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3 12:4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宾川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3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B.“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够体现出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C.《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D.“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B.文中举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的例子,主要为了证明“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
C.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D.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了相应的事例,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闲笔”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因此,“闲笔”比“正笔”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B.《左传》中“目尽肿”这一个细节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此前中国叙事文学中并未出现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C.《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一事件,钱钟书“一饭之恩仇”的观点就是据此提出的。
D.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换、只送上肉汁残汤,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在不少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宣扬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直播不见了,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连日来,中央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得到全社会热烈响应,凝聚起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强大正能量。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令行禁止,再到“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热情动员,国家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饮食风尚不是小事,通过这个小切口,可以推动价值理念的大革新、经济活动的大升级,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一去不复返了,“吃得对、吃得好、吃得健康”理应是高品质生活关注的重点,生熟食分开存放和加工,添加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合理膳食、荤素搭配、营养平衡,这些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
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涌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摘编白《人民日报),2020年08月18日04版)
材料二:
2020年突发的疫情对原本正常运转的国际经贸产生不小冲击,可以说是让粮食安全危机意识重回大众最直接的原因,3月下旬,越南率先宣布禁止该国大米出口,到4月中旬则有俄罗斯、埃及、印度,哈萨克斯坦、泰国、乌克兰等14个国家出合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中国因为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虽然口粮方面进口占比较低,但如果国际贸易再受到不可预测事件的冲击,难保不影响国内粮食的供应。
此外、诸如特大气象灾害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的供给。就今年来说,国外出现了“蝗灾”,数千亿只蝗虫自非洲飞越红海进入西亚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过境处粮食大幅度减产,一度引发全球粮食安全担忧;国内则出现了长江流城特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透露,今年洪灾使6000公顷的农田遭到破坏,其中11400公顷的土地没有收成,好在还不至于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谷物供应基本上自给自足,口粮绝对安全”。疫情并没有影响国内粮贫生产丰收,目前过度担忧粮食短缺大可不必。不过,接连出现的突发情况也提醒我们,近忧虽无,远虑不可不防,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正是目前国人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谋远虑的有效应对措施。
(摘编自“第一财经网”社论《粮食安全无近忧但需谋远虑》)
材料三:
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爱粮节粮意识,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普及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示范推广绿色、环保,智能粮食储藏设施设备,鼓励适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
优化粮食应急供应、配送、加工同点的布局,建成一批规范化粮油配送中心、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21年3月“春耕行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不科学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将导致各类病症的发生、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资治通鉴》和《自然辩证法》都有对餐饮文化的论述,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C.在今年国内、国际突发疫情和白然灾害的背景下,强调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增强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D.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使价值理念产生大革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大升级,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很多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而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浪费,也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
B.许多家庭把生食、熟食分类存放在冰箱中,许多酒店实行分餐制并在餐桌放置“光盘行动”标语牌,这些都属于健康科学的饮食理念范畴。
C.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这与中国文化物尽其用的理念一致。
D.一些国家出台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国际粮食贸易面临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说明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6.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为确保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柳侯祠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辩识。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响,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汩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他随口吟道: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汩罗遇风》)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同是汩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给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你不是你。柳宗元凄楚南回。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屈原自没于汩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汩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当然也对,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这些都可以从柳侯祠碑廊中看到。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使无数文官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和一般游记散文开笔并无区别,由介绍所游最点人手,写景状物,然后引出对相关历史文化的思索与探究。
B.文章写柳宗元经过汩罗江,用屈原作对比,以悲衬喜,又以此时短暂之喜来衬迅即到来的再贬之凄,更突显了命运无常。
C.文中加下划线词“中国,太寂寞”运用反讽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缺乏文化气息的感慨和对柳宗元文化人格的珍视。
D.文章追溯柳宗元被贬谪的人生命运,并以此为历史背景,来进行文化人格的审视与发掘,也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景仰。
8.请根据全文,理解划线句的含义。(6分)
(1)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已的价值。
(2)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9.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参观柳侯祠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鸿门宴》)
【乙】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陈平先事魏王咎,后归项羽,后降汉。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
其后,楚急攻汉,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①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怒而辞,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其明年,用其奇计策,卒灭楚。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牗候。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恶草:粗劣的食物。
10.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帷西向立 披:打开,分开
B.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全
C.今又从吾游 游:出游,游历
D.即详惊曰 详:通“佯”,假装
11.下列对文中加双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又称“骖乘”,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
B.关:秦汉“关”指函谷关,“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山”指“崤山”,“山东”指崤山以东。
C.请骸骨:官吏请求退休,使骸骨归葬故乡。其他表示辞官的说法还有“解印绶”“致仕”等。
D.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候、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为封官之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樊哙不顾士兵的阻拦,闯入营帐,体现其“勇猛”;项羽赐酒,他先拜谢,再饮酒,体现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
B.甲文中,张良审时度势,在危急关头找来樊哙,缓和“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形势;待刘邦离开后,留谢项羽,处变不惊。
C.乙文中,陈平足智多谋,能出奇计。汉军被困荥阳城,陈平用计离间楚军,使项羽疑心其他将领并逼走亚父,从而使汉军脱险。
D.从两段选文可以看出: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接受陈平的反间计,不吝重金;而项羽性格猜忌多疑,容易听信他人谗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4~15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4.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15.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指出, , 。百姓已安于现状忘记国耻了。
(3)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达了自己治国的美好愿景的句子是 ,

第II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而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用漆漆物谓之“髹”,素髹即所谓单色漆器,又称“无文漆器”,强调漆色之美,无纹饰之缀。从素髹漆器的身上,现代人可嗅到宋朝美学的“极简风”。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点是“素”字,不仅代表着素雅与简单,也代表着“少就是多”的用色理念,其温润内涵的特质与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 。以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整套漆食器为例,其不施繁饰,不求华丽,体现的正是一种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 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人理性、内敛的人生态度。所谓“古淡有真味”,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审美思想影响下,素髹漆器形成了 的时代特征。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 ,造型简洁雅致,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相得益彰 契合 独具一格 息息相关
B. 相得益彰 融合 独具匠心 休戚相关
C. 相辅相成 融合 独具一格 休戚相关
D. 相铺相成 契合 独具匠心 息息相关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让千年后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B.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宋代素髹漆器沉淀出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的慢、雅生活。
C.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让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
D. 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千年后的人们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
19. 下列各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D.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0.请依据下面的文字,给“消毒剂”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0个字。(5分)
作为一种制剂,消毒剂不同于抗生素,它用于人体外,消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传播媒介达到无害化要求,从而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是84消毒液。84消毒液是北京地坛医院研发用来防范甲肝流行的,用其发明的年份“1984”来命名。
21.根据《鸿门宴》的内容,选取刘邦和项羽,或者双方谋臣拟写一幅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内容切合人物的表现及特点。(6分)
四、写作(60分)
22.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3月开始,各类招聘活动如火如荼开展,高校毕业生又面临新的“最难就业季”。据相关专业人士预测:未来二三十年,现在世界上60%的职业岗位将锐减甚至消失。三到五年内,洗衣店店员、速记员、播音员将失业;五到十年内,驾驶员、售货员、专业翻译将失业;三十年以内,建筑工、传统农民、雕塑师、厨师等甚至也将失业或后继无人;时间越往后,传统职业消失的也将越来越多,而年轻人面临的就业压力就越大,阶层固化、内卷就越严重。
可以说,一份职业的兴衰,诉说着时代沧海桑田的变迁,预示着未来社会生活状态,也挑战着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代人的知识素养结构。
你对上述未来职业预测是否完全认同?学校团委将举办以“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为主题的演讲大赛,大赛要求全校师生参加。作为一名高中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通过有理有据地论述,来表达你对未来职业变化的的认识以及未来的志愿或职业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4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D项,“《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错误,原文说“‘闲笔’比‘正笔’更突显……”。)
2.B(B项,“主要是为了证明‘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错误。应是为了证明“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
3.B(A项,“‘闲笔’比‘正笔’有更高的艺术成就”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原文说“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不能证明钱钟书的观点是根据《左传》提出的。D项,“直接改变”说法错误,原文“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不意味着“直接改变”。)
4.C(A项中,由材料一第五段可知,“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是一种可能。B项“都有对餐饮文化的论述”错误,《资治通鉴》有关论述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俭约:《自然辩证法》有关论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项“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使价值理念产生大革新”错误,“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与“价值理念产生大革新”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5.B(饭店在餐桌上放置“光盘行动”标语牌,旨在提醒顾客崇尚节俭,避免浪费。
6.答案: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1分)②加强粮食储备管理,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分)③加大宣传,增强忧患意识,倡导节粮意识。(1分)④普及推广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⑤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⑥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1分)(共6分。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7.C(不是反讽。)
8.(1)柳宗元在永州创作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华夏文学的高峰,实现了作为文人的价值。但他仍顾虑仕途,希望实现功名的价值。
(2)正是被贬带来的宁静,激发了柳宗元的独立精神,从而形成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这实属“民族的精灵”。
9.①结构上,首尾呼应。以“我”参观柳侯祠作为本文的线索,使文章内容集中浑然一体。②内容上,通过写柳侯祠的无人问津表达了对当今文化人格的呼唤和反思,使主题意蕴更加深刻。③表达上,拉开时间距离,运用后人的视角可丰富人物形象,表现对柳宗元文化人格的崇敬。
10.C(游:交游,交往。)
11.A(参乘:指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12.C(项羽并未逼走亚父,文中“亚父怒而辞”能看出不是项羽逼迫。)
13.(1)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人都起来反叛他(2)项王已经怀疑钟离昧等人,派遣使者前往汉军,汉王为他们准备丰盛的食物,命人端着上前。
乙文译文:
陈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陈胜起兵后,陈平最初侍奉魏王,之后又归附于项羽,之后降于汉王。
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先生侍奉魏王不相合,于是侍奉楚王,却半路离开,如今又来跟从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去侍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是有奇谋妙计的人也不能重用,于是我离开了楚王。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就没有办事的资金。如果我的计谋中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没有可以采用的计谋,钱财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往官府,并请求辞官回家以保留我的尸骨。”于是汉王向他道歉,丰厚地赏赐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后来楚军紧急进攻汉军,切断汉军的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汉王拿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任意他去做事,不过问钱的去处。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队中施行反间计,项王果真心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项王已经怀疑钟离昧等人以后,派遣使者前往汉军,汉王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命人端着上进。见到楚王的使者,就佯装吃惊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楚王的使者!”又让人拿走(食物),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的使者回去以后,把事情详细地禀告给项王。项王果然非常怀疑亚父,亚父十分生气于是辞官,还没到彭城,就因毒疮在背上发作而死。于是陈平和汉王在夜里从荥阳西门出城逃离。第二年,汉王采用陈平的奇计妙策,最终灭掉楚国。汉六年,汉王与陈平剖符,世代相传而不断绝,封他为户牖侯。
C
15.①憎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②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由此诗人对诸侯内部感到失望。③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的给予同情。
16.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17.A 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强调互相配合达到成功。相得益彰:意思是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强调互相映衬突出优点。结合“素髹漆器的温润内涵的特质”“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分析,两者是互相映衬,选用“相得益彰”。契合:指投合,意气相投。强调一致性。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强调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结合“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分析,与这种风格一致的,选用“契合”。
独具一格: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强调风格独特。独具匠心: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强调构思别致。修饰“时代特征”,选用“独具一格”。
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强调密切相关。休戚相关:意思是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强调利害相连。结合“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分析,此处没有利害关系,选用“息息相关”。故选A。
18.C(A.“能得以”重复;语序不当,应该先说“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后说“让千年后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的态度”。B.“能得以”重复;“领略”和“生活”搭配不当D.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在……下”;“领略”和“追求慢、雅生活”搭配不当。)
19.D(“嗅”为嗅觉,“宋朝美学的‘极简风’”应该是视觉,化视觉为嗅觉,运用通感手法。A.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化听觉为视觉,运用通感手法。B.“清香”为嗅觉,“歌声”为听觉,化嗅觉为听觉,运用通感手法。C.“看见”为视觉,“得了一点安慰”应该是触觉,此处运用通感手法。D.三个“来得”,运用了排比手法。)
20.消毒剂是一种用于人体外的以消灭病原微生物为手段并以切断传播途径为目的的制剂。
21.楚霸王刀光剑影鸿门设宴 汉高祖绝地逢生千古留名 项羽鸿门纵虎余后患 刘邦金蝉脱壳留美名 樊哙说理质项王 范增献计杀沛公 (内容3分,结构和平仄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