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演练测评(六)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
A.均主张“中体西用”
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C.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答案:B
2.1915年,曾做过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据此可知( )
A.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国情
B.政府为君主制制造舆论
C.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D.共和制不适应于中国
答案:B
3.表明袁世凯已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的事件是( )
A.就任正式大总统
B.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大总统选举法》
C.解散国民党
D.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答案:B
4.“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答案:C
5.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民权主义”的内涵是( )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D.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A
6.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这主要是因为它( )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答案:D
7.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答案:A
8.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戴着清朝官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青年。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答案:C
9.胡适认为,与“官方文学”相对的歌谣、语录、弹唱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就是“白话文”,应该得到发扬。下列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答案:D
10.1911年10月12日,刚抵达美国的孙中山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一条与中国有关的最新消息,他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指导革命的夙愿。这一“消息”应是( )
A.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爆发
C.中华民国成立
D.清帝宣告退位
答案:B
11.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C.北洋军阀统治建立
D.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答案:B
12.某同学将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 )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B
1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下列解释该观点的理由中最恰当的是( )
A.发动了武昌起义
B.终结了清朝统治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14.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答案:C
15.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材料评价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B
16.北洋军阀时期,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这显示了中国政治、社会的黑暗腐败。这与当时哪一政治局面密切相关( )
A.贪官横行
B.割地赔款
C.徭役繁多
D.军阀混战
答案:D
17.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劳工作战英勇
B.法国缺乏作战兵力
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中国劳工对协约国贡献大
答案:D
18.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表中的“?”)最有可能是( )
A.2
B.31
C.73
D.193
答案:D
19.近代中国出现大规模“断发易服”现象是在( )
A.辛亥革命之后
B.五四运动之后
C.国民革命之后
D.新中国成立之后
答案:A
20.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运动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国歌歌词
民初国歌歌词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hào),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注:武昌起义后,清朝有一曲迟来的“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乐曲则由清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室颂歌
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受命负责征求国歌。同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撰写国歌的背景。
(2)对比上述材料中的两首国歌歌词,从意境上看有什么不同?
答案:(1)背景: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摇摇欲坠;维新派思想家严复借鉴西方国歌为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其“金瓯永保”。
(2)不同:清末国歌显示出清王朝腐朽没落,又不甘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旧王朝的挽歌。民国国歌体现了中华民国缔造艰难,但新气勃发;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新国家的时代精神。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大学学生二千,大抵暮气甚深,蔡先生来,略与改革,似亦无大效,惟近来出杂志一种曰《新潮》,颇强人意,只是二十人左右之小集合所作,间亦杂教员著作,第一卷已出,日内当即邮寄奉上,其内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亦不弱,皆学生。
——鲁迅《致许寿裳》
材料二 ……而且最好是无论如何总要对于中国的老病刺他几针……(他们有许多很鼓吹少年专讲科学,不要议论……)现在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讲科学而仍发议论,庶几乎他们依然不得安稳……既然如此,自然还是毒重的好……
——鲁迅《致傅斯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潮》创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答案:(1)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要求民主独立;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③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推动思想解放;④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校长推行“兼容并包”政策;⑤北大师生不懈努力。
(2)作用:①猛烈攻击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逆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②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③运用白话文小说和杂文形式,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④指导学生出版《新潮》等进步报刊。
PAGE(共52张PPT)
考点扫描
知识导图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
世凯复辟
革命東实政治H护国战争
利
军阀割据
阀统治H经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
文化新文化运动
知识梳理
ZHISHI
SHI
研析
DIANTI
YANX
过关小测
GUOGUAN
XIAOCE
民主与科学
新道德(“打倒孔家店”
基础
载体
新文学(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