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孔子和老子》课件+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孔子和老子》课件+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01 22:14:52

文档简介

导学案
历史 高二年级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解读】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的生平,把握理解孔子的基本学说和影响。
了解老子的生平,把握理解老子的基本学说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孔子生活时代的特征,分析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结合历史资料理解老子学说的基本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和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认识老子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
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学习难点】
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其人:孔子小档案
年代:
国籍:
地位:
著作:
2、政治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表现:①经济上: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 和 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私田开垦增多, 日益瓦解。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制遭到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思想主张:
核心:“礼”和“仁”。主要内容是“    ”和“       ”。
政治思想:①提出“    ”学,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     ,用“   ”教化百姓。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      。②提出“     ”的主张,力图按照     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      、贵贱有“序”。
哲学思想:①提倡中庸,主张仁、礼结合,恰到好处。②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             放在优先的位置。
教育思想:①教育原则上,主张“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把   与    结合起来,鼓励学生      ,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4、孔子思想的影响:
(1) 当时       ,
(2) 后来经过             形成完整的_      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   _。
(3) 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尊崇为__  __,受到后人景仰。
【延展阅读】
礼:作为典章制度,礼是宗法贵族等级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宗法贵族及统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修养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传统的“礼”越来越成为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等级名份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仁”和“礼”的关系: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首先,孔子仁爱观的直接目的是想通过对上下尊卑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调节,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差别,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政治秩序。其次,“礼”是贯彻实施“仁”的手段和保障。
孔子的政治主张有何现实意义: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理论,对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民主法制是近代社会的政治文明,这一点与孔子“礼”的观念有相通之处。孔子“德治”思想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孔子“德治”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教育为先、利民富民、取信于民、举贤用贤、身正令行的主张以及反对暴政、反对苛政的思想。孔子的“德治”就是主张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知识和认识水平,实行自律化的管理,以达到社会的治理。“德治”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思考探究】
1、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请回答:
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思路点拨:(1)问注意对孔子贡献的设问仅限于教育领域,而且要多角度认识孔子的教育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学习方法。(2)(3)两问实际都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特定的历史背景,即须将历史人物放在所生活的历史时代进行评判。②确定评价标准,即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等。③防止以偏概全,即要全面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再作评判。④克服英雄史观,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此外,要注意在解答材料题时要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学以致用,回答时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言之无物,空发议论。
答案:
【基础知识梳理】
二、老聃与《道德经》
1、老聃简介:春秋时期   国人,重要的思想家,   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通过《    》一书流传下来。此书又称《    》,总计约5000字,是    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2、老子的学说
(1)道:
①“_ 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提出“_   _,_    ”的思想,剔除了“   ”的绝对权威。
(2)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__  ___的两面,      可以转化。
(3)政治思想:从“      ”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      ,以      。
3、地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_    __的哲学家.
(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_   __、_   __以及中国人的__    __、__     __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展阅读】
道、道家、道教:“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其原始含义指道路、坦途,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上升到哲学范畴是在春秋时期。“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派别,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继承,有时为官方儒学所吸取,如宋明理学。道家思想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如汉初的黄老之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道教和佛教两大宗教思想的发展。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的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用老庄哲学来构建道教的神学,建立道教的哲学体系。
道家思想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如老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家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胸襟,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
【思考探究】
1、老子思想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的是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②克己复礼,主张正名③小国寡民,结绳而用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思路点拨:老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在于其哲学中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做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他主张“无为而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感到无能为力,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2、老子与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A.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B.都主张恢复周礼
C.都否认天命论 D.都强调贵贱有序
思路点拨:比较型选择题解答时方法有三:①求同法。运用抽象概括思维方式,找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相同点,以达到揭示其共性的方法。②求异法。从不同点方面进行分析找到正确答案的方法。③比较演绎。据题干求,对选项分析比较选出答案。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 “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理清文言文意思,然后从材料中找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回答。
答案:(共18张PPT)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及其成就
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孔子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思想上——
核心思想:
哲学思想:
人生、等级观念:
政治主张:
教育上——
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文化上——
孔子的思想有什么特征?
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则格。”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哪些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其主要内容又是什么?请谈谈你对他这种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认识:A、“仁”的思想在实质上是要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影响。
B、“礼”的思想的实质是恢复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这在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已经逐渐走向灭亡的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保守的一面。
核心:“仁”和“礼”
内容:“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
理解(内涵): A、 “仁者爱人”,即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克己复礼”,即认为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而“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你如何看待这种思想?
A、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虽然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但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带有积极的影响。
B、孔子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说明孔子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具有革新意识,这对后世的政治改革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的思想与他的“德政”思想之间是何关系?
如何认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A、核心思想与政治上的反映(要求)的关系
B、对鬼神存在敬畏思想,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反映了当时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
C、但它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孔子的“人本”精神。
儒家思想的“以德治民”与现代的“以德治国”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二者都强调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具有一致性。
区别:
A、德治的内容不同。前者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了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后者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
B、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C、儒学的“德治”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治”;而今天的“德治”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
……
你如何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其“仁”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2)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并且兴办私学。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3)孔子“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实事求是、“温故而知新”等教育观念,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4)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近几年,每年的9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现场向全世界直播祭孔活动,孔子的声誉一次次响彻世界,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也一次次声名远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阻碍,重新组织类似活动是一种历史倒退
B.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C.儒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要始终继承其全部内涵
D.民族崛起需要强有力的民族文化底蕴支撑,需要重新认识儒学并继承其精华
D
2.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的主张,其“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D
3.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西方许多国家都以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为本国教育节。下列属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有教无类 ④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面对春秋晚期的社会巨变,孔子提出了“正名分”的主张,其主要意图是
A. 按照周礼把当时混乱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以避免各家各派的争论
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地位,使他们号令诸侯时名正言顺
D.统治者推行“仁政”,以博取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C
A
试分析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原因。
(1)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上,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政治上,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发生,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奴隶制度的日益没落,促使孔子改造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为孔子创立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孔子是鲁国人,长期在鲁国做官。而鲁国在西周初是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长期在西周王朝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西周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这对孔子创立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B、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归根结底,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思想未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结合P4阅读与思考部分材料,分析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A、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主张;
B、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的巨大影响,决定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宗地位。
C、儒家思想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能够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D、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孔子参见老子图
二、老子及其学说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
结合上述两段材料概述老子的哲学思想?
A、“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命观
B、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辩证法
除上述哲学思想之外,老子还有哪些思想主张?他的思想有何历史地位?
请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
A、老子的“道”的思想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所说的“道”是无形无迹,玄妙莫测的东西,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老子认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这种观念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他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作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这就把人放在了被动的地位上,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认识它的影响?
含义: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规律,顺应自然,在历史上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今天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但老子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老子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治国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史实体现了老子的这一思想?
思想:加强精神控制,实行愚民政策
史实: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时期推崇理学、八股取士等等。
议一议: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同:(1)都产生于春秋末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度走向崩溃;(2)其目的都是为了向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略;(3)都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关注,体现了“入世”的特征;(4)都反对统治者的苛政,反对过份压迫百姓;(5)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异:(1)孔子的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重视人的社会性;而老子的思想是以道为中心的,重视人的自然性;(2)孔子主张统治者要有为,要因时改良,强调社会责任感;而老子主张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带有消极、保守的一面;(3)孔子重视对人的教育,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老子主张“使民无知无欲”;(4)孔子以天为至高存在,而老子以道为至高存在,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