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合格性考试(广东)-专题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历史合格性考试(广东)-专题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4 08:31:38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考点扫描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知识导图
中共十
伟大的
改革
全会「历史转折
开放
综合
国特色
国际影响
力扩大
国力社会主义
提升理论体系
国两制”与祖国统
知识梳理
ZHISHI
SHI
体现原则性
根本前提
基础
两制
“两种/大陆: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
港、澳
资本主义制度
体现灵活性
研析
DIANTI
YANX
过关小测
GUOGUAN
XIAOCE合格演练测评(十)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开天辟地    
B.当家做主
C.遵义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 
2.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意在强调(  )
A.实事求是
B.独立自主
C.解放思想
D.群众路线
答案:A 
3.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决定把习近平新时代▲写入党章。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案:A 
4.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1978—1982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拨乱反正的实质是(  )
A.恢复老干部名誉
B.从组织上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
C.扭转混乱局面
D.在经济上尽力挽回“文化大革命”损失
答案:B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答案:A 
6.下图是安徽凤阳1980—1982年粮食产量,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D 
7.为了迎接学业水平考试,某同学在复习中设计出一份图表。根据图表所呈现的内容,在?处应标注(  )
A.国有企业改革
B.农村经济改革
C.经济特区设立
D.乡镇企业发展
答案:A
8.在研发经费方面,1987年日本是中国的近10倍;至2015年,中国比日本多25万亿日元,中国研究人员人数远超过日本。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据此可知,改革开放40多年来(  )
A.中国在科技上已经遥遥领先日本
B.重视科技是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
C.我国在科技领域上取得巨大成就
D.科技创新助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C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理论家的“自我设计”,也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以后的水到渠成
,而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将“思想进程”与事物自身的“历史行进”相结合。这句话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根植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B.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C.与经济发展没有密切关系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答案:D
10.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前者对后者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  )
A.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
B.扩大经营自主权
C.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加强了对外开放
答案:B 
11.2002—2010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85
187.8亿美元,进口总额72
099.9亿美元,分别是1978—2001年的4倍和3.6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C.改革开放战略提出
D.进口、出口贸易的不均衡
答案:A 
1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1979年是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一年。这一年(  )
A.海峡两岸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B.中国首次阐明统一后的对台基本政策
C.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答案:A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
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答案:C
14.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盐时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期。这次转型最能说明(  )
A.市场的供给更为充足
B.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C.农村生产力出现跃进
D.计划经济观念日益淡化
答案:A 
15.2017年度《全球制造500强》排行榜中,中国有76个制造业企业上榜,企业上榜数量居世界第三位,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如华为、格力、联想、海尔等。它表明了中国(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国际的竞争力增强
C.制造业整体水平高
D.民营企业比例较大
答案:B 
16.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的机构是(  )
A.“一带一路”发展基金
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C.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D.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B 
17.同学们在自主学习时搜集了一组我国领导人参与重大活动的照片。为这组照片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人类命运 国际和平
B.亚非崛起 民族独立
C.制度演进 中国作用
D.世界舞台 中国角色
答案:D 
18.早在1928年,时任国民党海军署长的陈绍宽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1970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了航母研制计划“707”项目,迈开了自行研制航母的步伐,但直到2012年9月25日,中国才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它诞生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
A.海权意识增强
B.综合国力提升
C.国防实力增强
D.造船工业进步
答案:B 
19.“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A.开国大典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答案:D 
20.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1.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用口号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
(2)分析上述口号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3)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厚、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厚、多为经验性总结。
(2)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观点:不需要。理由:口号属于意识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
观点:需要。理由: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
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
材料二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相继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提出中国主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改编自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如何一步步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2)材料二中“中国方案”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世纪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有何显著变化。
答案:(1)过程: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答三个方面即可,但先后顺序必须正确)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变化: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