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自宋朝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这样的贿赂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历
史
背
景
六国论
苏洵
第一课时
1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2
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3
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了解他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
作者简介
苏洵
(1009-1066)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题解
论
论
省略式短语: “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六国论
{8799B23B-EC83-4686-B30A-512413B5E67A}赂秦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获邑
思厥
暴霜露
草芥
与嬴
洎
殆尽
当与秦
为……之所
日削月割
lù
yì
jué
pù
jiè
yǔ
jì
dài
wéi
sàng
tǎng
shuài
xuē
读文正音
兵:兵器。 利:锋利。
战:作战,打仗。 亏:动词,亏损。
道:规律,道理,这里指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中心论点
分论点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或:有的人。 互:交互,彼此,一个连一个。
率:一概,大率,大都,全都。 以:由于,因为。
盖: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独:独自,单独地。
完:名词或用为动词,保全。 故:所以。
分论点
研读——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文本解析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研读——第二段
以攻取:凭借攻战的方法取得。
邑:小城,邑镇。
较:比较。
其实:古今异义。
亡:丢失(的土地)
欲:欲望。大欲,即最大的欲望。
大患:最大的祸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研读——第二段
厥:代词。相当于“其”
祖父:古今异义。古:祖辈父辈。今:爷爷
举:拿
判:分,清楚明了。
弥、愈:更加。
抱薪救火: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对
侍奉
文本解析
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文本解析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战胜而得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论证
道理上
引用论证
对比
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
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
割地之易
薪不尽
地有限
欲无厌
奉繁
侵急
火不灭
文本解析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六国论
苏洵
第二课时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研读——第三段
随着
与:亲近、亲附;
赢:指代秦国。
坚持正义
等到
才
招致
使动用法,使……退却
智谋和力量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研读——第三段
假使
行刺
通“倘”如果。
或许
文本解析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彩
齐国
燕国
赵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鄙夷
赞美
惋惜
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假设论证)
文本解析
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对策是什么?
不赂者以赂者丧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齐
燕
赵
速祸
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对策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研读——第四段
食不下咽:形容心中忧烦不安,不思饮食。
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封赏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文本解析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结构上
开药方:
论证方法:假设论证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研读——第五段
可以凭借
如果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借古讽今古讽今
文章脉络
总
分
总
板书结构
第一段
弊在赂秦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第二段)
引古
(并 列)
总 分
赂秦
力亏
(第三段)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总 分
第四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分总
(递进)
讽今
第五段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过渡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旦幕渡易水”。
“燕虽小国而后亡” ,燕的地理位置距离秦国最远,范雎的“远交近攻”的战略。
作者引古(六国破亡)的目的在于讽今(在六国下),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才特意出现了不尽符合史实的论据。
主旨
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北宋疆域示意图
比较阅读
《六国论》《阿房宫赋》
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目的
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
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比较阅读
《六国论》《阿房宫赋》
不同点
文体
文章立意
结构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
《六国论》讽喻对契丹、西夏不当的供奉;
《阿房宫赋》讽喻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六国论》直接提出观点,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