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第十一中学2021-2022八年级下学期
一单元
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7题,其中1-6题每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辈(háng)
怠慢(dài)
晦暗(hu?)
装模作样(m?)
B.家眷(juàn)
好歹(h?o)
欺侮(wǔ)
戛然而止(ɡiá)
C.眼眶(kuāng)
脑畔(pàn)
闭塞(sè)
垂珠联珑(lóng)
D.冗杂(róng)
幽悄(qi?o)
斡旋(wò)
气势磅礴(pá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吩咐
踊跃
缈远
人情世故
B.皎洁
点缀
褪色
富贵容华
C.春霄
飞溅
静穆
叹为观止
D.震撼
严峻
辐射
仙山楼阁
(解析:A.“缈”应写作“渺”;B.“容”应写作“荣”;C.“霄”应写作“宵”。)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人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
。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后的
,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人格力量的
。人生如茶,有时也是一种成全。
A.浅薄
大彻大悟
流露
煎熬
B.浅显
大功告成
表露
折磨
C.浅显
渐入佳境
吐露
磨难
D.肤浅
大梦初醒
透露
痛苦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B.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宏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C.近段时间“地摊儿经济”火遍大江南北,摆摊儿、逛夜市的热度也随着气温升。
D.在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凭借《少年的你》,周冬雨获最佳女主角奖,易烊千玺获最佳新人奖。
[解析]B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5.根据上下文的衔接,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何建设“生态乡村”?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见解不尽相同。
;
。
。
。也就是说,“生态乡村”应当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综合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的乡村。
①也有人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乡村规划建设标准。
②有的人认为“生态乡村”就是植树种草,引水修路
③然而,乡村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庞大系统,必须用“符合生态理念”来认识“生态乡村”
④依照这些观点,“生态乡村”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形象,那就是“屋舍整齐、绿树成荫、处处美景”的现代化新农村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社”原指谷神,“社稷”在古代是国家的代称。
B.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场面壮观。安塞腰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信天游,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多用比兴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衷肠。代表作品有《三十里铺》<赶牲灵》《送情郎》《走西口》等。
D.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重阳节登高、赏菊。
[解析]A项中“社”原指土地神,“稷”原指谷神。
7.根据提示填空(8分)
(1)
胡为乎中露??(《式微》)
(2)
,?子宁不嗣音??《子衿》)
(3)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
宛在水中央。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
,
,
二、综合性学习(第8题(1)-(5)小题共10分)
8.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文化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走近汉服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举办汉服展演会。请根携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主持准备。(2?分)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两句最适合展演会主持人介绍汉服的句子。
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③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我选择:
(只填序号)
(2)宣传准备。
请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分)
名著阅读: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知识,回答问题。
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干净)?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一些,照样能写得很宽绰。你能不能注意一下呢?以此类推,一切小事养成这种neat(干净)的习惯,对你的艺术无形中也有好处。
(3)以上文段选自
,作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
(填人名)。(2分)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请概括作答。(2?分)
(5)请从图中选择一幅作品,用正楷字书写下来。(2分)
三、阅读(本大题含9-24题
共4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儿女般哭哭啼啼。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写得好,为什么??(2分)
(二)阅读下列两篇短完成11-14题(共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国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有改动)
[注释]①囷(qu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13.[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
”词相仿。(1分)
14.[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共9分)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中国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共趣的氛围。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③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使得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标为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致可口。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在每一天都有,一方面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马铃薯、番薯在中国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④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是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非常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比如汉朝时,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可以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
⑤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⑥一种文化的出现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15.结合文章,说说
为什么中国的节日总离不开吃呢?(3分)
16.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7.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中合适??请简述理由。(2?分)
现在,人们常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古代把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至今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肉其实最初都是用于祭祀神明的,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共15分)
灯如红豆
侯志明
???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的一天。
???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连了。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8.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了“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
第三盏
女同学
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0.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②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21.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3分)??
写作
(50分)
22.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
在你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50分)
要求:(1)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
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600字左右。
(4)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和班级名。麒麟区第十一中学2021-2022八年级下学期
一单元
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7题,其中1-6题每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
A.
行辈(háng)
怠慢(dài)
晦暗(hu?)
装模作样(m?)
B.家眷(juàn)
好歹(h?o)
欺侮(wǔ)
戛然而止(ɡiá)
C.眼眶(kuāng)
脑畔(pàn)
闭塞(sè)
垂珠联珑(lóng)
D.冗杂(róng)
幽悄(qi?o)
斡旋(wò)
气势磅礴(pá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吩咐
踊跃
缈远
人情世故
B.皎洁
点缀
褪色
富贵容华
C.春霄
飞溅
静穆
叹为观止
D.震撼
严峻
辐射
仙山楼阁
(解析:A.“缈”应写作“渺”;B.“容”应写作“荣”;C.“霄”应写作“宵”。)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人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
。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后的
,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人格力量的
。人生如茶,有时也是一种成全。
A.浅薄
大彻大悟
流露
煎熬
B.浅显
大功告成
表露
折磨
C.浅显
渐入佳境
吐露
磨难
D.肤浅
大梦初醒
透露
痛苦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B?)
A.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B.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宏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C.近段时间“地摊儿经济”火遍大江南北,摆摊儿、逛夜市的热度也随着气温升。
D.在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凭借《少年的你》,周冬雨获最佳女主角奖,易烊千玺获最佳新人奖。
[解析]B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5.根据上下文的衔接,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C?)
如何建设“生态乡村”?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见解不尽相同。
;
。
。
。也就是说,“生态乡村”应当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综合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的乡村。
①也有人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乡村规划建设标准。
②有的人认为“生态乡村”就是植树种草,引水修路
③然而,乡村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庞大系统,必须用“符合生态理念”来认识“生态乡村”
④依照这些观点,“生态乡村”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形象,那就是“屋舍整齐、绿树成荫、处处美景”的现代化新农村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社”原指谷神,“社稷”在古代是国家的代称。
B.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场面壮观。安塞腰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信天游,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多用比兴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衷肠。代表作品有《三十里铺》<赶牲灵》《送情郎》《走西口》等。
D.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重阳节登高、赏菊。
[解析]A项中“社”原指土地神,“稷”原指谷神。
7.根据提示填空(8分)
(1)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
(2)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土地平旷,屋舍俨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二、综合性学习(第8题(1)-(5)小题共10分)
8.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文化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走近汉服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举办汉服展演会。请根携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主持准备。(2?分)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两句最适合展演会主持人介绍汉服的句子。
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②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③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我选择:
(只填序号)
(2)宣传准备。
请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分)
名著阅读: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知识,回答问题。
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干净)?日常琐事要做得neat(干净),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一些,照样能写得很宽绰。你能不能注意一下呢?以此类推,一切小事养成这种neat(干净)的习惯,对你的艺术无形中也有好处。
(3)以上文段选自《傅雷家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填人名)。(2分)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请概括作答。(2?分)
严格;严谨;尽责;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答出两点即可)
(5)请从图中选择一幅作品,用正楷字书写下来。(2分)
三、阅读(本大题含9-24题
共4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儿女般哭哭啼啼。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写得好,为什么??(2分)
(二)阅读下列两篇短完成11-14题(共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国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有改动)
[注释]①囷(qu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
垂髫:小孩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3)尝采药至衡山
曾经
(4)深入忘反
反:同“返”,返回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相传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13.[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豁然开朗”词相仿。(1分)
14.[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分)
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共9分)
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春节的饺子、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中国有很强的团圆情结。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共趣的氛围。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③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是主角。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之所以需要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这样的饭菜结构使得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标为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致可口。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在每一天都有,一方面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马铃薯、番薯在中国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④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是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非常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比如汉朝时,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而成的五辛盘,可以预防流感;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
⑤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⑥一种文化的出现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表现。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15.结合文章,说说
为什么中国的节日总离不开吃呢?(3分)
示例:①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在老百姓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节日里的饮食活动也展示了团圆情结。
②中华民族对“实用性”的推崇。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是主角;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意义;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祭品也逐渐成为传统美食。
③。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16.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逻辑顺序(1分)。首先以二系列节日中的传统美食为例,引出“中国节日饮食习俗形成的原因”这一说明对象(1?分);然后从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和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1分);最后进一步说明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背后的含意(1分)。
17.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中合适??请简述理由。(2?分)
现在,人们常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古代把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至今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肉其实最初都是用于祭祀神明的,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放在第⑥段中合适。材料说明的内容是传统美食和祭祀有关,这和第⑥段开头提到的“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等说明内容一致。(2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共15分)
灯如红豆
侯志明
???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的一天。
???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光写起作业,写完就去连了。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8.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了“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①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
第三盏
女同学
②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0.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摄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韧品格
②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搂住”即抱住,突出“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21.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3分)??
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写作
(50分)
22.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
在你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50分)
要求:(1)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
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600字左右。
(4)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和班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