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4 09:5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__八___年级_语文__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小石潭记》
第 课时
总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
时间
形成:小潭——水——石——树——鱼(水)——溪——树。
2.从我们的背诵路径中,你发现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写作路径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以探究“背诵路径”的侧面手法,达到学生领悟作者“移步换景”的游记写作思路。
3.作为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有没有描摹详细的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描写景物的详略对比,引导学生归纳作者除了“移步换景”,还有“定点特写”的写景方法。
4.课堂背诵活动:教师“景”,领着学生倒着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以“点景”倒背的形式,巩固学生的背诵情况,也是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训练。
(二)古今互译
?1.挑学生读译文,另一学生背相对应的文言句。
2.挑学生读文言文,其他学生抢答用现代文翻译。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对文言词句的落实,以古今互译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中落实,寓教于乐,学生容易理解、识记。
3.利用课时练,检测学生翻译情况。落实文中重点词语,尤其是词类活用现象,比如:西、斗折蛇行、犬牙等。
(三)景情对谈
教学
目标
1.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
2.把握典型游记的特点,能够理顺作者的游踪顺序和写景方法。(重)
3.品味词句,结合知人论世,探究作者心情变化和含蓄表达心境的艺术方法。(重)
4.与“永州八记”其它作品比较,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难)
教学
重点
把握典型游记的特点,能够理顺作者的游踪顺序和写景方法。(重)
品味词句,结合知人论世,探究作者心情变化和含蓄表达心境的艺术方法。(重)
教学
难点
.与“永州八记”其它作品比较,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难)
核心素养
课型
有无课件
其它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
(一)最强大脑
1.?检测学生背诵情况,然后由学生讲一讲自己背诵本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背诵方法反映学生对本文的认知顺序,通常情况下,学生的背诵顺序与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思路一致。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顺势板书,引导学生补充忽略的景物,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__八__年级__语文___学科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
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
1.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请用几个形容词说一说。
2.这种印象,你是从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3.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
预设学生可能会聚焦文中“潭水游鱼”语段,引导学生探究归纳出以下艺术手法:正面写鱼,侧面写水的“一笔双写”手法;动静结合;景中含情的方法。
预设学生可能聚焦“小潭溪流”的段落,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采用形象地比喻,静中有动,暗中有光写溪水的艺术方法和用寻常事物比喻,造成独特艺术效果的写岸势比喻方法。
预设学生可能聚焦“潭中氛围”的段落,引导学生探究景中含情的艺术手法,同时勾连前文,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4.作者从“乐——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的感情经历了起伏变化,请结合作者生平资料,探究作者为何会有如此的感情变化呢?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人感情变化原因,体会作者将个人心境融入景物含蓄表达感情的艺术方法。
(四)联读比较
设计意图:
该设计旨在聚焦文中最能体现本文艺术特点的语段,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进行简单赏析。
1.阅读“永州八记”,重点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完成如下探究任务:
(1)积累了哪些古汉语词语?
(2)作者在这五篇游记中,所选的景物有哪些共性特点?作者在表现景物特点时,采用哪些共同的艺术手法?
(3)《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弃地”,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呢?
(4)探究性作业:结合以上五篇文章,请以“浅谈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取景’艺术”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分析论证能支撑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立足学情,落实统编教材“1+X”阅读理念,也是落实文言文“文章、文学、文化”学习的重要理念,根据教材设计取舍篇目,以探究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将学生的零碎思考转化成小论文,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层作业
背诵 :A 全部 B 基础题 作业本:知识点整理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一)最强大脑
(二)古今互译
(三)景情对谈
(四)联读比较
反思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