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忽必烈改制
一、立志变通创新
1、1260,忽必烈登基
建年号“中统”——华夏中央王朝的正统
颁布《即位诏》——一份立志改革的宣言
2、1271,定国号为“大元” 。
1272,定都燕京——统治中心完全转移
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改革以中原
文明为基础
历史背景
二、蒙古旧俗给中原带来巨大灾难
1、屠杀政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改耕为牧—— 破坏了农耕经济。
二、“汉法”与“旧俗”之争
1、对比
2、争论的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同落后的社会
制度、生产方式的斗争
3、经常长期大规模的战争,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
“旧俗”给中原带来破坏
“汉制”使中原“繁华如故”
确定“国家当行汉法”
的治国方略
对比汉法与旧俗给中原带来的影响。你认为
应该选择汉法还是选择旧俗来作为治国方略?
改革内容
(政体更新)
政治
中央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六部
枢密院:
总领全国军事
宣政院:
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地方
设行中书省
在澎湖设巡检司
实行兵民分治
设通政院
(转变立国之本)
经济
④把黄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屯田
②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③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劝农官,大司农司)
⑤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
⑥编写《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①制定“农桑立国”的方针—— 标志性的意义
改制的意义
改制的性质——征服者为被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
1、缓解了民族矛盾,加强了民族融合,遏止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回族形成于元朝)
2、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3、促进了中外交流的发展。
4、其所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元朝初年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
2、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元朝时属于中书省管辖的是:
A陕西 B山西 C甘肃 D湖北
D
B
B
4、我国东北地区元朝属于: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宣政院辖区 D黑水都督俯
5、元朝的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的管辖了辽阔的地区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A
C
6、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雄才大略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7、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A三国 B 隋朝 C元朝 D清朝
8、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A蒙古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元朝的民族融合
9、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的实质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制造民族分裂
C种族压迫 D阶级压迫
C
C
A
D
皇帝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