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埂中学高 2021 届文科综合历史试题(4 月 16 日)
第Ⅰ卷
24.周武王在大会诸侯讨伐商纣时,誓师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
罪惟钧。”由此可见,当时的“天命说”
A.是巩固统治的利器 B.加速商朝的灭亡
C.推动君主施行仁政 D.被人们广泛接受
25.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
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26.书院是中国古代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宋代书院空前
活跃并形成教育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理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B.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以文治国策略的影响 D.经济文化长期繁荣
27.下表反映的是清代湖北部分县农业的生产情况。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地区
概况
松滋县
田内冬春季种麦或豆,夏秋季产面或稻
英山县
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芸苔或小麦,地中则以
棉花、蕃芋、豆菽、芝麻、芦粟等与小麦轮种
石首县
棉花、黄豆、绿豆、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
A.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程度较高 B.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较突出
C.粮食生产开始出现精耕细作 D.轮作技术打破南北农业格局
28.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北大的封建主义也能产生好的效果,如果北大没有这样
浓厚的封建传统或者气氛,五四运动,即使注定要爆发,也决不会是在北大。”这说
明当时北京大学是
A.封建主义的主阵地 B.传统文化的捍卫者
C.新旧思想的交锋点 D.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29.下表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简表,据此可以说明
发展阶段
筑路总里程
开始(1876—1894 年)
473.4 公里,其中官办占 69.3%
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 年)
9200 公 里 , 其 中 借 外 资 或 列 强 直 接 修 建 占
83.5%
低谷(1912—1927 年)
2000 多公里
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 94%;列强
直接或控制经营占 86.7%
第二次筑路高潮(1928—1937 年)
9000 多公里
A.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大力推进铁路筑路工程
B.中华民国建立促进中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
C.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逐步控制中国铁路路权
D.火车成为东北和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
30.1956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指示,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
下的自由市场,凡是国家统购和委托收购范围以外的农副产品,以及完成统购任务和
履行收购合同义务以外的多余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市场自由买卖。这一指示
A.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B.提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只适合农民个人交换 D.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31.以下是 1949—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建交国数量变化柱形图。这反映出
A.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B.“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外交事业逐渐陷入停滞
C.加入世贸组织推动我国进入新建交国增长最快阶段
D.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2.雅典民主政治鼎盛之际,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 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这说明雅典
A.遵循公民平等理念 B.重在均衡城邦各方利益
C.强调分权制衡原则 D.倡导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3.英国在 1701 年初召开的议会中,国王与托利党、辉格党达成协议,规定君主仍享
有外交权威,但外交政策必须由内阁制定,外交决议还须交付议会核准。此项规定
A.取消了君主的外交权力 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发展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
132778521145534.下表是苏联实行“一五”和“二五”计划建设期间社会经济数据统计。
时期
项目
增长情况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32 年比 1928)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1937 比 1932 年)
国民收入
增长 86%
增长>100%
农业总产值
——
增长 54%
工业总产值
增长 1.3 倍
增长 1.32 倍
工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 38%
提高 82%
据表可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
A.使得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 B.为苏联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C.实现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D.导致苏联的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35﹒2017 年 1 月美国正式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8 年特朗
普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2020 年 11 月印度最终选择退出东盟 10 国和中日韩
澳新共 15 个亚太国家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些现象表明
A﹒美国丧失全球化主导地位 B﹒经济全球化道路艰难曲折
C﹒传统国际经济秩序的崩溃 D﹒冷战思维影响政府的政策
第Ⅱ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 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对促进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高速发
展起到了其他任何力量都难以起到的作用。美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矿业开采并由矿业
开采带动的矿业营地、矿业城镇直至矿业城市的建设仍旧给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化起
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同样,还有铁路铺设并由铁路铺设带动的铁路城镇建设,
并由铁路城镇最终发展而成为交通枢纽城市、经贸中心城市和物流集散城市,也是促
进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
——摘编自邵小通《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研究》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 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8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并发展壮大。由于近代 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受三座大山的压制而得不到独立发展, 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有限。但是伴随 缓慢的城市化进程,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电报、电话、咖啡厅、西餐馆、汽车 等在中国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出现。总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也促 进着社会的转型,这是历史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只 有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克服城市化中的问题, 不断推动城市化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摘编自陈亮《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影响。
(12 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 世纪中后期中美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启示。(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以下为一些排列无序的历史概念。
《权利法案》、《农政全书》、《国富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物种
起源》、《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定国是诏》、《论法的精神》、《马关条
约》、垄断、《天演论》中译本、《社会契约论》、新大陆、电气时代、《西风颂》、
《战争与和平》、《共产党宣言》、《等待戈多》、《四洲志》、《法兰西第三共和
国宪法》、《变法通议》、大航海。
——摘编自方维规著《什么是概念史》等
根据材料,任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历史概念,再补充一个材料外的历史概念,以此构 建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与所选和补充的历史概念有内在逻辑关 系;阐述史实准确,论从史出,表述清楚)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 1980 年,在严重的城市住房短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启动了城市住房改革,对 于当时的政府决策者而言,住房改革一方面要推动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市场的形成,另 一方面还必须对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应受到负面影响, 而应得到改善。因此住房改革必须是渐进的,必须与其他改革相配套。最初的住房改 革举措是综合财政制度改革,将住房投资的决策权逐渐下放到地方政府、国营单位和 城市集体企业。到 1988 年时,国家预算内资金在住房投资中所占比例从改革开始时的
90%下降到 16%,国营单位自有资金的比例上升到 52%,非国有投资也开始占到 20%。政 府和国营单位下属的住房建设企业也通过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上独立的房地产开发企 业。在此期间,大批的新住房建设和旧住房改革项目得以上马,缓解了由于长期缺乏 投资而造成的严重住房短缺现象。
——摘编自方可《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特点。(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意义。(8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 19 世纪末,德国舆论出现“德国人已经看够别人分食那个甜包子”的口号,而 德国外交大臣公然宣称“要谋取阳光下的土地”。德国首先制定“三 B 计划”铁路方 案,要将势力伸向亚洲,直达波斯湾畔,这势必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圈。 在非洲,德英发生冲突。德国想沿赤道两旁向外扩张,从西南非和东非斜断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英国则想从埃及南下,以及由好望角北上,纵贯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并且计划修建铁路,把英属的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这就是英国的所谓“三 C 计划”。同时,德国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日益排挤英国商品。1913 年,德国 对欧洲各国的贸易占德国出口的 75%,进口的54%。而海军军备竞赛本身,也让英德两 国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最终让双方开始在全方位上进行对抗。
——摘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简析 19 世纪末英德矛盾形成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末英德矛盾的表现及其发展的影响。(8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祗等人建议,利用攻破黄巾起义所缴获的物资,在 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 办屯田。这样,“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 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曹操还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 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这样,自耕农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曹操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 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摘编自《曹操的农业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恢复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重农措施的意义。(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