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高一下期段考语文试题
时 量:115分钟 满 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草窠(kē) 驯熟(xùn) 蹙缩(cù) 祭祀(shì)
B.榫头(sǔn) 吞噬(shì) 残骸(hái) 邮戳(lù)
C.聒噪(guō) 脚踝(huái) 璀璨(cuǐ) 纤细(xiān)
D.镶嵌(xiāng) 畏葸(sī) 栅栏(zhà) 人寰(huá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懵懂 纨绔 膏梁 纳罕
B.谬种 桌帏 蹒跚 负疚
C.咨嗟 催嵬 喧豗 猿猱
D.饿莩 黔首 锋镝 痒序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很 ,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 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③晚饭摆上来了,四叔 的陪着。
④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 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悚然 淡然 俨然 坦然 B.赧然 淡然 蔼然 欣然
C.悚然 漠然 蔼然 坦然 D.赧然 漠然 俨然 欣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你们也该检讨一下自己,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保证食品安全,是职责所在,经常出现这
种食品安全事故,老百姓啧有烦言,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B.除非他真能放弃错误立场,完全改头换面,重新做起,或许还能得到一部分人的谅解,否则我们永远不会原谅他。
C.他成天捧着本书,很少说话,眉宇间透着股冷静、深邃。现在被分配到这里,不得不入
乡随俗,串门请客、礼尚往来成了他的负担。
D.不多会儿,外边闹得沸反盈天,一片声地喊着:“捉贼,捉贼!”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据了解,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均为“211工程”大学,除国防科技大学外,所有“985工程”高校都参加了自主招生。
B.在灾情严重的结古镇扎西科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等在废墟里抢救群众的财产。
C.孙尚香一向是江东明珠,国太的宝贝,孙权都让三分,徐盛、丁奉等四人皆是老油条,心想今天如果有个万一,她在国太面前又哭又闹撒个娇,孙权估计会杀他们四个来平息事态。
D.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原生态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充满变化的课堂,而不是一切都预设好了,把学生可能有的思想、情感[21世纪教育网独家]都装在挖好的坑里,只等着学生往里跳。
6.下列各项加点词语中用法和意义古今一致的一项是( )
A.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B.还不好生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
C.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
D.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1题(15分,每小题3分)
(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21世纪教育网独家]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B.委命下吏 命: 命令
C.焚百家之言 言:著作
D.余威震于殊俗 殊俗:边远的地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今后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二)
留仙志异一书,脍炙人口久矣。余自髫龄迄今,身之所经,无论名会之区,即僻陬十室,靡不家置一册。盖其学深笔健,情挚识卓,寓赏罚于嬉笑,百诵不厌。先乎此、后乎此之类书,无虑汗牛充栋,竟无能望其项背者,是笔墨骨格,未许[21世纪教育网独家]轻造也。顾才大如彼,知寻常传文,不能以一介寒儒,表行寰宇,踌躇至再,未可如何,而假干宝搜神①聊志一生心血,欲以奇异之说,寄人之一览,其情亦足悲矣。是书流传既久,而俗坊吝于铅椠②将其短类半删去;渐久而失愈多,殊堪恨恨。
(《〈聊斋志异〉序》)
【注】①干宝搜神:六朝干宝编撰的记叙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搜神记》。
②椠qiàn:古代记事用的木板。铅椠,指刻印出版。
9.对“无论名会之区,即僻陬十室,靡不家置一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论是著名的都会,还是偏僻角落的十户人家,没有不家家都购置一册的。
B.在著名的都会,连那里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巷,也没有不家家都购置一册的。
C.不论是著名人物集中的地区,还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也没有不家家都购置一册的。
D.不用说是著名的都会,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偏僻角落,也没有不家家都购置一册的。
10.序文的作者感叹“其情亦足悲矣”,那是因为( )
A.蒲松龄尽管学养深厚,却不得不借助神怪来表现他的思想和才智。
B.蒲松龄以《搜神记》的怪诞笔法来写作,压抑了他的思想和才智。
C.蒲松龄才气过人,却因为地位低微而无法来展示他的思想和才智。
D.《聊斋志异》在流传中不断亡佚。印坊又随意删减,时间愈久,缺失愈严重。
11.序文中对《聊斋志异》的造诣,评价最高的是( )
A.留仙志异,脍炙人口久矣。
B.先乎此、后乎此之类书,无虑汗牛充栋,竟无能望其项背者。
C.假干宝搜神聊志一生心血。
D.学深笔健,情挚识卓,寓赏罚于嬉笑。
三、诗文默写和课外定向阅读。(13分)
12.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内容。(6分,每题1分)
(1) 连峰去天不盈尺, 。
(2) ,孤舟一系故园心。
(3)艰难苦恨繁霜鬓, 。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6)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3.《论语》背诵检测(2分)
(1)子曰:“ ,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14.课外定向阅读检测(5分)
(1)王熙凤生性要强,又精明干练,作风泼辣。在第十三回 去世的丧事中,她“协理宁国府”,其管理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2)大观园本是为元妃省亲而建造的“省亲别院”,在回府省亲后,贾元春就下谕让宝玉和姊妹们入园居住,免得“佳人落魄,花柳无颜”,于是贾宝玉选了 ,林黛玉挑了 ,薛宝钗要的是 ,李纨就住进了 。
(选字母填空:a稻香村,b蘅芜苑,c潇湘馆,d怡红院)
四、(14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5—18题。(14分)
书
朱湘
拿起—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21世纪教育网独家]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15.“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4分)
答:
16.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3分)
答:?
17.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3分)
答:
18.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4分)
答:
五、 作文 (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40分)
几个同学参加了十八岁成人仪式后,在教室里谈起“成人”的问题。
同学甲:终于成人了!以后家长就不该再把我们老当小孩了——我们是大人了!
同学乙:就是。成人了,就该独立。
同学丙:但我们挣不到钱!
同学丁:目前挣钱倒不重要,关键是要有责任感。
老师走进教室,说:“对,同学们应该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9级高一2期段考语文试题
时 量:115分钟 满 分:100分
一~二、选择题(共33分,每小题3分)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三、诗文默写和课外定向阅读。(13分)
12.(6分,每题1分)
(1)
(2)
(3)
(4)
(5 )
(6)
13.《论语》背诵检测(2分)
(1)
(2)
14.课外定向阅读检测(5分)
(1)王熙凤生性要强,又精明干练,作风泼辣。在第十三回 去世的丧事中,她“协理宁国府”,其管理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2)大观园本是为元妃省亲而建造的“省亲别院”,在回府省亲后,贾元春就下谕让宝玉和姊妹们入园居住,免得“佳人落魄,花柳无颜”,于是贾宝玉选了 ,林黛玉挑了 ,薛宝钗要的是 ,李纨就住进了 。(选字母填空:a稻香村,b蘅芜苑,c潇湘馆,d怡红院)
四、(14分)
15.(4分)
16.(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分)
18.(4分)
五、 作文 (40分)
2009级高一2期段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18分,每小题3分)
1.答案C(A“祭祀”当读sì,B“邮戳” 当读chuō,D“畏葸” 当读xǐ)
2.答案B(A“膏梁”当为“膏粱”,C“催嵬”当为“崔嵬”D“痒序”当为“庠序”)
3.答案A
4.答案B(A“啧:争辩;烦言:气愤不满的话。形容议论纷纷,报怨责备。”B“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此处当用“洗心革面”。C“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这里用的是本义。D“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5.答案B(A“除国防科技大学外”形成歧义。C“孙权估计会杀他们四个来平息事态”语序有误,当为“估计孙权会杀他们四个来平息事态”。D成分残缺,“而不是”后也应接“的课堂”)
6.答案C(A古:指性情古怪,今:指荒远冷落,交通不便的地方;B古:小心,今:很认真,很细致;D古:形体容貌,今:描绘)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1题(15分,每小题3分)
7.答案B(性命)
8.答案C(A前一个形容词作名词,解为“有利的形势”,后一个解为“锋利的”;B前一个解为“凭借、依据”;D前一个解为转折连词“但是”,后一个解为代词“这”)
9.答案D(要点:“无论”解为“不用说”,“即”解为“即使”
10.答案C(要点:“才大如彼”,“不能以一介寒儒,表行寰宇”)
11.答案B
三、诗文默写和课外定向阅读。(13分)
12.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内容。(6分,每题1分)
(1)枯松倒挂倚绝壁
(2)丛菊两开他日泪
(3)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东船西舫悄无言
(5 )相逢何必曾相识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3. 答案(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14.课外定向阅读检测(5分)
(1)秦可卿
(2)d,c,b,a
四、(14分)
15.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大意答到即可)
16.(1)书主人的命运(2)作书人的命运(3)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
17.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8.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大意答到即可)
班级 学号 姓名
考室号
座位号
班级 学号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