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学 科:初中历史 课 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学 校: 任教年级:八年级 任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和意义、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功绩和教训。通过学习中华民国纪年法,使学生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重要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缔造了中华民国,为革命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奋斗终身的人格魅力,让世人赞颂,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教学重点:孙中山的重要革命活动。
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约5分钟)
出示辛亥百年纪念活动的视频,问:这是在纪念哪件重要历史事件?谁领导的?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穿越时空,跨越百年,回到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中去。( 板书课题:辛亥革命)
出示孙中山弃医从政的故事图片,提问: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政,由医人变为医国?
师:老师这里开出了三种药方,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帮孙中山选择一种最适合的药方。
A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B清政府的改革变法 C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说说哪种药方才能拯救中国?
过渡: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一心救国图强的孙中山于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的建议遭到拒绝,使他认识到只有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拯救中国。一场革命风暴就这样酝酿而生了。
【讲授新课】:(约25分钟)
板书:一、风起云涌先绸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篇
提问:孙中山先生为革命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生回答。师板书:1、创立兴中会。
2、成立中国同盟会。
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表格,让同学们根据表格在书上找出相关答案。
填完兴中会的表格后,师归纳小结: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因此,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过渡: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于是,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了。(显示中国同盟会表格)
让学生根据表格找出相关内容。
师解释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具体含义:“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中国同盟会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提问: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请问是哪三大主义?三民主义分别对应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哪几个字?
(课件显示要点。板书:3、提出三民主义)
师归纳: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在当时他就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过渡: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对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革命党人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武装起义,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起义再次爆发了。
二、敢以颈血溅春秋——武昌起义篇
出示影片片断《辛亥革命-十月十日》,问:起义爆发于什么时候?
板书:1911年10月10日
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狭义与广义的分别
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产生了连锁反应,革命形势席卷全国。(出示幻灯片《辛亥革命形势图》)
提问: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为什么能够得到迅猛发展?
在一个多月里,共有14个省先后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已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
板书:三、天翻地覆世界殊——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帝国终结篇
提问:武昌起义后1912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大事?
生回答,师板书:1、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1.1)
2、清朝统治结束 (1912 .2.12)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3.11)
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提问: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
教师介绍,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公历年数=民国年数+1911年
民国年数=公历年数—1911年
师归纳:民国成立后,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请求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举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4月1日,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即位后迁都北京,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北洋军阀统治建立。
出示袁世凯图片,问:你对袁世凯了解多少?
提问: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了强大压力;第二,是革命党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第三,是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
过渡:虽然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革命中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伟大的意义。
提问:辛亥革命是一次什么性质的革命?
归纳: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师点拨封建帝制和封建制度的区别)
不足: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归纳总结】:(约10分钟)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
小结: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现在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把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可以用几个数字概括出来。
课件出示:一场革命:辛亥革命
二个任务:反清(直接) 反帝(间接)
三大目的:推翻清政府 建立共和国 发展资本主义
四个第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中国第一个民选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