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20课 西 学 东 渐
(19世纪40—90年代)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9世纪40年代)
民族英雄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839年领导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前后,设立译馆;组织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了解西方情况。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9世纪60—90年代)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指中国传统的体制和文化;“西学”指西方的技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中兴名臣”曾国藩(1811—1872), 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英武殿大学士。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 。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总理衙门事务大臣,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
恭亲王 奕?
李鸿章(1823—1901), 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合肥人。镇压太平军有功,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津榆铁路、开平煤矿等,建立北洋舰队。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总局
洋 务 企 业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曾国藩( ):“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倭仁(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张之洞(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相同点
不同点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洋为中用、中体西用)
反对利用西方技术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有何共同点?
洋务派
顽固派
洋务派
拓展思维:
与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等人的西学活动相比,这一时期的西学有什么继承和发展?
继承:主张“师夷”之长技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发展:西学内容从军事技术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并付诸实践,兴办洋务,开展洋务运动。
3.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特点:
(1)师夷由设想提高到学习运用阶段上。
(2) 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上。
4.性质
地主阶级维护统治方案。
5.评价:
(1)冲击了传统思想。中国近代化开端。
(2)抵制了侵略。
(3)失败。
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请阅读材料回答:
李鸿章把自己比喻成裱糊匠,此处可以推断洋务派能不能挽救当时的中国呢?为什么?
三.维新思想
(一)、早期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
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
思想:主张西学
后期
对于思想从科学技术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前期
西体西用
①中法战争中国战败;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西学不断传入中国;
郑观应、王韬、薛福成等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
(二)、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这三幅图揭示了什么主题?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
(二)、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目的
1.背景:
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 想:西学的广泛传播,早期维新思想 的启蒙作用。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思想家 代表作 活动、思想 影响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新》《孔》
实践:办学、变法
特点:中传儒+西资说
方法:移花接木?
领袖,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法
通议》
①民权思想
②主张君主立宪
③变革教育(科举)
《仁学》
批判专制、等级、纲常礼教
提倡自由、平等
勇士
批判最强音
《天演论》
翻译;
自由权利;
进化论阐释维新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共同点:
倡西学、兴民权,主张变法,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
课堂设问
请思考:你如何评价康有为采用“移花接木”
的办法来宣传变法维新?他为何这样做?
(1)“移花接木”法是指: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2)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3)它反映了康有为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4)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原因)
拓展:康有为为何要采用“移花接木”方法来宣传变法维新?
1、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
2、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
3、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梁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谭嗣同殉难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狱中题壁: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时候: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严复《天演论》序(1896年)
天行者以物竞为功……
物各争存,宜者而立者强,
强皆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严复《天演论》
严复
4.维新派和顽固派(包括洋务派)的论战
论战的焦点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论战的主要内容
顽固派
维新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变者天下之公理。
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
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
坚持科举取士,反对西学。
变法之本,在育人; 人才之兴,在开学;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6.影响:
作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思想启蒙,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5.特点:深入到资本主义制度层面,并投入实践;
1、开眼看世界
(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
3、维新思想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
4、革命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西学东渐历程:
5、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西学东渐不断深化的因素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经济上,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思想上,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等
④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1、鸦片战争以后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是指 A、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B、东方国家抵制西方思想、文化,使之逐渐退出 C、东方国家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D、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军事手段征服东方国家
2、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都想实现君主立宪制
B、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C、都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都想强调给人民以民主自由
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附和西方基督教义
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4(07山东联考)近代中国在思想领域内与封建专制制度的首次冲突发生在
A.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5、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6、(1999上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篇》
C
A
7、(2003上海)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管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8、(2002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B
B
9(07山东联考)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在学习西方时经历的演变是
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高二历史(必修三)《第20 课 西学东渐》课时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
(1)识记:“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的思想观点;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19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宏观把握】
【学习过程】
一、师夷长技——看世界,雾里探花(19世纪40年代)
【自主学习】(16分)阅读教材83页第一目大字部分第1—4自然段,概括指出:
1、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4分)怎么看?(4分)
2、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4分)“开眼看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自主 分数
1
2
二、走出国门看世界:移花接木——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自主 分数
1
2
3
【自主学习】20分。阅读教材83页最后一段、84页一、二、三自然段,指出: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分)
②概括顽固派、洋务派分别持哪种观点。(8分)
③据上述内容分析,与“开眼看世界”相比,此时的西学东渐有何继承和发展?(8分)
【合作探究一】(15分)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流行语,可以说是晚清中国思想的主流。不过,“中体西用”也很容易被后人误解。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保守思想,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也有人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学习西方的路上迈出了新的一大步,是一种进步思想。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赞同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题目 分数
探究一
要求:1、先自主完成,写出答应要点。2、小组内交流完善(B层次展示,C层次完善,A层次点评)3、课堂展示(B层次展示、A层次补充)
三、仿洋改制看世界:残花留香——维新变法(19世纪末)
【自主学习】24(分)
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8分)
阅读课本84页右下角方框材材料,试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概括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16分)
研究性学习:
自主 分数
1
2
走进维新人士
(1)选择研究对象 ( 2)探究思想主张
(3)汇报研究成果 ( 4)各组相互交流
【合作探究二】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情境模拟,对话历史——课堂小辩论(15分)
时间: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点 地点:总理衙门西花厅
人物: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封建顽固势力(李鸿章、荣禄)
要求:1、正方:1—4组代表维新派,反方:5—8组代表顽固派
2、每人先写出自己的论据提纲。
3、展开辩论,避免吵架,不能进行人身攻击。
4、根据教材内容和政治史、经济史相关知识展开辩论
题目 分数
探究二
课堂达标
1、(10分)转换视角,再话思想
假如大清帝国举办189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请你结合教材中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思想主张,任选一位,为他写一份参评材料。(请用第三人称,100字以内)
班级 小组 自主学习60分 合作探究30分 课堂达标10分 总分100
姓名
课堂学习评价:
知识构建
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三派辨析:
时间 派别 代表人物 代表阶级 主张 实践结果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探寻强国御侮之道 未实践
19世纪60—90代 洋务派 李鸿章、曾国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王韬 资产阶级 学习西方的工商科技、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支持、参与洋务运动,政治主张未实践
19世纪末 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变法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倡导西学 维新变法运动,最后失败
思维拓展
举出现在生活中属于“西学东渐”范围内的事物。想一想如没有这些事物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由此你认为对待外来文化采取什么态度?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地主阶级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早期维新派: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
康梁维新派:君主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