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洲中学九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第16课 中东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年级:九年级
主备 参入备课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四次中东战争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历史现象并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巴以冲突是整个中东和平进程的中心,民族争端靠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宽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东战争难点: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以及对巴以和谈曲折进程的认识五、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师生点评 六、教具准备教材、相关图片及影视资料
教师活动(教案) 学生活动(学案) 设计意图
课前引导同学们,你们了解中东地区吗?知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吗?是否听过关于中东局势的最新报道?现在中东地区战火仍频,动荡不已的根源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新课教学一、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展示中东地图,并介绍中东的地理、历史概念及中东地区的特点。第一,“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第二,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多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第三,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第四,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中东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教师直接指出:动荡的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2.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1947年,第二届联大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第181(二)号决议〕,决定对巴勒斯坦实行分治,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宗教圣地耶路撒冷—伯利恒地区则建立一个由联合国管理的“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3.以色列国的成立(1948年5月)二、中东战争1.巴勒斯坦问题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成为当今世界上矛盾焦点之一。巴以间争端从较小规模争斗演变成了流血冲突。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冤仇越积越深,巴以争端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为复杂的争端。由于以色列统治集团坚持其扩张政策,由于美、英、苏等大国出于不同利益在此进行的干涉,使得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终于酿成了四次中东战争的发生。2.列举历次中东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双方和结局: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国的建立,对它发动攻击。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六天战争):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丧失的土地而进攻以色列,美苏两国向双方提供武器。3.引导学生归纳历次中东战争的争夺目标和严重后果。中东战争的主要争夺目标是土地、运河主权,其次是争夺水源。第二,中东战争的严重后果。据不完全统计,约三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十余万阿拉伯人伤亡,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严重。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语和犹太语中,意思都为“和平之城”。三、海湾战争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强调:1.1991年的战争2.2003年的战争提问:海湾地区为什么一再发生战争?1991年和2003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其理由是什么?其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四、巴以的和战提问:(1)“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和平历程艰难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 1.“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确立1991年10月,在美国的主导下,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和谈,会议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原则,这次会议成为阿以关系史上的转折点。2.巴以和谈道路的曲折最终,我们相信巴以问题为核心的中东问题一定会解决小结巩固小结讨论: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和平历程艰难的原因是什么 (理清线索:地理位置、战略地位、石油资源之争、水资源之争、宗教之争)将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当堂检测 完成学练王相关练习。作业设置 完成本课学练王 学生根椐提出的问题作答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第一,犹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莱人。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巴勒斯坦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该地分为两部分:东部为外约旦(今约旦王国),西部为巴勒斯坦(包括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第三,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为他们在早已成为巴勒斯坦人家园的、犹太人古老的祖居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减少了障碍。第四,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约旦河以西的2.7万平方千米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第五,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反对181号决议未能诞生。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历次中东战争时 间作 战 双 方结 局第一次(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埃及、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进攻以色列,进行“圣战”以色列占领了联合国划给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大片领土,70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第二次(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色列进攻埃及埃及最终实现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第三次(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进攻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占领了加沙、约旦河西岸及包括耶路撒冷东区在内的巴勒斯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第四次(十月战争)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进攻以色列埃、叙收复的土地面积不大,以色列依然占领着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获得的绝大部分土地让学生观察《联合国181号决议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巴勒斯坦的位置,指出应建立的“阿拉伯国”包含哪些地区。了解分治后阿拉伯国家的领土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的地区,所以阿拉伯人不能接受。犹太人的领土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处于沿海地带,土地肥沃,犹太人欣然接受。让学生明白巴以争端之初,摩擦仅仅是围绕土地、草场等生活习俗上的非政治性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得出正确结论。进一步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进行分析:(1)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英国一战后的“分而治之”,联合国二战后进一步的“分而治之”,都说明列强在利用当地民族、宗教矛盾插手该地区事务。(2)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3)水资源问题在中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着水资源问题,阿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耶路撒冷被视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使巴以斗争罩上民族宗教的外衣,它增加了该地区和平进程的难度。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地区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问题,先由学生简要回答,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拟订出切口较小、内容具体的讨论题目。如:(1)中东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中东战争频仍的根本原因吗 (2)对巴以和平进程作出过贡献的人物有哪些 试作简要介绍。(3)拉宾对解决中东地区和平问题做出过哪些努力 (4)中东地区内部对实现该地区和平存在哪些障碍 (5)就国际方面而言,实现中东地区和平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讨论:巴以和谈为什么屡屡陷入僵局?谈谈你对巴以和谈前景的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历史背景知识,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尝试提出一些解决巴以和战问题的具体办法。)1、20世纪90年代中东和平出现转机图: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已故领导人)高呼:“用土地换和平。”名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图:拉宾(以色列已故总理)名言:“我梦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地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达成了和解(图:阿拉法特和拉宾手握在一起。巴以和平出现曙光)。2、以牙还牙,冲突加剧图:沙龙(以色列领导人)“用和平换和平。”图:巴以冲突的场面由于种种原因,巴以冲突仍时有加剧,成为国际社会担忧和关注的焦点。讨论:现在让你去解决中东问题,你认为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解决?巴勒斯坦地区各国间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决,只有恢复安全与和平谈判才能得以解决。对话而不是对抗,以民族的宽容真正地挽回和平。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思路)比如:合理分配水资源、寻求文化上的认同、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美国的中东政策等。 培养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列表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当堂检测,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