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高分
古诗赏析——析辞训练
班级
姓名
成绩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南轩松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潇洒终日夕”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3.对“亭亭山上松”中的“亭亭”一词赏析。
4.对“瑟瑟谷中风”中的“瑟瑟”一词赏析。
“终岁常端正”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7.“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8.最好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从对偶的角度分析颔联。
10.从对偶的角度分析诗的颈联。
11.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山光物态弄春晖”。
“入云深处亦沾衣”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山中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简要分析“茸茸”“树树”的表达效果。
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从对仗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请从对偶的角度赏析一二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请从比喻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二句。
请从叠字回环的角度赏析第二句。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的三、四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指出并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指出并赏析“拦得溪声日夜喧”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练习
咏牡丹(其二)
卜元亨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
【注】①卜元亨,元末明初东溪(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军部先锋。②枯枝:指枯枝牡丹。③故人还:拒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戍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自是枯枝存劲节”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5.“依依唯恋故人还”运用什么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高分
古诗赏析——析辞训练答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松树人格化,让松树富有人的情感。松树整日在风中潇洒的摇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松树的坚劲潇洒刚正不阿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赞美之情。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南轩松的高大,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不满足于眼前之景而萌生的期待、盼望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亭亭”是叠词,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树的高洁之态,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赞美之情。
“瑟瑟”是叠词,又是拟声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风声刺骨肃杀之感。衬托出松树的刚劲高洁的品性。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松树不为外部环境而变节——坚强高洁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松树的赞美之情。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由内到外揭示了松树品质——不畏强暴,高风亮节。表达了作者对松树品性的赞美之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东风人格化,作者把酒祝“东风”,“东风”“从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景色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慢慢的游赏,感受难得的相聚,珍惜美好的时光。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朋友再次相聚的困难,又要离去的感伤。
“好峰”对“幽经”,“随处”对“独行”,“改”对“迷”。高度概括了山峰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颇为壮观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走在幽经的小路上景色使人迷、道路使人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鲁山自然风景的赞美。语言节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霜落”对“林空”,“熊升”对“鹿饮”,“树”对“溪”。高度概括了秋天山间幽静空荡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鲁山自然风景的赞美。语言节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景色的迷人深远的特点。诗人正在思索自问:“这样的自然美景,人家在什么地方呢?”远处传来一声鸡叫。
这句中的“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
13.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山的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14.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是叠词,同时“茸茸”也是拟声词。写出了春雨绵密细小的特点,也写出了春暖花开的特点。即描摹了春色的旖旎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15.送”字是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16.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17.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当作老朋友看待,而在这“无人”来访之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情切之感。
18.“青苔”对“绿树”,“满地”对“无人”,“初晴后”对“昼梦余”“,强调了夏天诗人所在环境幽静的特点,也写出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19.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的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20.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
21.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对人世沧桑的感伤。
22.“不许”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在奔流的过程中遇到崇山峻岭的阻挠的困境。
23.“拦”“日夜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2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牡丹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枯枝牡丹坚劲的气节,表现的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
25.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牡丹以人的情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牡丹等待自己开放的情形,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