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01 22:14:52

文档简介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梳理】
一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兴起的原因
客观:西汉初年, , , 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主观:汉初的统治者吸取 的教训;
2.含义:黄老之说指 学说中的两派,即 和 的学说,包括 (养生)和 两个方面;
3.主要思想:强调“ ”,既尊重 ,又主张发挥人的 ,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 ”的哲学观。
4.影响
(1)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消: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1.背景:
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② 不能适应 的发展需要;
③儒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 。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来源:董仲舒以《 》(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 , , 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提出“ ”②基础是 神化皇权,宣扬“ ”人君必须 , 。③强调施政应 , ,并提出 和 )
3.影响:
总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 。
政治: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 。
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重考查标准,使从而确立了

带有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
【预习自测】
1.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根本着眼点是(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  C.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D.加强思想的控制
2.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
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3.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4.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5.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 ①②③
7.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 )
A.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 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
C.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 D.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
8.《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 )A.春秋时,道家思想   B。战国时,法家思想  C.汉初时,黄老学说   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
9.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  )
A.儒家的思想 B.发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黄老之学思想
【知识拓展】
比较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汉代新儒学新在何处?
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不断发展→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合作探究】
一、经过战国、秦朝、汉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为什么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2)儒家思想在秦朝时为什么遭压制?
(3)儒家思想在西汉时为什么能取得“独尊”的地位?
(4)指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二、以下文段中有若干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善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能力提升】
1、(2004 上海 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8226;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2、(09年安徽卷)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汉书 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天赋人权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合一
4、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业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6、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韩非子
7、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8、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③①②④
9、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10、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材料题: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突出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材料二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
材料三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 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四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五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问题:
(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与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2分)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 路德”?(3分)
(3)根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2分)自20世纪的开始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2分)
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会
【收获与反思】(共27张PPT)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 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
⊙ 特征: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 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 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 “纵民之欲 ”, “与民休息 ”,“顺民之情 ”,“顺流而与民更始 ”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 兴起的原因
——汉初巩固统治的指导思想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3)黄老之学符合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 需要;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2. 内容:
(1)内容:
(2)地位: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
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① “黄”:黄帝的学说 → 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 → 治国
②“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3. 作用:
(1)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
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2)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想一想
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
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
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
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4. 衰落的原因:
(1)主观上: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
(2)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发展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④经济发展,国力日盛
①诸侯问题尚未解决
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③匈奴威胁仍未解除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
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即位之初,西汉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
1、诸侯势力威胁中央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横,
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
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
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史记·平准书》
2、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汉武帝即位之初,西汉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
“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
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
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汉武帝即位之初,西汉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
3、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⑴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权神授”
(1)“大一统”思想:
(2) 天人感应
(3) 三纲五常
2、董仲舒的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求)
三纲:
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董仲舒取《公羊春秋》中的大一统思想,故称“春秋大一统”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⑵君权的有限性-----如果人君无道,
天将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
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
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
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独尊儒术的实施
1、起用大量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由于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规定儒家经典为学校的教科书。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要内容 目的和作用
“春秋大一统”(核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天人感应”(基础)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汉代经学把先秦儒学神学化了,虽然对巩固国家
的统一有积极作用,但有碍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
禁锢思想发展。
1、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法家、
黄老之学、阴阳家等思想
2、天人观:“敬鬼神而远之”----“天人感应”
政治主张:“民贵君轻”----“尊君卑臣”
春秋时期:
战国后期:
秦朝时候:
西汉初年:
汉武帝以后:
产生
发展
遭到打击
不受重视
正统思想、地位独尊
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确立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3、评价(影响)
儒学的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
后世科技文化的发展。
政治上:
思想上:
消极:
汉初休养
生息的需要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汉武帝加强中
央集权的需要
新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融合 各家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政治:巩固统一
稳定统治
思想:主流文化
消极:束缚思想
一定的文化是
一定政治、经济
的反映
文化反作用
于政治、经济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 ④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D. ① ② ③
B
4、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各家思想,适应不同阶级的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1)中央集权的强化 (2)思想控制的加强
(3)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4)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2)(4) B、(1)(2)(4)
C、(1)(3)(4) D、(1)(2)(3)
D
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为政》
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回答:①据材料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思想主张。
②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③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②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③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