0
2 圣湖中学 152 63.78 +17
3 贵城四中 674 61.98 0
4 木格高中 236 60.92 +7
5 覃塘三中 914 60.24 0
6 东龙三中 101 58.90 +1
7 木松岭学校 190 56.88 -3
8 五里二中 249 55.95 +10
9 八一实验学校 998 55.59 -1
10 东龙初中 548 55.35 -4
11 桥圩五中 464 55.14 -1
12 黄练二中 343 54.39 0
13 东津四中 314 53.99 +8
14 蒙公民中 381 53.52 +6
15 黄练一中 256 52.64 -6
2011年中考部分学校化学科平均分(市直三区)
排序 学校 人数 平均分 进退(与10年比)
16 桥圩三中 402 52.55 -1
17 贵糖中学 58 52.40 +24
18 樟木民中 469 50.25 +7
19 樟木三中 244 50.23 +28
20 黄练三中 177 49.46 -4
21 达开实验初中 283 49.46 +6
22 山北民中 311 49.28 +18
23 五里一中 126 49.19 +3
24 东龙二中 267 48.98 -10
25 瓦塘二中 53 48.45 +39
26 新塘一中 231 48.19 +6
27 三里一中 432 47.98 -14
28 港北实验中学 286 47.90 +15
29 江南实验中学 180 47.05 +1
30 东津一中 251 46.85 -6
2011年中考部分学校化学科平均分(桂平市)
排序 学校 人数 平均分 进退
1 浔江中学 223 73.88 0
2 桂平三中 230 60.24 +2
3 桂平一中 160 56.03 +3
4 下湾一中 602 55.09 -1
5 西山一中 708 53.58 -3
6 金田三中 338 51.31 +8
7 石咀中学 103 51.18
8 世纪中学 219 49.85 +1
9 厚禄二中 346 48.43 +12
10 石咀二中 645 47.94 +9
排序 学校 人数 平均分 进退
11 社坡中学 208 47.86 -6
12 桂平二中 709 47.25 +5
13 历山中学 154 47.12 0
14 白沙中学 332 46.89 +3
15 罗秀一中 494 46.19 +43
16 石咀一中 458 46.12 -8
17 西山二中 690 45.78 +21
18 江口二中 357 45.75 -2
19 社步二中 538 44.60 -8
20 油麻一中 421 44.35 +15
2011年中考部分学校化学科平均分 (平南县)
排序 学校 人数 平均分 进退
1 镇隆二中 437 54.74 +1
2 平南镇中 551 53.69 -1
3 官成二中 171 49.22 +3
4 平山实验初中 131 49.19 +7
5 大成初中 398 47.70 -2
6 平南镇三中 829 47.69 +9
7 官成一中 321 47.64 +1
8 大将中学 377 45.63 +1
9 安怀初中 355 44.14 +3
10 六陈高中 320 43.84 +11
排序 学校 人数 平均分 进退
11 宏智中学 38 43.84 +11
12 平南镇五中 428 42.94 +7
13 镇隆一中 394 42.91 -3
14 大新一中 400 42.79 +18
15 六陈初中 395 42.13 -1
16 平南镇二中 963 41.32 -3
17 大新三中 315 40.50 +1
18 大安一中 559 39.30 -14
19 寺面初中 630 38.86 +17
20 将军学校 26 38.69 +7
2011年中考部分学校化学A+与A等级人数(市区)
  学校名称 A+ A 总计
1 贵城四中 105 215 320
2 覃塘三中 104 264 368
3 覃塘一中 104 242 346
4 八一实验学校 76 238 314
5 东龙初中 40 135 175
6 木松岭学校 30 132 162
7 樟木民中 27 101 128
8 三里一中 22 91 113
9 桥圩三中 19 81 100
10 石卡一中 17 63 80
11 桥圩五中 15 108 123
12 东津四中 15 69 84
13 大岭初中 15 51 66
14 东龙二中 14 74 88
15 蒙公民中 14 65 79
2011年中考部分学校化学A+与A等级人数(桂平)
  学校名称 A+ A 总计
1 浔江中学 48 103 151
2 西山一中 37 149 186
3 桂平二中 28 143 171
4 西山二中 27 125 152
5 石咀二中 22 130 152
6 麻垌一中 19 108 127
7 下湾一中 18 98 116
8 南木二中 15 25 40
9 桂平三中 14 76 90
10 社步一中 12 79 91
10 油麻一中 12 79 91
2011年中考部分学校化学A+与A等第人数(平南)
  学校名称 A+ A 总计
1 平南镇中 42 138 180
2 平南镇三中 26 165 191
3 安怀初中 18 66 84
4 平南镇二中 17 121 138
5 大安一中 15 96 111
6 镇隆二中 14 97 111
7 寺面初中 13 84 97
8 大安四中 11 61 72
9 丹竹初中 10 97 107
10 平南镇五中 10 70 80
2011年中考化学科前两百名分布情况(市区)
学校 人数
贵城四中 24
覃塘一中 23
覃塘三中 18
八一实验学校 16
东龙初中 10
樟木民中 7
石卡一中 7
蒙公民中 6
山北民中 5
木松岭学校 5
圣湖中学 4
学校 人数
大岭初中 4
桥圩三中 4
达开实验初中 3
黄练一中 3
贵城二中 2
黄练三中 2
东龙二中 2
三里一中 2
五里二中 2
桥圩五中 2
港南中学 2
学校 人数
贵糖中学 1
港北实验中学 1
港城镇中 1
峡山初中 1
大圩二中 1
庆丰三中 1
三里二中 1
石卡二中 1
新塘一中 1
湛江二中 1
木格四中 1
2011年中考化学科前两百名分布情况 (桂平)
学校 人数
浔江中学 9
西山一中 6
桂平二中 5
西山二中 4
下湾一中 3
南木二中 3
桂平一中 3
石咀二中 2
油麻一中 2
大洋二中 2
麻垌一中 2
学校 人数
金田三中 2
桂平三中 2
石咀一中 1
社坡中学 1
油麻二中 1
麻垌二中 1
罗播一中 1
大湾二中 1
白沙中学 1
蒙圩一中 1
南木一中 1
2011年中考化学科前两百名分布情况(平南)
学校 人数
平南镇三中 5
镇隆二中 4
平南镇中 4
平南镇二中 3
大新一中 2
大安一中 2
大安四中 2
安怀初中 2
平南镇四中 2
平南镇五中 2
学校 人数
寺面初中 1
六陈初中 1
六陈二中 1
大新三中 1
同和初中 1
六陈高中 1
平山实验初中 1
大将中学 1
贵港市2012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化学科要求、考试范围
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
有利于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推进素 质教育;
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 动、活泼、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考查科学内容的同时,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掌握,又注意加强对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初步信息收集数据处理等能力的考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化学问题,能对一些化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适当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要与高中新课改接轨。
考查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有益于人体健康。茶多酚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热水,易氧化变色,略有吸水性。实验室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步骤可简述为:
(1)请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名称: 操作① ;
操作② 。 (2)保存茶多酚晶体时应注意 。
要有解读信息的能力
探究性题
例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从实验室药品柜中发现了一瓶无色溶液,但这瓶试剂的标签已残缺无法辨认,只知道这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试剂,根据图中标签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猜想一下这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酸、碱、盐、氧化物中的_________。写出这类物质中常见的两个物质的化学式 。 (2)简述上述猜想的理由: ; (3)若想确证你猜想的任一种物质,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按下表要求填写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探究验证—结论
[参考答案] 从破损标签可分析所含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从而猜测原无色溶液可能是K2CO3或K2SO4,再从K2CO3、K2SO4不同阴离子的特性选择试剂鉴定。
答案如下: (1) 盐K2CO3 、K2SO4 (2) 从细口瓶中装的是无色溶液且化学式中含有2个钾离子,可以排除该物质是酸、碱、氧化物的可能,因此只能是盐。
探究性化学试题具有挑战性,是因为这种试题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熟悉的事物,因而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索,发挥最大的创造潜能,对学生具有激励和挑战作用。但目前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重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考试依据,以贵港市现行使用的初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为考试范围。
其中“化学 技术 社会”、“资料”栏目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如果涉及到其中的知识点,可以新信息的形式给出。人教版中“拓展性课题”栏目中的氢气和物质分类内容要列入考试内容。
 
题型 选择题 填空题 实验简答题 计算题
分值约占比例 42%左右 20%左右 30%左右 8%左右
题 量 单项14小题 4小题 3小题 1小题
内容 比例
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变化 20%左右
身边的化学物质 35%左右
化学学习方法与科学探究 35%左右
定量认识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 10%左右
总体难度 容易题 较易题 较难题 难 题
0.6±0.03 40%左右 20%左右 30%左右 10%左右
项目 说明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试卷分值 100分
考试时间 60分钟
试题的较易、中档、难题比例 6∶3∶1
以上只是我们对2012年中考化学科命题的一些设想和打算
1.贵港市2011年初中三年级教学成果获奖教师名单(1)
等次 桂平市(共 40 名)
一等奖 12名
二等奖 12名
三等奖 16名
1.贵港市2011年初中三年级教学成果获奖教师名单(2)
等次 平南县(共 40 名)
一等奖 11名
二等奖 12名
三等奖 17名
1.贵港市2011年初中三年级教学成果获奖教师名单(3)
等次 港北区(22名) 港南区(20名) 覃塘区(20名)
一等 6名
6名
6名
二等 6名
6名
6名
三等 10名
8名
8名
2.贵港市2011年初中三年级教学成果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