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3 10:5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课《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但“红”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把行船都挡住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
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
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
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3.
《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
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
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4.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为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它西望层峦叠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
)。(
);(
);(
);(
)。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②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③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④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
⑤南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①⑥⑤④③②
B.②①⑥⑤④③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⑤③④②⑥?
5.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
填空题
6.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怅寥廓(?
?
?
?

(2)谁主沉浮(?
?
?
?

(3)峥嵘岁月稠(?
?
?
?

(4)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
?

(5)激扬文字(?
?
?
?

(6)粪土当年万户侯(?
?
??
?)
(7)浪遏飞舟(?
?
?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善于总结成功经验,①______.他说过:“认识的盲目性和自由,总会是不断地交替和扩大其领域,永远是错误和正确并存……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总结教训不仅指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②______.毛泽东重视经验,③_______,他认为经验主义同教条主义一样是有害的。为了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放弃理论学习,要认真读书,把感性的经验不断上升为更具条理性、综合性的理论。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8.
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高校招生处的信的正文节选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晚生是一名高三学生,对贵校情有独钟。贵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后学。愚兄入学后,对校园大为赞赏,令尊也很支持我报考贵校。现寄上一封信,恳请敬赠一些有关自主招生的资料,希望能得偿所愿。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3)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5)《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
三、
古诗词鉴赏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地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红军在娄山关与蒋军进行了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1)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于梁,形成于唐而盛极于宋,可称为“长短句”“诗余”等。《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忆秦娥·娄山关》属于小令。
B.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必然的联系。“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表明作品内容。
C.“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人起笔写实的手法,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
D.“看”字领起,“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鹰击”“鱼翔”——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2)结合原文,对比两首词景物特点的不同。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B.“恰”字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是对往昔战斗生活的高度概括。
C.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D.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迎着风浪阔步前进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
(2)结合全词,请谈谈词的上阕中,“看”字具有怎样的作用?
?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①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②。
(注)①本诗是毛泽东在1958年6月30日,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写下的七言律诗。②送瘟神的习俗。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后一句将6亿中国人民比作我国古代传统的明君尧舜,对人们群众创造人间奇迹的英雄气概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和评价。
B.颔联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山山水水被驯服,能使“河水让路,高山低头”。
C.尾联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表达了诗人对终于“送”走了“瘟神”的喜悦;后一句写实,介绍如何"送瘟神"的民间习俗。
D.诗歌暗含对比:在旧时代,山河被瘟神糟蹋,即使美丽也是枉然。而在新时代的神州,山水也焕发了青春,大地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面貌。
(2)本诗颈联和《沁园春·长沙》下阕最后三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3.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这首词是南宋时陆游在极力主张北伐中原,收回国土而遭到投降派排挤打击之时写的。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1962年
12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两首词中,梅花对“春”的态度各有不同,梅花的形象也有很大不同,试就梅花形象作简要分析。
(2)朗读这两首词,应把握它们不同的情感基调。试各用两个词加以概括。
陆词:????????????????,?????????????????;
毛词:????????????????,??????????????????。
参考答案
1.
【答案】
(1)D
【解答】
D项,“浪遏飞舟”是写风华正茂的少年们在中流击水,形成的浪花极其巨大,连行船都被阻遏了,从侧面表现出少年的英气和无穷的力量;另外,此句也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作者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2.
【答案】
C、B、C
3.
【答案】
B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B项,
“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表述错误。“透”字在此作“碧”的补语,言江水颜色澄碧的程度之深。
故选B.
4.
【答案】
A
【解答】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借助横线前或后的文字确定首句和尾句,最后借助关联词、代词、指示代词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排除。这段文中心话题是“橘子洲”,而填写的六个句子是介绍“橘子洲”的历史,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是总说句,故放在首位,这就排除B项;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中“它”承前指代“橘子洲”,故紧跟①后,接着按照“南宋朱熹”到“清朝曾国藩”到之后的“外国领事馆”再到近现代的“毛泽东”的顺序即可排出剩下句子的顺序﹣﹣⑤④③②,这就排除CD两项。
5.
【答案】
B
【解答】
B项,“峥嵘岁月”是偏正短语,作“稠”的主语,主谓之间应该断开,应该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6.
【答案】
(1)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2)主宰
(3)不平凡、不寻常
(4)强劲有力
(5)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6)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7)阻止
7.
【答案】
还在于能够总结失败的教训,还指总结别人甚至敌人失败的教训,但坚决反对经验主义
【解答】
段意: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善于总结成功经验,还在于能够总结失败的教训。
①处,根据前文中的关联词“不仅”可知,下句应使用“还”,再根据下文毛泽东的话以及“失败的教训”可知,此处可填“还在于能够总结失败的教训”之类的内容;
②处与①处类似,也是递进关系,应填一个与“不仅”对应的关联词,再根据“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可知,此处填“还指总结别人甚至敌人失败的教训”之类的内容;
③处,由下句可知,此处论述的主体应该是“经验主义”,再寻找“经验”与“经验主义”的关系可知,此处为转折关系,可填“但坚决反对经验主义”之类的内容。
8.
【答案】
晚生一我,后学一人才,愚兄一家兄,令尊一家父,敬赠一赠予
【解答】
本段材料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高校招生处的信,“晚生’是后辈对前辈对自谦之称,这里是学对高校﹣个部]的称呼,不妥,应改为“我”;“后学”指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一般作谦词,用在高校培养的学生身上,不台适,改成“人才”;“思兄”是对同辈而年轻于自己的人的自我谦称,语境想表达自2兄长的意思,误用,应改成“家兄”;”令尊“是指对方的父亲,敬词,这里应指自己的父亲,改成”家父“;“敬赠“用于自已对别人的赠送的行为,这里表达的是希望高校能送给自已东西,应改为赠予“。
9.
【答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
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
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怅、寥廓、苍、携、峥嵘、激、侯、击、遏、翔、道。
10.
【答案】
(1)A
(2)①第一首词景物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第二首词景物苍凉沉郁。
②第一首词用红、绿、白等色彩的景物构成画面,具有丰富感,“击”“翔”等动词的使用很有力量,整个画面充满生机活力。第二首词运用西风、霜、晨月、苍山、残阳等意象,色调暗淡低沉,画面苍凉沉郁。
【解答】
(1)A项,“《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错误,词依长短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达240字),《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2)阅读两首词可知,《沁园春·长沙》中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写词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一幅美丽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竞相行驶;仰望天空,晴空万里,可以望见雄鹰展翅翱翔;俯视水中,水清见底,可见鱼儿欢快畅游,万事万物都在这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其中“红”“碧”等表颜色的词描绘画面,丰富多彩,极具层次感;“击”“翔”等表示动作的词,极具动感,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这幅画中,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晚秋在静穆中涌动的勃勃生机。《忆秦娥·娄山关》中上半阕描绘了一幅西风烈烈,长空雁叫,秋霜满天,晓月当空,山路艰难,兵马稍显疲惫但仍紧张有序的战前急行军的行军图。通过运用“西风”“霜”“晨月“苍山”“残阳”等意象,取冷色调,显得沉郁苍凉。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1.
【答案】
(1)D
(2)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解答】
(1)D项,“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不恰当,应该是书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看”字引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12.
【答案】
(1)C
(2)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本诗描绘地动山河的改造大自然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六亿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长沙》中“浪遏飞舟”描写激起的浪花可以阻遏飞舟,表达革命青年的凌云抱负与豪迈的情怀。
13.
【答案】
陆词:遗世独立、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毛词:美丽冷艳、坚强不屈,以苦为乐,充满了积极乐
观的精神。
陆词:凄苦忧伤,寂寞孤独。毛词:激昂豪迈,自信乐观。
【解答】
(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
诗句的结合。第一首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
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室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
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毛词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此词
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
好身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
虚的风格。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
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把握诗词的情感,要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意象和表述情感的字词。陆游是
南宋主战派的代表,备受当权者的打压排挤,写作该词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士气低落,十分悲观,因此整首词十分悲凉
。而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写这首词是托梅寄志,以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
到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所以这首词的格调是激昂上进的。
试卷第2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