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第十一中学2021-2022八年级下学期
三单元
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7题,其中1-6题每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shěng)
行辈(háng)
撺掇(duo)
淋漓尽致(líng)
B.凫水(fú)
家眷(juàn)
欺侮(wǔ)
戛然而止(ɡā)
C.斡旋(wò)
潺潺(chán)
旺相(xiàng)
暴风骤雨(zhòu)
D.眼眶(kuāng)
踱步(duò)
挑衅(xìn)
夜深星阑(l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幅射
絮叨
阡陌交通
怡然自乐
B.弥散
神龛
无人问津
欣然归往
C.退色
争讼
黄发垂髫
矫首昂视
D.羁绊
锵然
雕栏相望
袒胸露乳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和平昌盛,人民幸福和谐,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其是,同时又要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这一中国梦。
B.
这些草花长势泼辣,花期到,就像疯了一样,争先恐后地开出朵朵色彩斑斓的花,把乡土气息浓郁的篱笆装扮得美不胜收。
C.
一个美好的生命就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打击而消逝,让人叹为观止。
D.
车辆在山路上高速行驶,突然前方路段山体滑坡,还好司机反应及时,汽车戛然而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部门的重视。
C.
两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写了一本孩子成长历程的书,给有同样情况的妈妈提供参考。
D.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哲学,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儿童,一个直接简单的群体。这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因此,不少思想家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
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
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数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
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A.
③①⑤②④
B.
⑤②③①④
C.
⑤④②①③
D.
③①②⑤④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曾巩、欧阳修、王安石。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社戏》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选自《呐喊》,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7.根据提示填空(8分)
(1)
,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
。(《诗经.秦风.蒹葭》)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
(4)《桃花源记》中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的句子是
,
。
二、综合性学习(第8题含1-5小题共10分)
8.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世态人情,尽在其中。课文《社戏》描绘的就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的民俗,请您参与“名俗文化大家谈”活动,成为该活动的民俗文化小博士。
(共
5分)
(图一)
(图二)
A
B
C
(1)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图一)中演员称“
”角,各类花脸为“
”角,机敏滑稽的小花脸为“
”角。(3分)
(2)(图二)A、
B、
C三幅图中不属于北方民俗文化的是:(
)图(1分)
(3)请您为保护民俗文化献上一技:(1分)
例如:
名著阅读: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知识,回答问题。(每空1分共5分)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4)、傅雷在这封信中,从_______
、
_______
两个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
(5)、《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篇,收录了_傅雷____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
的家信。)在信中,除了谈生活琐事,更多是谈(
)
A、工作和学习
B
、理想和生活
C、艺术和人生
D、学习和道德
三、阅读(本大题含9-24题
共4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共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本诗开头由雎鸠鸟“起兴”为后文男子追求女子求而不得营造了一种悲凉哀伤之情。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是虚写,想象求而得之后迎娶佳人的盛况。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为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孔子评价
《关雎》在抒情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恰到好处,这是音乐的中和之美,是儒家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
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在抒情上浓烈而独特,请任选一角度对其进行赏析。(2分)
(二)阅读下列两篇短完成11-14题(共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ǔ):抚摩。
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2)斗折蛇行_________
(3)俶尔远逝
______
(4)如秋天
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温于玉,滑于纨。
13.在语段【甲】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何会有如此变化?请结合原文的话回答。
(2分)
1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共12分)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
①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还能一定程度的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现在的中国人吃为的并不仅仅是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的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③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古人对于食物求精的意识。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在中国的宴席中,选料、烹调、配料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已把精视为一种重视、尊重客人的表现。
④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要求的概括。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⑤食物不仅应该是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左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⑥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朋友在一起小聚,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或诉说自己情感。
⑦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而中国人也经常通过这种吃宴席的形式来达到增强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目的。
⑧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从而使饮食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⑨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宴席中,座位的安排方位、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种礼节的体现。
⑩我们谈礼,不能简单地将它看做一种礼仪,而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它贯穿于中国的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11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的。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15、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分—总
形式。
B、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够征服全世界,其原因在于它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C、中国传统的大圆桌宴席符合大团圆心理,能拉近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
D、中国饮食文化已从人们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6、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2分)
17、第五段中“这个意思”具体指什么?(2分)
18、文中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19、中国饮食文化非常讲究礼,座位的安排方位、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无一不是礼节的体现,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做法能体现饮食文化中的礼?请列举三个。(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共12分)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
呈现于眼前:雾色迷蒙,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
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插进凉鞋里。
有时
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
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
20、请简要概括童年时“我”“在露水里泡大”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3分)
①苇荡割草洗露水浴
②夏夜房顶宿露水中
③秋晨上学露水美脚(3分;抓住主要信息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2、请说说选文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23、
探究下面语句中“露”的内涵。(3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3)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
写作
(50分)
24.(50分)清风掠过春水,荡走了一池的惆怅;吹过山岗,赶走了沉默于严冬的绝望;拂过脸庞,驱散了岁月的沧桑.......清风里有朋友的甜蜜笑语,有老师的谆谆教诲,更有父母的细心叮咛......听春风一曲,化丝丝春雨,敞开胸怀,让清风徐徐而来,您的世界将春暖花开。
请以“清风徐来,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自选,但诗歌除外。
要求:1、书写工整,字迹清秀,不少于600字。
不能抄写,不能照搬所给提示材料的话语,学会自己创作。
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和班级名。麒麟区第十一中学2021-2022八年级下学期
三单元
语文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7题,其中1-6题每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归省(shěng)
行辈(háng)
撺掇(duo)
淋漓尽致(líng)
B.凫水(fú)
家眷(juàn)
欺侮(wǔ)
戛然而止(ɡā)
C.斡旋(wò)
潺潺(chán)
旺相(xiàng)
暴风骤雨(zhòu)
D.眼眶(kuāng)
踱步(duò)
挑衅(xìn)
夜深星阑(l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幅射
絮叨
阡陌交通
怡然自乐
B.弥散
神龛
无人问津
欣然归往
C.退色
争讼
黄发垂髫
矫首昂视
D.羁绊
锵然
雕栏相望
袒胸露乳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国家和平昌盛,人民幸福和谐,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其是,同时又要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这一中国梦。
B.
这些草花长势泼辣,花期到,就像疯了一样,争先恐后地开出朵朵色彩斑斓的花,把乡土气息浓郁的篱笆装扮得美不胜收。
C.
一个美好的生命就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打击而消逝,让人叹为观止。
D.
车辆在山路上高速行驶,突然前方路段山体滑坡,还好司机反应及时,汽车戛然而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
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部门的重视。
C.
两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写了一本孩子成长历程的书,给有同样情况的妈妈提供参考。
D.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
哲学,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儿童,一个直接简单的群体。这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因此,不少思想家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
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
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数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
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A.
③①⑤②④
B.
⑤②③①④
C.
⑤④②①③
D.
③①②⑤④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曾巩、欧阳修、王安石。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社戏》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选自《呐喊》,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7.根据提示填空(8分)
(1)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诗经.秦风.蒹葭》)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
(4)《桃花源记》中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的句子是
复行数十步
,
豁然开朗
。
二、综合性学习(第8题含1-5小题共10分)
8.民俗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世态人情,尽在其中。课文《社戏》描绘的就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的民俗,请您参与“名俗文化大家谈”活动,成为该活动的民俗文化小博士。
(共
5分)
(图一)
(图二)
A
B
C
(1)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图一)中演员称“
旦
”角,各类花脸为“
净
”角,机敏滑稽的小花脸为“
丑
”角。(3分)
(2)(图二)A、
B、
C三幅图中不属于北方民俗文化的是:(
A
)图(1分)
(3)请您为保护民俗文化献上一技:(1分)
例如:①不破坏民俗文化原貌,并对富有地方化特色的民俗文遗产进行继承和发扬。
②为民俗文化设立专门基金加大保护力度,对破坏民俗文化的行为给予适当处罚
③_加大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认识,这样它才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只答一条即得分,只需言之有理即可)
名著阅读: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知识,回答问题。(每空1分共5分)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4)、傅雷在这封信中,从_生活习惯______
、
_文明礼仪______
两个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
(5)、《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篇,收录了_傅雷____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
傅聪
的家信。)在信中,除了谈生活琐事,更多是谈(
C
)
A、工作和学习
B
、理想和生活
C、艺术和人生
D、学习和道德
三、阅读(本大题含9-24题
共4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共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本诗开头由雎鸠鸟“起兴”为后文男子追求女子求而不得营造了一种悲凉哀伤之情。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是虚写,想象求而得之后迎娶佳人的盛况。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为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孔子评价
《关雎》在抒情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恰到好处,这是音乐的中和之美,是儒家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
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在抒情上浓烈而独特,请任选一角度对其进行赏析。(2分)
该句诗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或特写)表现主人公追寻所思之人但求而不得的夜不能寐、情谊绵绵不绝、相思难耐、忧思百回的相思之苦。
(二)阅读下列两篇短完成11-14题(共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ǔ):抚摩。
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大约____(2)斗折蛇行___像北斗星那样曲折_______
(3)俶尔远逝
忽然_______
(4)如秋天
__秋季的天空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温于玉,滑于纨。
13.在语段【甲】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何会有如此变化?请结合原文的话回答。
(2分)
①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见作者情感由乐到忧的变化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作者看到小石潭周围的环境凄清引发了他对自己被贬的人生悲凉,所以才有前后的情感变化。
1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分)
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衬托潭水的清澈透明。
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突出水的碧绿(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共12分)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
①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还能一定程度的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现在的中国人吃为的并不仅仅是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的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③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古人对于食物求精的意识。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在中国的宴席中,选料、烹调、配料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已把精视为一种重视、尊重客人的表现。
④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要求的概括。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⑤食物不仅应该是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左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⑥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朋友在一起小聚,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或诉说自己情感。
⑦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而中国人也经常通过这种吃宴席的形式来达到增强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目的。
⑧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从而使饮食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⑨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宴席中,座位的安排方位、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种礼节的体现。
⑩我们谈礼,不能简单地将它看做一种礼仪,而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它贯穿于中国的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11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的。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15、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
A、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分—总
形式。
B、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够征服全世界,其原因在于它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C、中国传统的大圆桌宴席符合大团圆心理,能拉近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
D、中国饮食文化已从人们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6、选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2分)
①精: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
②美: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要求
③情: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
④礼: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17、第五段中“这个意思”具体指什么?(2分)
指食物不仅应该是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
18、文中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①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②引用了《左氏春秋》中的话有力的说明了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更有可信度。
19、中国饮食文化非常讲究礼,座位的安排方位、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无一不是礼节的体现,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做法能体现饮食文化中的礼?请列举三个。(3分)
_①长者先入座
②客人不到勿动筷
③不狼吞虎咽,不大声喧哗④为客人倒酒杯要满,为客人敬酒时,自己酒杯不得高过客人酒杯......(答出一条即给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共12分)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
呈现于眼前:雾色迷蒙,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
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插进凉鞋里。
有时
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
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
20、请简要概括童年时“我”“在露水里泡大”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3分)
①苇荡割草洗露水浴
②夏夜房顶宿露水中
③秋晨上学露水美脚(3分;抓住主要信息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周围环境比作原始部落,月光比作笼罩天地的帐,星星比作灯(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露宿房顶时凉爽、自由、舒展的感受。(2分;修辞手法1分,心理感受1分;心理感受答出一点即可)
(2)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多角度描写露水。(2)形象生动地写出露珠落在“我”身上,带给“我”清凉愉悦的感受,及我对露水之夜的喜爱之情。
(2分;描写角度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个描写角度即可得1分)
22、请说说选文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1)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和标题,由露水而始,以露水而终,使全文结构紧凑完整。
(2)内容上:①点明中心:乡村的露水生活是惬意美好的,作者怀念向往乡村的这种美好生活
②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由作者对乡村露水生活的喜爱深华到在露水中养一个清凉的自己内心澄澈晶莹,无尘无染的自己。(只答要点不作分析的扣1分)
23、
探究下面语句中“露”的内涵。(3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3)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
(1)句中的“露”即露水,是景物,写出秋天的萧瑟冷落(是起兴,引出歌咏对象“所谓伊人”);
(2)
句中的“露”比喻人生短暂;(3)
句中的“露”象征清纯美好,有闲情雅致的诗意生活。(3分;各1分,意近即可)
写作
(50分)
24.(50分)清风掠过春水,荡走了一池的惆怅;吹过山岗,赶走了沉默于严冬的绝望;拂过脸庞,驱散了岁月的沧桑.......清风里有朋友的甜蜜笑语,有老师的谆谆教诲,更有父母的细心叮咛......听春风一曲,化丝丝春雨,敞开胸怀,让清风徐徐而来,您的世界将春暖花开。
请以“清风徐来,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自选,但诗歌除外。
要求:1、书写工整,字迹清秀,不少于600字。
不能抄写,不能照搬所给提示材料的话语,学会自己创作。
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和班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