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南安军》
考点详解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作家作品】
【背景信息】
【诗歌大意】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名句积累
考点三:重要词语
考点四:文本品析
【中考传真】
【模拟演练】
目
录
【原文再现】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文题解读】
南安,今江西大余。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中进士。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勤”,保护、帮助的意思)。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赵昰,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家作品】
【背景信息】
文天祥在1278年被俘北行,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时写下此诗。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打湿征衣。
出梅岭谁同我一起出?归故乡时又是这样的归法!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等死。
【诗歌大意】
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祖国的山河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结构图解】
地点景色
风雨梅花
民族正气
血泪凝铸
南安军
行程孤单
身系拘囚
山河永在
继续斗争
决心殉国
以死明志
【主旨点睛】
这首诗写诗人在行程中的所见所感,化用杜甫诗句,引用典故,抒写胸怀,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显示出民族正气和以死明志的决心。
【写作特色】
(1)前后对照,感情深厚。
首联写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诗人在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上的凄风苦雨,淋湿了兵败后被押解到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征衣,此时,悲凉、孤独袭上了他的心头。颔联抒写了诗人在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诗人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2)化用名句,引用典故,抒写胸怀。
颈联上句化用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名句。“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工整,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南安军》的作者是_______(时期)政治家、文学家_________,字履善,又字宋瑞。
南宋
文天祥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梳理】
考点二:名句积累
1.饿死真吾志,_____________。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5.《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梦中行采薇
考点三:重要词语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城郭一时非(
)
(2)梦中行采薇(
)
城墙,借指城池
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
1.如何理解“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两句诗?
梅岭上的凄风苦雨,淋湿了兵败后被押解到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征衣。这两句点明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处写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了诗人在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考点四:文本品析
2.如何理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两句诗?
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出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但身穿囚衣,不能自由,虽归故乡却是这种归法。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诗人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诗人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请简要说明诗人感叹“归乡如此归”的原因。
诗人被捕归来,壮志未酬,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4.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5.这首诗的尾联引用了什么典故?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尾联引用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表明了诗人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的态度。
6.联系《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被捕后的悲痛,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国家的热爱,誓不投降、饿死殉国的决心(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模拟演练】
1.乙诗中抒写诗人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颔联借用自然景物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和个人遭际的艰难坎坷。
B.甲诗的颈联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既说明诗人所历之地,又写出形势险恶和自身境况危苦,抒发了诗人忧虑不安的情感。
C.乙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
D.乙诗的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解析】甲诗的颈联采用了对偶和双关的手法,一指地名,二指时事艰难,诗人忧惧不安,表现了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伶仃。
B
3.请简要赏析乙诗“风雨湿征衣”一句中的“湿”字。
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沉痛。
4.联系甲诗,说说乙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的爱国节操和誓死报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