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
2.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1.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宰相、枢密院、财政部。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
阿拉伯帝国
社会文明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多方面的成就突出,沟通、影响东西方文明,独特的伊斯兰教印记
。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①政局稳定,国家统一。②经济繁荣③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④吸收、融合了东西方优秀文化。
合作探究
阿拉伯帝国
材料一: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
印度的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西方,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有哪些?阿拉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来了怎样的贡献?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等
原因:统治者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地理位置优越;工商业繁荣
贡献:保存了西方文化遗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欧洲科学和经济的进步
13世纪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帝国兴起
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帝国发展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继续发展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位帝国首都
帝国极盛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1、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政治特点:
政教合一,君主专制经济特点: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各级封建主也掌握土地,工商业者、农民承担沉重财税。
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材料二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
材料一
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
---张楚乔《奥斯曼帝国崛起研究——从文明交往角度探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贸易,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合作探究
帝国一度成为东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异同
比较项
内容
相同点
地理位置
宗教信仰
思想文化
对外政策
帝国疆域
国家性质
对外征服
不同点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都是发端于西亚的亚洲国家
都是伊斯兰国家,以战争为主要途径传播宗教
多元化
都实施对外扩张政策
均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均为军事封建国家
征服地区多为地中海国家
伊斯兰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作用
使亚非欧地区的社会日趋不稳定,并且控制了亚欧商路,中断了亚欧在文化、经贸上的陆上交流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南亚古国
南海丝路上的古国:印度
越南
东海丝路上的古国:朝鲜
日本
1、中古时期的印度
思考:阅读课本P20最后三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内的知识填空
笈多帝国
建立
政治
宗教
德里苏丹国
建立
统治
中央
地方
笈多帝国
建立
4
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政治
政局稳定,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仍处于分裂。
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德里苏丹国
建立
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地区。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统治
中央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地方
第三部分
中央集权的东亚:日本和朝鲜
日本在亚洲的东部,它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的弧形列岛。日本的社会经济比中国要晚的多,到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中国汉书上第1次提到日本,称之为倭。三世纪以后,在日本的本州,也就是奈良县这个地方的大河平原上,兴起了大和民族的大王,也就是后来的日本天皇。他自称为天照大神的后代。
秦汉之际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10世纪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
世纪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2.东亚
(1)古代日本
材料
……日本天皇离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首脑当然相差甚远……他们(幕府)实际统治国家,为天皇选择皇后,担任行政和军事的高级职务。而天皇则过着奢侈的隐居生活,既不治理朝政,也不与民众接触,
……
……他们(幕府)的权力始终只限于京都及其近郊。在日本其他地区,地方封建主为控制尽可能多的土地而你争我夺。结果,是大地主即“大名”的兴起。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幕府统治的特点
藩国掌握实际的地方权力,造成封建分裂割据
东亚日本
天皇是名义的中央首脑,没有实权幕府掌握实际的中央权力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高丽
10C初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朝鲜
14C末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共抗侵略
16C末
3、中古时期的朝鲜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新罗
7C末
新罗遗迹
高丽敬天寺石塔
朝鲜王朝宫殿
名将邓子龙◎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3.中古时期的朝鲜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
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得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从存续时间看,最后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军事封建大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C
C
3.穆罕默德说:“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这句教诲对阿拉伯人及其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下列事例中能体现这种影响的是(
)
A.借鉴印度数字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全盘接受希腊罗马文化成果
C.承认基督教在阿拉伯帝国的地位
D.伊斯兰教吸收了孔子的思想
4.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的描述可是(
)
A.突厥民族,骁勇善战
B.信仰耶稣,崇尚法律
C.信仰真主,政教合一
D.相信理性,要求民主
A
C
5.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政治开始
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6.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