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1.1 《荷塘月色》 作业练习一(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1.1 《荷塘月色》 作业练习一(附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3 10:4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1.1
荷塘月色
作业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被撞倒时他并不清醒,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 
   感觉到腿部有些疼痛,没想到竟骨折了。
(2)随着上车的人流,他也  
  跟着上了车,等车开了好长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方向不对。
(3)缠绵的音乐有一种独到的意境,产生  
  的美感,让人沉浸其中,感觉到幸福就在眼前。
A.
迷迷糊糊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B.
隐隐约约  朦朦胧胧  迷迷糊糊
C.
隐隐约约  迷迷糊糊  朦朦胧胧
D.
朦朦胧胧  迷迷糊糊  隐隐约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节愈来愈近,琳琅满目的节日饰品、礼品摆满了各大商家的柜台,让逛街的市民目迷五色,提前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B.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了惨痛的拥挤踩踏事故,这新年伊始的惊鸿一瞥,再次向世人敲响了安全警钟。
C.
元旦联欢晚会上,来自各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迎新年,大家谈笑自若,忆过去一年的不凡经历,憧憬新年的光明前景,不禁感慨万千。
D.
改革既蕴藏着巨大红利,也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因此也是挑战,政府应该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取信于民。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中,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__①__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__②__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__③__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__④__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这__⑤__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__⑥__喜悦,都是“淡淡的”。
A.


但是
/
才是

B.

/

而是
就是
还是
C.
/


就是


D.



/
正是
或者
4.下面句子中在修辞特点上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
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如同一位笼着轻纱、眉尖轻蹙的中国古典美女,(    )。作者用纯美的文字,给这位美人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碧叶、粉花层层叠叠,微风过处幽香阵阵,露出荷叶之下泠泠流水,此为作者眼前美景;视线上移,明月当空朗照,偶有云朵经过,为月亮平添了几分哀愁与含蓄。天上地下相互辉映,别具________的荷叶上,露珠在月光照耀之下更显分明。一幅荷塘月色图已呼之欲出。再加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偶尔相应和,静中有动,动处却又更显出幽静之美,更给眼前的这片美景增添了真实可感的意境之妙。此外________的小径,________的树影,以及________的采莲少女的自赏,也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B.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显出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
C.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D.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字里行间显出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B.
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C.
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
D.
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韵  幽僻  斑斓  顾盼生辉
B.
风致  幽僻  斑驳  顾盼生辉
C.
风韵  偏僻  斑斓  迁延顾望
D.
风致  偏僻  斑驳  迁延顾望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8.文中列举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
9.画线句子用来比喻什么?请指出其本体和喻体。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下面对《荷塘月色》艺术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写月色下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深沉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在欣赏美景的淡淡喜悦中,又流露出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哀愁,荷塘下的月色似化作朦胧恬静的轻纱,真正是情与景融合无间。
B.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来描绘荷叶、荷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的情状,加强了描写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文中写荷香、写月色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更是妙不可言。
C.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如动词“点缀”“浮”“泻”“洗过”“笼”都极贴切。叠词的运用更是匠心独运,文中如“田田”“亭亭”“脉脉”“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等,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D.语言华丽,刻意雕琢。文中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为整篇文章中华丽的语言锦上添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说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纤纤玉指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反衬、拟人、排比的手法,描写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荷的倔强,荷的勃勃生机。这样写突出了荷在恶劣环境中不言屈服的抗争精神。
B.文章引用古诗词名句,让我们睹诗知人,在他们“华美、隽永的诗章中”体味诗人赞荷、咏荷的情趣,敬仰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淡泊品格。
C.文章从荷的外貌特征到内在精神,从荷生存的恶劣环境到荷的独特品质,都运用拟人手法使之人格化,赋予荷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荷的形象更生动有力,使荷的精神品质更鲜明突出,增强了感染力。
D.文章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诗一般的节奏感。四言短句,铿锵有力;长句意蕴丰富,韵味悠长。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极具说服力。
13.文章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14.文章最后说“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荷不回答,这暗示了什么?这里“宠辱皆忘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三.语言表达
15.仿照下面这段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6.请简要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某网友发布微博称:“呼吁无座火车票应该半价!”此微博一出,瞬间引爆网络,截至昨晚6时,已被转发近16万次。包括《人民日报》和《新华视点》等媒体微博都发起讨论,某网站投票显示近8成网友支持站票半价。
铁路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根据目前实施的《铁路客运运价规则》,车票价格主要是依据其距离长短制定的,距离长票价就高。“无座票”是目前铁路运力和供需还存在矛盾的情况下的“折中”办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不卖站票,很多人都回不了家”。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__①
,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着塑料袋、塑料薄膜、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塑料垃圾。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降解塑料的细菌和酶,所以__②__。不仅如此,__③__。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利”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的,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中有类似的文字,“故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作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这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撞击的那种清而脆的声音与琵琶声相似,并非“令人心想其形状”。一句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个。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凭着超人的智慧,你能够描绘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材料
土地 天空 高山
游览 攀登 支撑
顽强 健壮 无尽 毅力 好奇 体魄
四、作文
21.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密切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生活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三个词语都有“不清楚,不明了”的意思,但词语的侧重点不同。“迷迷糊糊”侧重于精神状态的不清楚,不明了。“隐隐约约”多用来形容视觉和听觉的不清楚,不准确,是一种感觉状态。“朦朦胧胧”多用来形容事物本身的不清楚,不清晰。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2.【答案】D
【解析】A项,“目迷五色”,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眼花。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此处不合语境。B项,“惊鸿一瞥”,指美女或所仰慕的女子动人心魄的目光。惊鸿:受惊而飞起的鸿雁,后用来借指美女或心爱的女子。C项,“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此处不合语境。D项,“壮士断腕”,比喻在紧要关头做事要当机立断,必要时牺牲局部,保存整体。
3.【答案】B
【解析】由前面的“相伴共生”和①②所在句应为相同句式,确定①处选“而”。⑥处应用“还是”与“无论是”照应。这两个空即可确定选择B项。
4.【答案】D
【解析】例句和D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5.【答案】B
【解析】前半句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荷塘月色》是……散文”。“淡淡”“无上”应分别与“哀愁”“美感”搭配。句子前后主语应保持一致,“字里行间”可以理解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6.【答案】C
【解析】注意句间事理逻辑:先“跨越……”,再“……走来”。“款款”一词应修饰“走来”。
7.【答案】B
【解析】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外,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幽僻:昏暗而僻静。也指诗歌创作的深幽与冷僻的意象特点。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斑斓:灿烂多彩。迁延顾望:表示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顾盼生辉: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
8.【答案】这些南国的秋景并非真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以美衬美,更能衬托北国之秋令人神往、眷恋。
【解析】本题考查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这里运用的是正衬。
9.【答案】本体是南国之秋,喻体是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是北国之秋,喻体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这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明确比喻的定义、构成及作用。
10.【答案】最后一段为全文总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上作答。
11.【答案】D
【解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一贯是朴素洗练的,本文当然也不例外。他在语言方面刻意出新,但决无雕饰之感,文中引用旨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江南故乡的惦念,谈不上给华丽的语言锦上添花。
12.【答案】C
【解析】A项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B项引用诗词名句,是为了从另一角度进一步展示荷的精神风采,而非敬仰人的品格。D项文章揭示哲理,不是因为长短句的交错使用,“极具说服力”也不正确,本文语言可说极具感染力。
13.【答案】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解析】
14.【答案】(1)暗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贪慕荣华富贵的人不少,而具有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地位的人却不多,荷对这种精神缺失的世俗现象的不满、蔑视和批判。(2)“宠辱皆忘的人”指具有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的精神种荷者。
【解析】
15.【答案】悠悠白云之下,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注意题干中“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句式基本一致”“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等要求,还要注意例句中博喻、排比的特点。所写句子用词要准确、生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要恰当。
16.【答案】八成网友支持站票半价,铁路部门称站票全价是“折中”办法。
【解析】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答题时要明确每段的内容,明确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答案。一般思路: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17.【答案】①塑料垃圾充斥于各种场所 ②难以对其进行生物降解 ③塑料垃圾还改变土壤性质(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8.【答案】(示例)①听觉向视觉和触觉的挪移(或“视觉、触觉、听觉之间的相通”等类似的话) ②以耳为目(或“视觉、听觉的相通”) ③他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总结上句)
【解析】
19.【答案】(示例)镜头三: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镜头四: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
【解析】
20.【答案】凭着健壮的体魄,你能够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能够攀登上一座巍峨的高山。凭着无尽的好奇,你能够游览到一方神奇的土地。
【解析】
21.【答案】绿色生活
拥挤的城市建筑物的缝隙偶尔会夹杂着一片空地,空地上填满树木花草所特有的绿色。四季不停地变换着,可这些花草树木却始终保持着人工剪辑好的造型,它们在阳光下默默地伫立着,在风雨中微微地颤抖着,在钢筋水泥马不停蹄地蚕食下顽强地挣扎着。
绿色是城市的美容师,它们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所特有的魅力,不间断地散发出它们自己生命里的光彩和活力,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给人类日渐僵硬的面孔描摹出了些许温暖和笑意。于是,绿色成了城市居民呼吸新鲜空气和联系自然的窗户。
总有些喜欢绿色的人常常不经意地来到绿色身边,然后在悠闲的徜徉中不经意地接受着绿色的洗礼,享受着绿色的生活。他们之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运动员,也有患病者。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扮演者带有不同表情,却有着同样目的——乞讨,乞讨着绿色的生活。整天拖着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纤弱白嫩的失去血色的躯体,捧着正在趋向枯竭、干瘪和麻木的意识,向着这些苟延残喘的绿色不停地乞讨,乞讨它们施舍,乞讨它们的庇护。
我是一个生长于村野的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城市的绿色总没有乡村的绿色来得自然、质朴和温情。城市的绿色是被人拘束了的宠物,总是被那些叫做花工的人预先定了形状和高度,甚至是色彩的浓淡调配,它们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就像动物园的猛兽,威貌不变,可内在的气质却有所褪色。乡村则不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各种绿遍布村落,就连家里的墙壁、屋顶都逃不脱它们的攀爬。各种绿色随意地摆弄着自己所构思的、喜欢的、创作的任何一种姿势,无须受人摆布,也无须担心受限制,想弯就弯,想直就直,想往哪延伸就往哪延伸,想在哪扎根就在哪扎根。我常跑到它们中间,躺在它们怀里,或嬉戏,或亲抚,尽情地享受它们提供给我的丝丝缕缕的乐趣。在这里,天高云淡,唯有凉爽宜人的风徐徐吹拂;唯有高一阵低一阵的鸟鸣虫音啁啾如乐;唯有清静恬淡的泥土芬芳扑鼻润心。这里,仿佛是一部没有休止符也无主题的魂灵大合唱,恣肆任意而又轻悠悠,曼妙无比,是真正的天籁,是真正的绿色生活。
其实,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精神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又经历电闪雷鸣。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良,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心灵的绿色是原生的,也是人造的。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生存抉择又给人不同的风雨霜雪。慢慢地,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块龟裂的土地,成了一个龌龊的垃圾场。
心灵的绿色,是一块人所恪守的精神处女地,禁受不起任何的蹂躏和亵渎。它就像一块等待开垦的荒山,只有辛勤地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才会长出绿色,长出希望,长出甜蜜。
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心灵的绿色却是这家园里的耕耘者、护卫者。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
【解析】作文《绿色生活》写作引导
一、关于此篇作文的立意,可以写环保,面对当今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我们要提倡过一种低碳的绿色生活。但这是大部分考生在第一时间内的第一思维,如果仅从此角度而写,很容易人云亦云,造成撞车。
二、如果通过写乡村宁静自然静谧的田园生活,化大为小,仔细刻画乡土人情,写出充满乡间气息的古朴的自然风光,激起人们对乡间绿色生活的回归的欲望,那将会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如果更妙趣一点,就抓住“吃”等日常生活来写,写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吃”上也越来越讲究了,越来越精了,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什么都吃,而身体疾病也越来越多,因而提倡一种绿色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如果立意更深刻写,将“绿色”看作喻体,“绿色生活”就是一种健康朴实平和的生活,“绿色生活”喻指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面对当今社会经济转型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心浮躁,感到前途迷茫,自杀、他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如“富士康十二跳”、前期校园恶性事件等,贪污、暴力、色情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如重庆打黑中落马的文强、北京的“天上人间”的覆灭等。对此呼唤人们过一种没有世俗污染的自然的生活,崇尚生活的本真,享受人间的真情真爱的“绿色生活”。这样的立意就更高远,必能引起阅卷老师的青睐。
关于本文的文体,我个人认为写记叙文和时评文更佳,写记叙文可以通过描写写出乡村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激起人们对乡村自然的“绿色生活”的景慕之情。写时评文,可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果写议论文,写成总分总式,容易胶柱鼓瑟,过多扎堆,让阅卷老师产生视觉疲劳,难以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