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期
期中考前专题练·文言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六岁而孤,专精好学。才名益著,授奉朝请。陈使傅縡聘齐,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河间王弘北征突厥,召典军书。其年,聘陈主使,道衡奏曰:“江东僭擅遂久实由永嘉已后华夏分崩魏氏未遑远略周齐务在兼并故江表逋诛陛下圣德天挺平一九州,岂容区区之陈,久在天网外?臣今奉使,请责以称籓。”高祖曰:“朕且含养,置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折,识朕意焉。”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讽焉。八年伐陈,王师临江,高颎谓之曰:“今之举,克定江东已不?”道衡答曰:“凡论大事成败,须以至理断之。《禹贡》载九州本是王者封域。自后汉之季,战争不息。否终斯泰,天道之恒。席卷之势,其在不疑。”颎忻然曰:“君言成败,事理分明。本以才学相期,不意筹略乃尔。”还除吏部侍郎。道衡每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高祖每曰:“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后高祖善其称职,曰:“道衡老矣,驱使勤劳,宜使其硃门陈戟。”遂进位上开府。道衡辞以无功,高祖曰:“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道衡久当枢要,声名籍甚,无竞一时。仁寿中,出检校襄州总管。高祖赉物三百段,九环金带,牡马十匹,慰勉遣之。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会议新令,久不能决,道衡谓朝士曰:“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或奏之,帝怒曰:“汝忆高颎邪?”付执法者勘之。道衡自以非大过,趣宪司早断。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馔,以备宾客来候者。及奏,帝令自尽。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诀。宪司重奏,缢而杀之。时年七十,天下冤之。有卷七十集,行于世。
(节选自《隋书·薛道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东僭擅遂久/实由永嘉已后/华夏分崩魏氏/未遑远略/周齐务在兼并/故江表逋/诛陛下圣德天挺/平一九州
B.江东僭擅遂久/实由永嘉已后/华夏分崩/魏氏未遑远略/周齐务在兼并/故江表逋诛/陛下圣德天挺/平一九州
C.江东僭擅遂久/实由永嘉已后/华夏分崩魏氏/未遑远略/周齐务在兼并/故江表逋诛/陛下圣德/天挺平一九州
D.江东僭擅遂久/实由永嘉已后/华夏分崩/魏氏未遑远略/周齐务在兼并/故江表逋/诛陛下圣德/天挺平一九州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奉朝请,古代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意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
B.聘,指诸侯与天子之间、诸侯之间遣使问候致意。文中指后者,与"靡使归聘"中"聘"的含义不同。
C.九州,一般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益州,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D.炀帝,在文中是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这个谥号包含了后代对其骄奢淫逸,暴虐无道的批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道衡文才出众,潜心创作。他和陈国使者傅縡的诗歌,获得大家称赞;构思文章时常于无人之处潜心钻研,思虑专注。
B.薛道衡富有谋略,极有见地。他为高颎分析江东形势,被高颎称赞道理分明,不仅才学出众,还极具政治谋略。
C.薛道衡富有才华,备受重视。高祖称其文符合心意;当其出任检校襄州总管时,高祖赐棉帛三百段,母马十匹,慰勉他上任。
D.薛道衡遭逢不幸,结局凄凉。朝廷讨论新法悬而不决,他认为若高颎在世情况会大不相同,因此触怒炀帝,终被赐缢死。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讽焉。
(2)自后汉之季,战争不息,否终斯泰,天道之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劭尝至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①。又陈蕃②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劭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节选自《后汉书?许劭传》)
[注]①陈寔:字仲躬,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令,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5.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B.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C.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D.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功曹,官名,汉代郡、县均设此职位,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或县的政务。
B.公族,指诸侯或君王的同族,地位尊贵。这里指袁绍出身官宦世家,权势很大。
C.乡党,指乡里、家乡或邻里、乡亲。文中“乡党”指的是乡里那些志同道合的人。
D.避地,指因避乱而迁居他乡,也指避世隐居。从“王室将乱”看,此处应指前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劭重视节操,喜欢品评人物。他年轻时严守名誉节操,对当时的人物作过许多赞赏的评定,袁绍归乡时就曾因为他而轻车简从。
B.许劭坚持原则,交友很有主见。他经常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却拒绝拜访因道广而难以周全的陈太丘、因严厉而少有通融的陈仲举。
C.许劭不事谄媚,始终坚守品行。他看不起靠谄媚宦官而封侯的族兄弟许相,也与邑人李逵、堂兄许靖等品行不端之人明确划清了界限。
D.许劭遇事果断,颇有长远眼光。避乱途经广陵时,徐州刺史陶谦以礼相待,但他选择离开,投奔扬州刺史刘繇,从而避免了被陶谦迫害。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
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
9.许劭接连拒绝司空杨彪、地方和朝廷征召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2021年春期
期中考前专题练·文言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雒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杨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居部二岁,征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
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今光死,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户。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相敕掾史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时,丙吉为御史大夫,同心辅政,上皆重之。相为人严毅,不如吉宽。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选自《汉书·魏相并吉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B.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C.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D.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策指汉代试士,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所问作答。后代也有以此取士。
B.武库在古代泛指储藏器物的仓库,也用来指掌管兵器的官署。文中指的是后者。
C.宣帝是西汉皇帝刘询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
D.休告指官员休假或请求休假,文中指前者。类似的说法还有"休沐""洗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相为人严毅,执政严厉。任河南太守时,禁止奸邪,豪强畏惧,有下属因害怕受责而主动离职。
B.魏相执政有声,百姓爱戴。曾有百姓在他被治罪时为他求情,甚至有戍卒愿意多服劳役替他赎罪。
C.魏相心系朝局,直言不隐。他担心霍家为祸朝廷,上书皇帝陈述危害,最终化解了霍家乱政阴谋,并罢免其中三人的侯爵。
D.魏相识高见远,善于图身。他从车千秋儿子的事担心自己会遭受非难;丙吉劝他谨慎自重,修炼才能,他便欣然接受,收敛威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2)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是时,少府五鹿充宗【注】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裳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5.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B.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C.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D.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变节,文中指改变旧有的志向或者作为,与“折节”的意思相近。
B.博士,官职名,掌管经学传授,西汉文学家贾谊曾被文帝召为博士。
C.成帝,文中指西汉皇帝刘骜的庙号,古代称皇帝用谥号、庙号等。
D.椁,指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古代棺椁制能体现死者的身份和等级。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云任侠好勇,容貌奇伟。他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曾借侠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多,仪容伟岸,凭借勇力闻名。
B.朱云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他四十岁时弃武学文,精研《易经》和《论语》,与五鹿充宗当朝辩经而完胜对手。
C.朱云性格耿直,不畏权势。他直言上谏,敢于当廷弹劾皇帝的老师张禹,宁死不屈,最终留下“朱云折槛”的佳话。
D.朱云厉行节俭,简朴入葬。他临终嘱咐以便服入殓,棺木能容身、墓穴能容椁即可,家人遵其遗嘱造了一座小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摄裳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
(2)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9.与朱云同朝的西汉经学家、太子少傅匡衡说:“云素好勇,数犯法亡命,受《易》颇有师道,其行义未有以异。”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阐述理由。(3分)
2021年春期
期中考前专题练·文言文(一)
参考答案
1.B;
2.C;“益州”错,应是“雍州”。根据《过秦论》“秦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序八州而朝同列”,可知“九州”中应该有“雍州”。
3.C;
“母马十匹”错,“牡马”是指雄性马。可依据《采薇》“四牡业业”推断。
4.
(1)江东人非常(或“向来”)爱好诗文,陈后主尤其喜欢写作诗文(或“雕辞琢句”),薛道衡每有诗篇问世,江南人无不吟诵传唱。
(2)从后汉末期开始,战争不止。坏运结束了就会有好运,这是上天永恒的规律。
5.B;“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中,“求”为动词,请求,“为己目”作“求”的宾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乃伺隙胁劭”的主语为“曹操”,故“操”与“乃”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6.C;文中“乡党”指的是同乡。
7.C“邑人李逵、堂兄许靖等品行不端之人”理解不当,由原文“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可知,李逵勇猛正直气节高尚,并非品行不端之人;而许劭与堂兄许靖不和睦,也并未说是因为许靖品行不端。
8.(1)将要进入郡界时,就辞谢遣散宾客,说:“我这样的车马服饰,怎么能让许子将见到?”
(2)陶恭祖表面上仰慕有名声的人,内心并不是真这样想。他招待我虽然优厚,将来一定会变淡。
解析:(1)“谢遣”,辞谢遣散;“舆服”,车舆及冠服,这里指车马服饰。(2)“外”,外表,这里引申为“表面上”;“薄”,淡。
9.①小人得势;②朝廷将乱;③保全家人。
解析:许劭接连拒绝为官的原因,可以由文中“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分析得出。
参考译文:
许劭,字子将,是汝南郡平舆县人。年轻时严守名誉节操,喜好品评人物,许多人受到他的赏识。许劭最初担任汝南郡功曹,太守徐璆很敬重他。府中官员听说许子将来做官,没有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掩饰自己的行为的。同郡的袁绍,是豪门贵族中强横任侠的人,他卸任濮阳县县令回乡,车马从人很多,将要进入郡界时,就辞谢遣散宾客,说:“我这样的车马服饰,怎么能让许子将见到?”于是乘坐单车回家。许劭曾到颍川,经常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唯独不去拜访陈宴。另外陈蕃丧妻回乡埋葬,同乡的人全都到了,而只有许劭不去。有人问他缘故,许劭说:“太丘道术广博,广博就难以照应周全;仲举性情严厉,严厉就少有人能与之交往。所以不去拜访啊。”他就是如此多方面地考虑问题。曹操还未发迹的时候,曾经以谦卑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求他为自己做个评语。许劭瞧不起他的为人而不肯答应,曹操就找机会威胁许劭,许劭不得已,就说:“您是清平时代的奸贼,混乱时世的英雄。”曹操太喜而去。许劭祖父的兄弟叫许敬,许敬的儿子叫许训,许训的儿子叫许相,官都做到三公,许相因为能巴结宦官,所以使自己做到台司之位并封侯,他屡次派人问候许劭。许劭厌恶他品行不好,始终不见他。许劭同邑的人李逵,勇猛正直有高尚的气节,许劭起初和他关系很好,后来有了隔阂;又和堂兄许靖不和睦,因此受到当时舆论的贬低。当初,许劭和许靖都有很高的名声,喜爱一块儿深入评议同乡人物,每月总要更换品评的人物,因此汝南有“月旦评”之说。司空杨彪召用他,地方举荐他为方正、敦朴科,朝廷征召他,他都不去。有人劝许劭做官,他回答说:“当今小人得势,朝廷将乱,我打算到淮海避难,以保全全家老幼。”于是南下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用很重的礼仪待他。许劭感到不安,告诉他的门徒说:“陶恭祖表面上仰慕有名声的人,内心并不是真这样想。他招待我虽然优厚,将来一定会变淡。不如离开这里。”于是又到曲阿去投奔扬州刺史刘繇。后来陶谦果然抓捕寄居在许劭那里的士人。等到孙策平定吴地,许劭跟着刘繇南逃到豫章而去世。当年四十六岁。他的哥哥许虔也有名气,汝南人评说平舆的潭中有两条龙。
2021年春期
期中考前专题练·文言文(二)
参考答案
1.D;
2.C;
宣帝是刘询的谥号,中宗是他的庙号。
3.C;
“最终化解了霍家乱政阴谋,并罢免其中三人的侯爵”不是魏相的直接行为,也没有最终化解。
4.(1)魏相怀疑宾客有奸诈,就把他逮捕拘押,审讯他了解到了他的罪行,判决这个宾客在街头处死,因此茂陵治理得非常好。
(2)大将军霍光因为武库令的事,于是就把魏相交给廷尉治罪。魏相被关在监狱里很久,过了冬天,正巧碰上朝廷赦免犯人而被释放。
译文: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后来迁徙到平陵。魏相年轻时学习《易》,做郡里的卒史,被举为贤良,因为对答策问名次在前,做了茂陵县令。不久,御史大大桑弘羊的宾客来到茂陵,诈称桑弘羊要到客舍来了。县丞没有按时去谒见这个宾客,他就把县丞绑了起来。魏相怀疑宾客有奸诈,就把他逮捕拘押,审讯他了解到了他的罪行,判决这个宾客在街头处死,因此茂陵治理得非常好。后来魏相迁升为河南太守,禁止坏人恶事,地方豪强十分畏服。正巧这时丞相车千秋死了,此前车千秋的儿子做雒阳兵器库的长官,他自己看到父亲死了,而魏相治理郡事十分严峻,恐怕时间长了会受罪责,于是就自己辞了官。魏相派佐助自己的掾属追去喊他回来,终于没有回来。魏相自己遗憾地叹道:“大将军听到这个武库令辞了官,一定会以为我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礼遇他的儿子。假使那些当世的权贵责备我,危险啊!”车千秋这个做武库令的儿子到了长安,大将军霍光果然因此责备魏相说:“年幼的新皇帝刚刚即位,认为函谷关是保卫京城最坚固之处,武器库是精良的兵器聚藏的地方,所以让丞相的弟弟做函谷关的都尉,丞相的儿子做武器库的长官。现在河南太守魏相不深切思考国家的大计,只是看到丞相死了就斥逐他的儿子,这是多么浅薄啊!”后来又有人状告魏相杀戮无罪的人,这事下到了主管的官署。河南戍卒中的都官共二三千人,阻拦大将军霍光,自己说愿意再留守一年来赎太守魏相的罪。河南的老弱百姓一万多人守着函谷关要求入关向皇帝上书,守关的官吏把这事上报。大将军霍光因为武库令的事,于是就把魏相交给廷尉治罪。魏相被关在监狱里很久,过了冬天,正巧碰上朝廷赦免犯人而被释放。又有诏书命令魏相再做茂陵县令,将其升迁为杨州刺史。后来朝廷考查郡国的国相们,许多人被贬退。魏相与丙吉要好,当时丙吉的官职是光禄大夫,写信给魏相说:“朝廷已深切了解了你的成绩与行为,就要起用你了。希望你处事谨慎自重,修炼自身的才能。”魏相认为丙吉的话说得很对,因而把自己的威严收敛起来。任刺史二年后,被征召为谏大夫,又转为河南太守。几年后,宣帝即位,征召魏相进入朝廷做大司农,后来又升迁为御史大夫。四年后,大将军霍光死了,皇帝思念他的功劳与德行,让他的儿子霍禹做右将军,让霍光的侄子乐平侯霍山又掌领尚书省事务。魏相通过平恩侯许伯向皇帝上书,说:“现在霍光死了,他的儿子又做了大将军,他哥哥的儿子做尚书掌握政要,他家的兄弟女婿们掌有兵权,很有权势。霍光的夫人显和他们家的女眷都在长信宫有名籍,可以自由出入,有的夜里从禁门出入,骄横奢侈,放纵不羁,恐怕将来会渐渐的无法驾驭控制了。应该想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打消他们的阴谋,来强固大汉万世的基业,也使功臣霍光的声名得以保全。”霍氏谋杀许太后的事情才被皇帝知道。于是罢免其中三人的侯爵,命令他们回到宅第,他们的亲属被迁出补为官吏。在这个时候韦贤因为年老有病免去丞相职务,魏相于是代替韦贤做了丞相,并被封为高平侯,赐食邑八百户。到后来霍氏的人怨恨魏相,又畏惧他,打算假称太后有诏令,先把丞相魏相召来杀了,然后废黜天子。事情被发觉,霍氏的人被杀了。宣帝才开始亲自处理朝廷政事,励精图治,选择贤臣,考核名实,魏相作为丞相,总管各官署的事务,很得皇上的欢心。魏相多次上书,陈说该做的事情,皇帝采纳施行了他的建议。魏相命令掾史查访各郡国的事务以及从家里休沐回到官府,就禀报各处的异闻奇事,有时有反叛的贼寇和自然灾害变故,郡守不上报,魏相总是向皇帝上奏说明情况。当时丙吉是御史大夫,与魏相同心辅佐皇帝,皇帝十分看重他们。魏相性情严峻刚毅,不如丙吉宽和。魏相执政九年,神爵三年死去,谥号为宪侯。?
5.D;“将”在文中是动词,作谓语,其后应该有宾语,其后不应断开,故排除B、C两项;“游于地下”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
6.C;.成帝是西汉皇帝刘骜的谥号。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人的称谓、古代官职、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典章制度、文史典籍等方面。审题指导: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
7.B“弃武学文”错,朱云四十岁时转而学文,但没有说他“弃武”。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观点主张、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性格特点等信息。
8.(1)(朱云)提起下衣,登阶上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辩论诘难开始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
(2)等到后来要修建栏杆时,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整修一下,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审题指导: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现象。复杂句子还要做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翻译后的句子要语意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1)抗首,昂首;拄,驳倒、折服。(2)治,修建;旌,表彰。
9.(示例1)不赞同。朱云虽然喜欢勇武,触犯过法令,但选文中他洒脱不羁、坚守大节而被世人尊崇;他敢于直言进谏,不怕触怒皇帝;他追求简朴,淡泊名利,是古代良吏的典型,其行为可圈可点。
(示例2)赞同。朱云文武兼具,用心学习经学,追求大义,厉行节俭,这是历代贤臣良吏具备的品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他结交游侠,借侠客报仇则触犯了法律,犯法逃命属于目无法纪;他直言进谏固然不错,但在朝堂上不顾礼仪和身份,也没有充分证据地指责他人,行为欠妥,不值得称道。
解析:匡衡的意思是:“朱云一向喜欢勇武,多次犯法逃命,学习《易经》虽然很有水平,但他的德行仁义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特异之处。”解答时对匡衡的观点可赞同,也可反对,只要联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朱云字游,鲁国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轻捷豪健的侠客,借助侠客报仇。身高八尺多,仪容伟岸,凭借勇猛有力气闻名。到四十岁时,才改变旧习,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他喜欢洒脱不拘而能坚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崇敬他。这时,少府五鹿充宗位尊且受到君王的宠爱,研究《梁丘易》。从汉宣帝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察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和《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恃地位显贵和口善言辞,众儒生中没有谁能和(他)抗衡,都称病不敢(和他)会面。有人推荐朱云,(元帝)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起下衣,登阶上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辩论诘难开始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众儒生为这场辩论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因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县令。到成帝时,丞相前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重(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旁边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居位食禄而不尽职。我请求(皇上)赐(给我)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来勉励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回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诽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应判死罪不能赦免!”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我能够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啊?”御史终于把朱云拉了下去。在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殿下叩头说:“这位臣子一向以疏狂直率在世著称。假如他的话正确,就不可杀他;假如他的话错误,本来也应该宽容他。我斗胆用死规劝。”辛庆忌叩头叩得流血。成帝的怒气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等到后来要修建栏杆时,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整修一下,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朱云从此以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鄠县乡下,教授学生。有时乘牛车出来,后面跟着学生们,所过之处的人们都很敬重他。薛宣做丞相,朱云去拜见他。薛宣用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随口对朱云说:“(您)在乡下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我难道是想做丞相的小吏吗?”薛宣不敢再说(这件事)。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时不请医生不喝药。临终嘱咐以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能容身、墓穴能容椁,造个一丈五尺的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