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练习题:
课内古诗词鉴赏(一)?
1.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全诗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2)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斗,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精神?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风雨大作”的夜晚写的一首爱国诗篇。
B.前两句写诗人不因衰老而自弃,其中“戍轮台”是指守卫边关。
C.后两句都是虚写,写自己梦中“听风吹雨”,铁骑踏冰奋勇杀敌。
D.全诗奔放雄浑而又略带苍凉,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诗的首句中“僵”“孤村”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游踪,勾画出了西湖春天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
B.中间两联既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也写暮春时繁花似锦、春草茂盛。
C.“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春和景明;“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
D.全诗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形象鲜活。
(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吟诵这句诗?
(2)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5.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诗人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C.“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了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照下凝成胭脂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画面感极强。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进行简单的描写。
?
7.
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巴山楚水”代指贬谪之地,“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写被贬归来的感触。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了诗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最后一句,诗人借_______________的传说,表达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有人评论“潮平两岸阔”一句绘景寓情得益于一个“阔”字,为什么?
?
9.
阅读理解及分析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中的“征蓬”“归雁”比喻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
10.
阅读理解及分析
赏析《使至塞上》,回答下列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不正确的选项是(????????)
A.这首词通篇押“阳韵”,音调铿锵高昂,表现出词人意兴飞扬的气派。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随从武士头戴锦帽,身着貂裘,跟随太守如疾风般驰骋在山冈上。
C.这首词上片写叙事,下片写请战,由虚而实,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犷、豪放的,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2)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其中“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3)请对下阙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
13.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
14.
【甲】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
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甲】词用_______________的典故,表达了;【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2)【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
15.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接”和“连”的表达效果。
(2)作者认为自己梦魂所归之处仿佛“帝所”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全词来看,“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嗟”具体包含了哪些思想内涵?
?
16.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篇开头借一小小的物件_______________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历史的慨叹,全诗关联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
(2)“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
(3)这是一首咏史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_______________。
?
17.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首联所描绘的画面。
(3)尾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
1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新?
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
【答案】
(1)夸张
(2)表现了戍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忠君报国)的精神。
【解答】
(1)根据“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一句找到相关诗句即“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修辞手法方面判断,“城欲摧”为夸张手法。
(2)“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所以将士有着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
【答案】
(1)C
(2)“僵”“孤村”点明诗人年老体衰、卧病在床、孤苦无依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
【解答】
(1)C项,“后两句都是虚写,写自己梦中‘听风吹雨’”错误,“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实写,“铁马冰河入梦来”才是虚写。
(2)“僵卧孤村不自哀”中的“僵”表明诗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只能卧病在床的境况,而“孤村”则表明诗人居处偏僻,孤苦无依,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诗人虽身处逆境,却并没有悲观失望,他“不自哀”的原因可以从下一句看出,“尚思为国戍轮台”,不以衰老自弃的诗人,内心仍然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据此理解作答,意对即可。
3.
【答案】
(1)B
(2)表达诗人对明媚春光的热爱、赞美与喜悦闲适之情。
【解答】
(1)B项,“暮春”有误,中间两联写的是乱花初放、芳草初生的早春之景。
(2)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的游览从孤山寺、贾亭开始,到湖东、白沙堤止。诗歌前三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初春的秀美景象,此处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尽兴游春的喜悦闲适之情。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则直抒胸臆,一个“最爱”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
4.
【答案】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字句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所以我会在冬季大雪纷飞或春夏之交柳絮飘飘时吟诵这句诗。
(2)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解答】
(1)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诗句的意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据此分析可知,吟诵这句诗时,可以是在面对各种花儿盛开的场景,也可以是看到大雪纷飞或者柳絮飘扬的景色等。
(2)本诗开篇先写野外雪景,再从帐外写到帐内,五、六句写雪入帐内的情景,与后两句一起突出军营战士们的艰苦生活,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也表现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用边塞特有的乐器奏起热闹的音乐,亲自在营帐内为友人设酒饯行,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传达出因朋友离去的无限惆怅之情。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
【答案】
(1)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享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②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答】
(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意: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注意抓住“牧人”“犊”“猎马”“禽”的特点描述。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6.
【答案】
(1)C
(2)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解答】
(1)C项,“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照下凝成胭脂色”表述有误,应是描写了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2)解答本题,应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语言将相关场景描述出来,注意语言流畅。“黑云压城城欲摧”意思是敌兵袭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对阵,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盔甲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7.
【答案】
C
【解答】
C项,选项表述有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蕴含了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的哲理。诗人以此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抒发了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8.
【答案】
(1)大雁传书,思念故乡
(2)①“阔”字写出水位上涨,江面与两岸齐平,放眼望去让人觉得视野更加开阔的特点。②“阔”字又体现出涨潮时长江恢弘的气势。③“阔”字还能抒发胸怀,展示诗人胸襟的阔大。
【解答】
(1)本诗写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诗人想起了“大雁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代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诗的最后一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潮平两岸阔”意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同时体现出涨潮时长江恢弘的气势。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阔”字也显示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开阔胸襟,心旷神怡的心情。
9.
【答案】
(1)诗人(自己)
(2)示例:①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②这两句用词准确,“直”字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解答】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这一句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飘飞的蓬草,离群的大雁,表达出内心激愤抑郁的情感。
(2)此题可从多角度考虑作答。可从所写景物体会图画美;可从“大”“孤”“长”“圆”几个形容词体会线条美;可通过想象,联想景物的色彩,体会色彩美;更可整体感知所写景物,考虑诗歌的意境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0.
【答案】
(1)示例: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解答】
(1)用形象的的语言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愿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该句意境: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该题的鉴赏角度为采用的修辞手法,先明确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11.
【答案】
(1)“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的无穷。
(2)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解答】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的意思是:千百年的盛衰兴亡,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意思是“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这本是曹操的话,作者引用此典故,热情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精神,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祖国山河、为国效力。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愤慨,讽刺了当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苟且偷安。
12.
【答案】
(1)C
(2)上阕描绘了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狂”字统率全词,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的依据。
(3)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解答】
(1)C项,“由虚而实”说法错误,这首词上阕写出猎的盛大场面,描写了出猎的装扮、出猎的随从和百姓,是实写,下阕由实而虚,通过用典,抒发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2)上阙写了“我”表现少年的轻狂,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的壮观出猎画面。“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从中可以看出这个“狂”字统领全词,奠定了本词豪迈的感情基调。“狂”字贯穿这首词的始终,是这首词的词眼。词人“狂”在外表,“狂”在动作,“狂”在神态,“狂”在壮志,“狂”字既展示了词人的狂放形象,又抒发了词人狂豪之情。
(3)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去赦魏尚。作者这样写是以魏尚自比,希望国家统治者能够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能够重用自己,抒发了词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13.
【答案】
(1)连三月,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眼前却乱草丛生,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答】
(1)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句的赏析体悟作者情感,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结合整首诗歌,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2)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的妙处: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眼前却乱草丛生,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4.
【答案】
(1)窦宪勒石燕然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
(2)甲词分析须立足于“委婉曲折”,乙诗分析须立足于“豪迈奔放”。示例一:甲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借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借“燕然未勒”表达功业未成之遗憾,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委婉曲折”表现:情感的复杂性,抒情的含蓄性。)示例二: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誓死报国之志,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豪迈奔放”描写战场的浓墨重彩,危而不惧;抒发壮志的豪言万丈,铿锵有力。)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用典故的理解能力。诗歌的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可以从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的故事是: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报君黄金台上意一句的故事”: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
(2)通过诗歌的语言风格来体会诗词的语言特点。诗歌的风格有:
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②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
③绚丽飘逸: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
④形象生动: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
⑤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曲折倾诉;
⑥粗犷豪迈:意境恢弘阔远,积极向上;
⑦慷慨悲壮:多指边塞诗;
⑧沉郁顿挫: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甲词分析须立足于“委婉曲折”,乙诗分析须立足于“豪迈奔放”。示例一:甲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借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借“燕然未勒”表达功业未成之遗憾,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委婉曲折”表现:情感的复杂性,抒情的含蓄性。)示例二: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誓死报国之志,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豪迈奔放”描写战场的浓墨重彩,危而不惧;抒发壮志的豪言万丈,铿锵有力。)
15.
【答案】
(1)“接”和“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2)因为自己梦魂所归之处仿佛仙境:天空连接着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云霞和晨雾连在一起,曙色朦胧﹐银河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簸,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所以她觉得梦魂好像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一样。
(3)怀才不遇的伤感,前途渺茫的慨叹,希望远离尘俗、去仙境中生活的渴望。
【解答】
(1)赏析古诗词中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词语的本义;二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其答题格式为:xx字(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该字(词语)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阅读本诗,答案示例如下:“接”和“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2)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因为自己梦魂所归之处仿佛仙境:天空连接着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云霞和晨雾连在一起,曙色朦胧﹐银河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簸,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所以她觉得梦魂好像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一样。
(3)结合古诗词重点词句和把握诗人思想内涵要注意:①抓关键词。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其答题格式为:x字(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该字(词语)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思想感情。②把握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向,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嗟”具体包含的思想内涵:怀才不遇的伤感,前途渺茫的慨叹,希望远离尘俗、去仙境中生活的渴望。
16.
【答案】
(1)折戟,赤壁之战
(2)①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
②借“折戟”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
③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3)议论
【解答】
(1)对诗歌相关内容以及关联的历史事件的理解答题时先仔细阅读诗歌,可以从诗歌的关键字词及意象入手来把握诗歌的内容。本题中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故依次填空为:折戟、赤壁之战。
(2)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体会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要从诗词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找出全篇诗词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其答题格式为:这首诗(词)运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手法,表现了(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深层含义,包含了什么哲理或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将“折戟沉沙铁未销”为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写作手法是“借物兴叹”:①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②借“折戟”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③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3)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议论手法。体会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要从诗词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找出全篇诗词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两句是议论,但不是一般的直接议论,而是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17.
【答案】
(1)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2)敌兵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着将士们的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3)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忠心。
【解答】
(1)此题的答题步骤为: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此修辞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极写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句所展现的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3)首先读懂全诗,然后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尾联中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8.
【答案】
(1)青苔,绿树
(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答】
(1)这首诗的大意为“夏日雨后初晴,午睡醒来,看到窗外满眼的绿树和青苔。唯有南风好似多年旧友般,吹开房门,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了“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意象。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诗句“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中的“偷”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风”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南风这个旧相识吹开了房门,吹动书卷的情景,表现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境。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