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课名 《美丽的铜鼓》 学校名称
执教者
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所属教材目录 广西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下册 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铜鼓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艺术奇葩,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且一直被国际上众多学者所研究与关注。对于铜鼓的外型与用途,学生们或多或少都有印象和认识,但真正了解它的历史、社会功能和图案装饰艺术等知识的人是很少的。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铜鼓文化艺术知识,还能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新知,最后领悟其真谛,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单了解铜鼓历史文化,掌握铜鼓图案二方连续纹样,增强学生观察、设计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理利用鼓面图案元素,设计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铜鼓挂件,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壮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铜鼓图案的通花样板和纹样,并大胆装饰铜鼓面。
难点 如何根据铜鼓纹饰图案设计与众不同且具有壮乡特色的铜鼓挂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发现美(预设2分钟)
感受美(预设8分钟)
创造美(预设25分钟)
鉴赏美(预计五分钟)
一、课前导入:
1.教师对话导入
2.视频展示
3.揭示课题
二、认识新知:
1.认识铜鼓
学生谈谈在浏览课文中都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铜鼓结构。
通过小视频引导学生总结铜鼓起源地与作用。教师简单介绍铜鼓造型在生活的运用有哪些,引发共鸣。
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引申出铜鼓挂件,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发现铜鼓纹样规律
邀请广西壮族自治区60大庆吉祥物喜喜带领学生参加闯关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收获新知。
第一关:火眼金睛游戏
引导学生发现铜鼓都有哪些纹样及其特点。
纹样:太阳纹、翔鹫纹、锯齿纹、圆圈纹。
特点:内容丰富、构图精美。
第二关:考古课堂小游戏
让学生通过修复残缺铜鼓纹样,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
发现:二方连续纹样
教师现场示范画圆圈纹,鼓励学生尝试完成小练习作业,感受体验绘画的乐趣。
第三关:图文匹配游戏
出示鼓面与文字,让学生拖动相应文字到相应图案区域。
基本图形:几何、气象、动物及其他图形
第四关:趣味分类游戏
通过游戏让学生修复缺失纹样并巩固新知,教师总结。
三、教师示范:
板书:1.画 2.添 3.涂
方法:局部展示制作过程步骤
四、小组讨论、师生齐分享观点:
1.教师出示示范挂件实物作品,并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利用鼓面元素设计铜鼓挂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观点。
2.师生齐分享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在鼓面设计上大胆突破,可添加一些其他元素让鼓面更具民族地域特色。
五、设计实践、大胆创新:
1.随堂作业:以绘画为主的方式完成60周年大庆铜鼓挂件设计,并给其添加装饰点缀,让它变得更加漂亮。
2.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堂指导,并维持组织学生有序进行实践活动。
3.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在设计制作时大胆创新,注意学生设计能力的差异,及时发现好的创意予以表扬,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六、作业展示评价:?
1. 学生展示自己或小组创作的作品,教师评价学生作品,并引导学生从色彩、造型和创意进行评价。
2.互相欣赏评价,推选最有创意、最佳形象作品。
3.作者自我评价环节。说明设计意图及新意之处。
4.教师小结。
七、总结拓展:
拓展:铜鼓的作用还有哪些?
再次激发学生对铜鼓文化的喜爱之情。
学生被别致的声音所吸引,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观看视频与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在视频中找到答案,认识了解铜鼓历史文化知识,以及铜鼓纹样相关知识。
增加师生互动,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收获新知,并学以致用。
师生总结制作步骤。
学生小组讨论后大胆畅谈自己的构思。
学生独立完成鼓面设计,或与同桌为一组共同合作完成铜鼓挂件创作。
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作品,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提一句建议。
学生介绍本小组或者自己创作的作品。
学生感受铜鼓在艺术领域上的影响力。并收拾好材料和工具,保持教室环境卫生整洁。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到一种由衷的自豪。引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能在玩中学习,乐中学习。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通过示范,加深学生记忆,并鼓励学生在创作上大胆表现。
通过谈论,明确目标。
学生学会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创作出有创意、具有美感的作品。
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感受,学会肯定与欣赏他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美丽的铜鼓
步骤: 画 添 涂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