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泗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嵊泗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19 13: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嵊泗中学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夏邦军 校对:张浩 陈亮
一、基础选择题(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孱头(chàn) 媲美(pì) 钳制(qián) 褒贬不一(b o)
B.攻讦(jié) 恫吓(xià) 阙秦(quē) 共其乏困(gōng)
C.憎恨(zēng) 蹩进(bié) 搴阰(pí) 冠冕堂皇(guān)
D.戍边(xù) 孟陬(zhōu) 脑髓(suǐ) 有史可稽(jī)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盛气凌人 礼上往来 消声匿迹 迫不及待
B.重蹈覆辙 毕躬毕敬 重震雄风 各行其是
C.胜人一筹 应运而生 致理名言 班驳陆离
D.黄粱美梦 名列前茅 直截了当 残羹冷炙
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结交) 肇锡余以嘉名(才)
B.且贰于楚也(两次) 又重之以修能(美好的)
C.恐年岁之不吾与(待) 将焉取之(哪里)
D.吾其还也(还是) 又欲肆其西封(随意)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 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着人们的行为习俗, 着人们的情感抒发, 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支配 制约 控制 规定 左右 悬置
B.制约 支配 控制 左右 规定 悬置
C.制约 左右 控制 支配 悬置 规定
D.支配 制约 左右 控制 悬置 规定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
B.有些人妄想通过散布骇人听闻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终只是招来嘲笑而已。
C.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发生一挥而就的奇迹;虽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D.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或与时俱进,或抱残守阙,成为昨日黄花。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人类曾经凭借理想、信念、希望和对未来的追求而创造文化文明,并以此自豪;但在物欲如潮的物化世界里,却常常迷失了自己。
C. 写什么景?怎样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D.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能对印度人的成就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还是很不够的)
7.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B.—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
C.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吸收、咀嚼和消化,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
D.通过开展文明对话,减少敌意和偏见,消除隔阂和误解,使我们共居的地球村永远和平、繁荣、幸福和进步。
8.下列各句中没有用到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B.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9.对下列选自《离骚》中诗句的理解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庄严持重,自珍自爱)
B.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C.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追求欢乐,追求幸福)
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B.《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啊,船长,我的船长哟!》都是政治抒情诗,作者分别是俄国的普希金和美国的惠特曼。
C.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拿来主义》就是一篇非常有特色的杂文。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D.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作品有《离骚》、《楚辞》、《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下列加点词活用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A.晋军函陵 B.共其乏困 C.既东封郑 D.人皆得以隶使之
1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14.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B.“焉用亡郑以陪邻 ” “以陪邻”的意思是:而给邻国(指晋国)扩大土地。
C.“君之所知也”“所知”的内容是“晋军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墙将焦、瑕两地划给秦国了。”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君图之”意思是:希望秦君考虑损晋利秦这件事。
15.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话有哪几层意思?请分条逐一概括。
16.翻译: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7.默写(8分)
(1) ,吾将上下而求索。(2) ,哀民生之多艰。
(3)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斯固百世之遇也。
(5)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6)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8.文段中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写出下列喻体的本体
(1)大宅子 (2)昏蛋 (3)鱼翅 (4)烟枪烟灯
19.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几段文字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
B.这几段文字批判了穷青年对待祖上遗留下来的大宅子的三种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的具体标准。
C.这几段文字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具体标准。
D.这几段文字批判了穷青年对待祖上遗留下来的大宅子的三种态度,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
(二)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影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的文化更     ,更      。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20.根据语境,具体阐发“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这句话的含义。(2分)
                                 
21.第三段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丰富 完善   B.深刻 透明   C.健康 强大   D.充实 成熟
22.文中的“送去”与鲁迅先生批判的“送去”主义是否相同,为什么?(2分)
                                   
(三)流浪的河流 作者:吴林川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的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的,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23.从全文看人类的“流浪”与河流的“流浪”,其实质有什么不同?(4分)
24.第三段描写了冷水河的哪些特点?在行文上与下文有什么直接关联?(4分)
25.倒数第二段提到“从此挣脱了世俗的枷锁”,其中“世俗的枷锁”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的有关内容简要回答。(2分)
26.第七至十一段写出了作者面对河流产生的独特感受,写了水的成长历程,高度赞扬了水的“生存智慧”。联系全文分析写这些内容的作用和好处。(4分)
2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艺术表达技巧,并巧妙地融会在一起,确实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C.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的飘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D.本文第六段“臆想”冷水河的流经路线,并写到了嘉陵江的流程,具体说明了河流通过“流浪”使水由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的生命历程。
E.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的“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
四、语言运用(6分)
28.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3分)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29.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8个字。(3分)
我国的邮市经历了长达7年的邮市萧条。为了振兴这一市场,在十一黄金周之前,国家邮政局刚刚结束为期94天的销毁全国部分库存邮票的工作,并在9月27日公布了库存邮票销毁清单。
在此期间,全国共销毁了库存的1992年至2001年纪特邮票32.21亿枚,面值金额34.41亿元,销毁数量占全国1992至2001年纪特邮票库存总量的94%。但由于经受长期邮市低迷的打击,这一消息公布之后,大部分邮商仍然观望等待,国庆期间京城邮市依旧冷淡。甚至延续到节后一周,邮市仍看不出任何回暖的迹象。
五、作文(60分)
3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女孩趴在自己卧室的窗台上,她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这条小狗很可爱。看到小狗那么可怜,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祖父见状,便把她带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另一扇窗。从这个窗口望去,那是一个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玫瑰园。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而空,心情顿时开朗起来。老人托了托孙子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
请以“开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作文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期中测试语文答题卷
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文言文(共24分,其中选择题8分,每题2分)
11 12 13 14
15.(3分)
16(1)(2分)
(2)(3分)
17.默写(8分)
(1) ,(2) ,
(3) (4)
(5)
(6) , 。
三、现代文(30分)
18.文段中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写出下列喻体的本体(4分)
(1)大宅子 (2)昏蛋
(3)鱼翅 (4)烟枪烟灯
19.( )(2分)
20.(2分)
21.( )(2分)
22.(2分)
23.(4分)
24.(4分)
25.(2分)
26.(4分)
27.( )( )(4分)
四、语言运用(6分)
28.(只填序号) (3分)
29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8个字。(3分)
五、作文(60分)
3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答 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