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记住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质及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关系,并说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向和建设方法。
过程与方法:探讨历史现象发展变化的线索和规律,辩证的认识历史与文化现象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人翁意识。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现代化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原。
【文化加油站】-------概念阐释
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上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各种制度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
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
的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3.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
受的别族文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汲
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形式上积极创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课堂探究——你我共参与】
一、新文化的渊源之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篇
材料: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唐朝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是进士科,进士科主要考诗文,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的形成确实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而在宋朝,散文大家欧阳修就曾通过科举考试提拔了一批才情横溢的古文作家,古文创作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
材料二: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采取八股取士的方式。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材料三 :……(范进)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吴敬梓《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篇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荀子《天论》
材料二 “天与人,不相胜”。 ——庄子
材料二:
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篇
材料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体发表宣言:”如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传统文化——态度篇
材料 127页方框内容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二、新文化的渊源之二:外来文化
(一) 对待外来文化之古代篇 ------- 鲁迅《看镜有感》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清)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二)对待外来文化之近代篇——近代人探索西方的历程
材料一 洪秀全从基督教传教小册子中得到启发,信奉基督教,要建立“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大同社会. ——岳麓教材
材料二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岳麓版教材
材料三 孙中山考察西方社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对“天下为公”十分赞赏,把“大同”视作自己的“理想国”。 ——岳麓版教材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对孔子和儒家学说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岳麓版教材
(三)对待外来文化之现代篇——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主题构建】
【活动延伸】撰写历史小论文:“分化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哪些观点?请你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谈谈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精神?(10分)
依据材料谈谈传统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0分)
概括指出材料中涉及的自然观。举例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0分)
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呼吁”如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0分)
问题: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8分)
请你谈谈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8分)这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4分)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如何利用的?(12分)(共14张PPT)
第32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新文化渊源之一:传统文化
学生阅读思考:
1、什么叫传统文化?它有何特点?
2、传统文化留下了什么优秀遗产?(分类列举)
3、怎样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
4、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教训?(如文化大革命、新文化运动)
讨论明确:
1、见P192
2、提示:思想、制度、艺术、文学、戏剧、绘画、科技、教育。
3、继承、保护、整理-----鉴别精华----实践
4、略
传统文化留下了什么优秀遗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新文化渊源之二:外来文化
解析与探究:
1、 什么叫外来文化?
讨论明确:外国传入到中国的文化。
2、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系如何?
讨论明确:
传统文化中有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有传统文化。没有明显的界限。 (消化吸收了的外来文化就变成了传统文化了。)
思考:怎样吸收外来文化养分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的经验教训,谈谈个中的启示
开放则盛
闭关则衰
思考:结合鲁迅的话回答在实行拿来主义是,就算怎样“运用脑子,放出眼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
从西学东渐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海国图志》
魏源
现代化实践:新文化的本原与永不枯竭的源泉
新思想观念的唯一来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靠现代化的实践取得一致的
社会的改造是靠人来完成的,人的改造是在社会的改造这一大环境中进行,然后才是单个人的改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科学战线》
观点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综合创新。
——《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2期
观点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光明日报》1991年7月17日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观点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归纳总结:
什么叫创新?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新成果。创新不是幻想设计、设想,不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重构和拼凑。
创新与批判继承的关系
批判继承是基础,是起点;开拓创新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融会新实践经验的升华创新,是发展。有批判继承才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