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学习从此起步
课程标准 知识点
夏商西周朝代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桀,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从东南向西北方向迁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灭纣,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拾级再进一层
1、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3、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学习从此起步
课程标准 知识点
西周的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即“授民授疆土”(受封者权利),分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对象),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受封者义务)。 西周通过分封,开发了边远地区,巩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晚期由于周王室的衰微,诸侯的强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瓦解了周朝的统治。(作用)。
拾级再进一层
1、国家通过军队刑法和礼仪教化来统治人民。
2、分封示意图中主要诸侯国的名称(齐鲁燕卫晋宋)及集中分布区域(黄河中下游)。
第7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学习从此起步
课程标准 知识点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齐楚燕韩赵魏秦。
拾级再进一层
1、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根本原因);“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晋楚争霸:晋文公(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4、合纵(公孙衍):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张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朝秦暮楚)。
5、春秋争霸实际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目的在于争夺土地和人口。
6、争霸战争的影响:a.消极——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b.积极——大国兼并小国,统一趋势加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7、识读两幅地图:《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知识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具体方位。
8、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逐渐瓦解,王室衰微,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到战国时期,大国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越来越少,统一趋势加强,频繁的战争还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学习从此起步
课程标准 知识点
商鞅变法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主张按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立木取信)原因:富国强兵 内容: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富国: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强兵: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意义)。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等。
拾级再进一层
1、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2、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效果,既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封建经济和确立封建统治的需要,又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确立。对战国时期的社会转折起到促进(催化)作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效果达到高度统一。所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或者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学习从此起步
课程标准 知识点
甲骨文与青铜器 ★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铜、锡、铅的合金。后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商朝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拾级再进一层
1、青铜铸造业发展演变:a.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b.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夏朝;c.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商;d.种类更加丰富:西周。
2、“三星堆”文化:a.时间:与商周同期;b.发现地点: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c.精品: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3、文字的演变
文 字 甲骨文 金文(铭文) 大篆
出现时间 商朝 商周时期 西周晚期
汉字发展趋势 由成熟走向规范,字数由少到多;书写材料由龟甲、兽骨到青铜器再到竹简和丝帛;书写材料由刀变成毛笔
4、“青铜文明”不能简单地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等同起来,要想正确理解“青铜文明”,首先要弄清“青铜时代”的含义: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石器时代”之间。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作“青铜文明”。夏商西周就处在这个时代。所以,“青铜文明”指的就是夏商西周以青铜器制造为代表,包含那时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所有成就。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学习从此起步
课程标准 知识点
孔子,百家争鸣 ★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思想:提出“仁”“礼”“德”教育思想(成就):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②教学方法:注意“因材施教”;③学习方法: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温故而知新”。 《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记载孔子言论编成一书;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百家争鸣:儒家:孟子(战国)——《孟子》,“民贵君轻”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爱护自然资源。 荀子(战国)——君舟民水、人定胜天。墨家:墨子(战国)——《墨子》,“兼爱”“非攻”“尚贤”。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庄子(战国)——《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兵家:孙武(春秋)《孙子兵法》、孙膑(战国)《孙膑兵法》
拾级再进一层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
a、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器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b、士阶层的活跃并得到诸侯国的重用;
c、私学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2、损害公物/治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惩罚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绝对有效的,不应该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
3、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4、《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孔子语录的书籍,不是孔子编订,但可以了解孔子思想。
5、孔子思想的简要认识:仁者爱人就是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这有利于社会和谐。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有利于教育普及;因材施教有利于素质教育和个别化教育。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学习从此起步
课程标准 知识点
都江堰,编钟 ★都江堰:战国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编钟
拾级再进一层
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分类 成就
天文 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 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 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 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