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合格性考试(广东)-专题十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历史合格性考试(广东)-专题十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4 08:33:16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考点扫描
知识导图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
资本主义国
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格局的演变
家的新变化
的发展与变化
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冷战与
冷战两国科社“福苏联东欧的中国世界
发展
的发极家学会利国的发社会主社会殖民
中国
展与格|的技


义建设、主义
体系
家面
两极格局
多极
局术构与社改革改革和的发
的崩
临的
力量
的成
瓦调||新/新会运与解剧


挑战
解控发变动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展化
由两极格局向多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的
第三世界国家赢得民族
极化趋势的演进
的调整与创新
探索与重大挫折
独立,发展中面临挑战
知识梳理
ZHISHI
SHI
研析
DIANTI
YANX
过关小测
GUOGUAN
XIAOCE合格演练测评(十八)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肯尼迪说:“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说:“我们从肯尼迪那里得到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不能入侵古巴的保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表明(  )
A.美苏化解危机使世界避免战争威胁
B.苏联有效遏制了美国霸权主义
C.在美苏争霸中此时美方占明显优势
D.双方在解决危机中都取得胜利
答案:A 
2.1969年2月,戴高乐接见英国新任驻法大使索姆斯,表示希望看到英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在政治上和防务上加强合作,认为西欧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于北大西洋公约的防务。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西欧政治上的联合进一步加强
C.英法共同规划欧共体的发展
D.欧共体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答案:A 
3.1988年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也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表明日本的实质意图是(  )
A.谋求经济霸权  
B.继续追随美国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试图称霸世界
答案:C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说明(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B.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C.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D.世界局部战争日益加剧
答案:A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一大批亚非拉国家加入联合国,同时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的组成以及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这一现象(  )
A.打破了美苏两分世界的局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使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答案:D 
6.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
C.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
D.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
答案:A 
7.20世纪80年代,法国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发展的规划。法国率先提出“尤里卡计划”,与欧洲其他国家合作开展高科技项目的研究,要在高科技领域赶上美国和日本。法国与几个欧洲国家合作生产的“空中客车”系列与美国的“波音”飞机展开竞争。据此可知(  )
A.美法日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的形成
B.科技进步奠定了法国强国的基础
C.法国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D.法国建立起独立防务和工业体系
答案:B
8.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
A.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B.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C.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D.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答案:B 
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20世纪40—70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1
508万人增加到5
105万人。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升级
B.中产阶级出现
C.大众教育普及
D.科学技术进步
答案:D 
10.1948年,英国宣布要建设“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国家。这指的是(  )
A.国家保障人民充分的民主
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军队为国民提供安全保障
D.普遍实施国有化政策
答案:B 
11.1965年,苏联推行“新经济体制”时经常使用“改革”一词,但在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之后就不准再用了,改用“完善”一词。这一变化说明当时的苏联(  )
A.在美苏争霸中具有优势地位
B.对苏联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C.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答案:B 
12.《纽约时报》1989年10月23日指出:“苏联报纸从每天充斥着飞碟之类到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亵渎批评之类的耸人听闻的新闻”,“神秘主义,甚至列宁主义实际是恐怖主义的说法都出现了”。由此体现了(  )
A.苏联改革出现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迹象
B.美国《纽约时报》歪曲事实,别有用心
C.苏联已经呈现解体倾向
D.美苏争夺重点向新闻舆论转移
答案:A 
13.在南斯拉夫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可是在1955年,赫鲁晓夫则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  )
A.赫鲁晓夫希望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B.苏联认可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
C.赫鲁晓夫承认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D.苏联采取缓和策略扭转冷战的被动局面
答案:C
14.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认为,开放两个德国之间的边界是“非常巨大的事件”,“如果柏林墙倒了,那就再也不会交战了”。据此可知,柏林墙的倒塌(  )
A.受到法国的影响和推动
B.有利于缓和世界局势
C.是德国民心所向的结果
D.标志着德国最终统一
答案:B 
15.有人认为,中国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  )
A.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D 
16.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印度独立(  )
A.标志着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B.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振兴
答案:C 
17.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答案:D 
18.1999年,巴拿马人民取得了捍卫民族主权斗争的重大胜利,主要表现在(  )
A.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B.废除了封建大庄园制
C.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全部主权
D.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C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答案:D 
20.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经济一度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
B.彻底改变单一经济模式
C.发达国家的大力援助
D.成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1.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人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和实质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
答案:(1)第一,这表明美国战后对外政策实现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第二,这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志,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三,这表明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整个世界。
(2)直接目的是帮助欧洲经济实现恢复与发展。实质目的是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扶植西欧国家,拉拢东欧国家,进而控制整个欧洲,遏制共产主义。
(3)“杜鲁门主义”用语强硬,但它只是一项政策声明;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方式对“杜鲁门主义”进行的实践,在强化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4
000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3.0%;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材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
答案:(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改革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3)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体制,未取得成效,后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使苏联存在的问题全部暴露。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却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