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专题提升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专题提升练·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3 17:5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春期
期中考前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皇渠村的地窝子
刘亮程
地窝子门口长着五棵大榆树,两棵向西歪,一棵朝北斜着身子,另两棵弯向东边的大马路。夏天常有过路人走到这儿停下来,在路上的阴凉处歇脚。不时望一眼我们的房子。我们坐在西歪的两棵树荫里,也看着路上人。
经常有树根顶破墙壁伸进地窝子。春天墙上一层白毛根。那些细小根须一不小心伸进我们的屋子,几天就长到一拃长。父亲说挖地窝子时砍断了好多树根。一支根有人的大腿粗,是中间那棵歪榆树的,砍它时那棵树不住地抖。
抖下来许多叶子。父亲说。
应该是上个秋天的叶子。父亲挖地窝子是在开春,榆钱才刚吐蕾呢。每年秋天树上都有一些不愿落地的叶子,片片地缀在枝头。秋雨中飘零一些,冬天刮寒风时雪地上坠落几片儿。其余的一直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
一棵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早先每到春天就听奶奶说这句话。我以为她没事了说废话呢。谁朝春天的榆树上望几眼都能说出比这更有意思的一句话来。
后来我知道奶奶在说我们家斜对过的徐老太太。她们家是村里的老户,一排十几间房子,有钱有势。徐老太太比奶奶还显年轻些,已经抱上玄孙子。奶奶那时已下不了炕,她知道自己熬不到我们长大成人,看不到我们娶妻生子。
那个根又在动了。奶奶说这句话时又是一年春天了。前一年春天她便说过一次。
奶奶说的是从炕底下穿过来的那条粗树根。它一往前伸地上宣起一层虚土。另一条粗树根贴着南边墙壁向西伸去。那片墙上也常往下掉土。
粗树根是我们家地上唯一的一片硬地皮,劈柴砸东西都垫在粗树根上。一砸到树根,外面的榆树便震动,树上鸟会惊飞起来,有时震落几片叶子。刮大风时屋里的粗树根也会动。它似乎在用劲。耳朵贴上去能听见刮过整棵大树的呜呜风声。
在老皇渠村的那几年,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半夜很静时,地上的脚步声停息,能听见土里有一些东西在动。辨不清是树根在往前伸,还是虫子在地下说话。一只老鼠打洞,有一次打到地窝子里。那个洞在半墙上。我们一觉醒来,墙上多了拳头大一个窟窿。地上没土,我们知道是从外面挖进来的。也许老鼠在地下听到了我们的说话声,便朝这边挖掘过来,老鼠知道有人处便有粮食。或许老鼠想建一个粮仓,洞挖得更深更隐秘些,没想到和我们的地窝子打通了。
一到深夜地下的声音便窸窸窣窣,似有似无。尤其半夜里一个人突然觉醒,那些响动无声地压盖过来,像是自己脑子里的声音,又像在土里。那些挖洞的小虫子,小心翼翼,刨一阵土停下来听听动静。这块土地里许多动物在挖洞,小虫子会在地下很灵敏地避开大虫子。大虫子会避开更大的虫子。我们家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我们的说话声、哭喊声、锅碗水桶的碰敲声,或许使许多挖向这里的洞穴改变了方向,也使一些总爱与人共居的小生命闻声找到了这里。
除了刮风时树根的响动,我们没听到有什么更大的声音从地下传来。地上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冲击着我们家。父亲死了。隔两年奶奶也死了。我们像一窝老鼠一样藏在这个村庄的地下,偶尔探头望望,出来晒会儿太阳。村里一阵接一阵地嘈闹着。那些年大地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在这个村子发生了:武斗、闹派性、一个又一个的运动。父亲死后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我们开始害怕这个村子。土块在空中乱飞。眼睛发红的狗四处游走,盯着人脸上的肉,腿上的肉。一忽儿一群扛铁叉的人喊叫着跑过去,一忽儿一群骑马人挥舞镰刀冲过来。隔一阵响起一片哭声,说是又死人了。树上很少的枝和叶子。树都没头。鸟惊叫着飞出村子。有时一条狗从屋顶跑过,有时一个人跑过。我们蹲在底下,看屋顶簌簌落土,椽子嘎吧吧响。
下雨时雨水从门口灌进地窝子。门口外打过一道防雨埂子,雨水还是灌进来。尤其一夜大雨,早晨地下全是水,鞋子和脸盆漂在上面。小木凳漂在上面。雨后第一件事是往外端水,一脸盆一脸盆地端。柴禾泡湿了,生不了火。炕上毡子被子都湿湿的。
冬天每一场大雪后,门都会被堵死。只有从天窗出去,铲开堆在门道口的厚厚积雪,才能打开门。钻天窗是我的本事。先捣开天窗盖,我站到大哥肩上,大哥站到小木凳上。天窗口的积雪一尺多厚,先用手把雪拨开。雪落到大哥脖子里,他就喊,身子使劲晃动。我赶紧一纵身,爬到屋顶。
我们在那几棵大榆树的根下生活了八九年,听到了树的全部声音。树根也听到了我们家的所有声音。它会不会为我们保密?我们可从没向谁说过一棵树的事。尽管我知道树的许多秘密。现在,那些大树一棵都没有时,我才一棵一棵地,讲出那些树的故事。
树在风中哗哗响的时候,我会怀疑是那棵榆树在把我们家的事告诉另一棵树,另一棵又传给另一棵,一时天地间哗哗响彻的,或许是我们一家人的一件细碎小事。
那五棵榆树在我们离开老皇渠村的前一年秋天,被砍掉了两棵。是弯向马路的那两棵。树不是我们家的,我们不敢说什么,我们在这安家时树已经长得很大。
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去给父亲和奶奶祭坟。末了转到村子里,找我们家的地窝子旧址,却再找不到了。老皇渠早已重新规划。房子都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那条马路不知被他们挪到哪里。我们打问那几棵大榆树。找到那几棵榆树就会找到我们的地窝子遗址。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窝子”门口的五棵大榆树见证了作者一家的苦难,不仅给作者一家带来自然的庇护,还是他们的朋友,听到了他们家的所有声音。
B.“一颗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本来是说每年秋天树上都有叶子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这里是指奶奶想要熬到我们长大成人,看到我们娶妻生子。
C.第11段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小虫子挖洞,又把“我们家”比作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家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和恐惧。
D.本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通过对作者一家在老皇渠村地窝子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地窝子的怀念。
2.董卿在《朗读者》中说作家刘亮程写农村的生活,写得特别细腻、真实、生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老皇渠村的地窝子”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田野上的石兽
陈应松
应该是1980年的秋天,我们的船进入大运河。夜泊丹阳,远处的田野上,一轮明月挂在黛青色的天空,大运河像一条晶亮的巨蟒在月光下悄然游动。完全没有想到,在这片月光下,静静地踞蹲着无数庞大的石兽,它们从南朝的齐梁时代一直蹲在那儿,已有一千五百年。蹲得面目风化,瘸腿折羽,但依然以充沛的激情挟风携雷,阔步欲行,视时间如无物。满天的星月,永远是它们身影的衬景……
重返大运河,这条人工河流依然在江南的大地上蜿蜒流淌。天气渐寒,两岸的初冬,黛瓦白墙,芳树绿草,青云逶迤,宁静如玉。在丹阳萧梁河边,当地朋友告诉我们,当年的石兽原料,就是通过秦淮河,再通过大运河进入萧梁河,然后抵达陵口。陵口,就在这里葬下了齐梁两朝的十一位皇帝,也遗下了巨大的镇墓兽和高大的石柱、石碑。
这些石头,是一种坚硬如铁的青石,从江宁的青龙山开采,数十吨的整石,经古运河运至陵前,由南朝的工匠们现场制作。
在田野上,在陵墓前,在风霜雨雪中雕凿神兽的工匠们,真正是在餐风宿露。这样的雕凿,放在今天,也依然是大师之作。工匠们粗糙的手,只属于那个伟大的齐梁时代。这双手不会轻易去雕刻一匹麒麟或者天禄或者辟邪,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诗品》的高度与深度,代表着与盛唐和北宋比肩的文学艺术成就。一只搁弃在荒野上的石兽,就是一部石刻的《文心雕龙》或《诗品》。齐梁朝,这江南大地上诞生的政权,真是一场艺术的盛事。这些神兽,因一些人的隆重死去而在田野上盛装出现。但是主人已经化为微尘,他们带来的神兽却留在了这儿,它们在这片田野上怒吼千年,腾跃万载。
对于那些走近它们的人来讲,这些石兽首先以先声夺人的气势让你屏息。这样大的神兽,它远离我们世俗卑微的生活,在如今想象力萎缩的时代,人们对神灵麻木不敬。这些仿佛从土里钻出的远古神兽,曾是我们民族遭遇到的另一种精神生活,一种因敬畏而创造的奇迹和想象。南朝的陵墓雕塑在中国的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是黄钟大吕,撼人心魄,它以中原北方的雄浑为魂,却全力饰以江南文人的匠心,俊逸、潇洒、细腻、华丽、灵动,堪称世界雕塑史上的传奇。
即使它们在荒凉的旷野上,即使它们是石头,即使它们张着巨口,尖齿峥噪,神色凝重,但也并不狰狞恐怖,却显出一股志得意满、俏丽轻灵的亲切,触动了我们心底对神灵亲近的某根琴弦。这些神兽无法收敛它们神秘的冲动和激情,在时间粗暴的蹂蹒和鞭打下,它们铁骨铮铮,化为历史的质地。它们以不可征服的意志和力量,睥睨这世上的一切,知道在它们的周围,会一次次成为荒野,一岁岁杂草蔓生,一场场狂风暴雨、坚冰酷雪,但你就是不能够摧毁它。
我渴望抚摸它,感受久远之前留下的温热。冰凉、粗糙,在风化中一些部位变得凹凸不平。可是,经过一千五百年的风霜,它却被冲洗得干干净净,雕琢的花纹、线条依旧那么清晰、尖锐,就像是刚刚凿完,似乎还有未清扫的粉尘,依稀能闻到工匠额头滴下的汗水的味道。对于这种巨大的神兽,它的身体根本不屑于无聊的包浆,它完全能承受和抗衡时间的凌迟与风化,剥光所有的粉饰,一身骨头,坚硬、冷峻、执拗、狂野。蹄削日月,奔风千里,傲首扬鬃,一骑绝尘的石兽,哪有一丝守墓者的浊邪、困蹇与哀伤?
齐与梁,几十年短暂的朝代也是朝代,同样刀光剑影,英雄际会,诗酒风流,壮怀激烈。站在这里,在丹阳的旷野上,手抚石兽,你会觉得离那个有四百八十寺的南朝这么近。它的千里莺啼、姹紫嫣红,它的临水村庄、依山城郭,它在江南丽日里处处掀起酒旗的熏风,它的亭台楼阁、寺庙佛坛,在朦胧的烟雨中时隐时现……
这些神兽的造型雄壮灵巧,陡然相遇,会摧毁并征服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心中蛰伏的英武之气、啸傲之慨。它们气吞山河的形象,无论是在闲花野草中,还是在荒冢夕阳里,都是巨石之神,它们徜祥逡巡,豪气干云。它们的铁齿,它们的呼吸,依然来自劲风横吹的南朝,青面铁蹄,咆哮生威。如今它们只是暂时收敛起了它们的狂暴,在荒凉的夜晚如困兽沉睡,或者在大荒之中、星月之下固执地寻找和呼唤着它们的主人……
那个伟大的放牧者,他因何事遗落了这一匹匹走散的巨兽?他又去了何方?……
(选自2021年第2期《雨花》,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匠们粗糙的手,只属于那个伟大的齐梁时代”,是因为只有在那个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才可能出现这样伟大的作品。
B.作者对这些陵墓雕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们兼具北方的雄浑和南方的细腻,是中国乃至世界雕塑史上的奇迹、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C.文章叙写齐梁时代卓越的文学成就,又深情想象了千里莺啼、姹紫嫣红等南朝景象,意在表达对当下世俗卑微生活的失望。
D.“放牧者”可以看作是陵墓的主人,也可以理解为石兽的创造者,冠以“伟大”一词表现了作者对石兽的由衷敬意。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紧紧围绕标题“田野上的石兽”来谋篇布局,“石兽”是本文的核心意象,文章每一个片段都同“石兽”相关。
B.文章将历史回顾与现实感受交织在一起,刻画了石兽的形象与内涵,突出了石兽蕴含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沧桑感。
C.结尾一段使用问句,在惋惜与同情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索,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联想。
D.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大量气势酣畅的整句和简捷有力的短句的使用,极富韵律感,如石兽般给人以视觉冲击。
6.田野上的这些石兽带给了作者哪些感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7.散文讲究“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分析有哪些贯穿全文的“气”。(4分)
2021年春期期中考前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挪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在不远的田垄上围成一圈蹲下来。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背景上,火星的红色格外醒目。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
半年前,他拿起一根扁担,和想从校舍取下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远方,在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这是一场几乎波及整个银河系的星际大战,是银河系中碳基和硅基文明之间惨烈的生存竞争,但双方谁都没有料到战争会持续两万银河年!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以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严重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已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得到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全班的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吃药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起来。
娃们中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
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
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题未通过,2号测试题未通过……10号测试题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
在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我们险些毁灭了一个碳基文明。”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在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起锄头铁锹,开始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当娃们造好那座新坟时,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辉投进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一句在文中制造了悬念,串接了两个时空场景,吸引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注。
B.当地球即将遭受毁灭时,"最高执政官"给了"继续测试"的机会,孩子们才最终通过测试拯救了地球,这表明执政官是一个偏爱地球的悲情主义者。
C.环境描写富有深意,如"红色的小火星"表现愚昧和迷信仍比科学和文明强大,"金晖""晶莹的光""鸟鸣"等暗示了乡村教师给山村带来了希望。
D.结尾巧妙,与前文多处乡村教师临终前病重情形的叙写相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教师坚守使命、传承文明的崇高职业精神的赞美。
2.选文充满奇幻色彩,但线索脉络清晰,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文章的线索。(6分)
3.“宏大”是刘慈欣作品的常见特点,请简要分析“宏大”在选文中的体现。(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大红袍
刘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面堂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一件是“甜蜜”。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形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籍。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千元已经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千元,而是6万元。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
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吗干吗,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我来想辙!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远给开的石屋命名“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暗示了下文孔远会为建新村而捐出大红袍。
B.孔远无我斋中不肯脱手的两件雕艺——“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刻水平高超,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美好的愿望。
C.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他趁机购买这块鸡血石,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D.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沉稳自信地加价,既显现了这块巴林鸡血石的价值非凡,也显示了他作为小镇奇人“相石”一绝的特点。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堂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运用了肖像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艺人的特征。
B.孔远的两件雕艺作品“甜蜜”和“安居乐业”,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真的蜜蜂和蜗牛的到来表现孔远雕艺的高超绝妙。
C.“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运用动作描写表达出人们对鸡血石的志在必得。
D.文章两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侧重于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
6.“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7.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意?(6分)
2021年春期
期中考前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参考答案
1.C;
解析:没有“恐惧”。
2.(1)文章主要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体现了“地窝子”生活的真实性。比如讲述地窝子下雨和下雪后的情景,真实地再现雨水灌进地窝子的窘境,而“我”钻天窗的故事又是生动有趣的。(2)运用细节描写体现细腻、生动。比如写了地窝子门口的几棵大榆树,既简单真实地交代了它们的排列分布;又抓住树根在动这个细节,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树根顶破墙壁伸进地窝子,听到我们家的所有声音,或许在讲我们家的故事。(3)运用听觉这一感官体现细腻、生动。比如听到地窝子里许多动物在挖洞,作家似乎懂得动物的语言,知道它们的秘密;还听到了村子里发生的所有事情等,生动地写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温暖和恐惧。
3.(1)“老皇渠村的地窝子”指“我们一家”生活的地方,是故事发生的独特空间。(2)围绕这一空间安排了“父亲挖地窝子”“奶奶想要坚守地窝子”“我们一家在地窝子的生活”等相关内容。(3)文章反复出现“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照应了题目。最后,二十多年后,我们去找地窝子旧址,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4.C;“意在表达对当下世俗卑微生活的失望”分析不当,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表达对创造出田野上的石兽这一奇迹的那个时代的敬意。
5.C“惋惜与同情”分析不当,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这一情感。
6①从石兽的造型上看,作者赞叹齐梁两朝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②从石兽先声夺人的气势上看,作者感念人们创造奇迹时的敬畏之心。③从石兽饱经风霜但岿然不动的坚韧上看,作者惊叹它们不可征服的意志和力量。④从石兽产生的历史时代上看,作者生发关于朝代更迭、历史兴亡的感慨。
命题意图:本文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文章看似随意描写了有关田野上的石兽的状态、历史及与之相关的思考,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伟大艺术品的感慨。概括时可以由浅入深,从最表面的石兽的造型中看到齐梁两朝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体现的敬畏之心,逐渐深入到石兽坚韧意志带给人的心灵震撼,甚至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等抽象方面。
7.①描写田野上的石兽气势恢宏,历史悠久,全文贯穿深沉厚重之“气”。②石兽意志坚强,不畏风雨,洋溢着粗犷豪放之“气”。
审题指导: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气”指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是全文的灵魂。分析散文的“气”,可以从内在情感的连贯方面入手。内在情感即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本文描写田野上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石兽,这些石兽的外在美与深厚的内涵,使文章贯穿着深沉厚重之“气”,让我们沉浸于传统文化之中。而作者突出表现了这些石兽意志坚强、不畏风雨的品质,又使文章洋溢着粗犷豪放之“气”。
2021年春期期中考前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参考答案
1.B;解析:“执政官是一个偏爱地球的悲情主义者”理解错。原文“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说明“最高执政官”
是一个做事谨慎细心、不以偏概全的人。
2.(1)第一条是明线,分别写两个不同场景。①地上,老师身患绝症,提前给学生讲最后一课,要让学生们记住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老师去世后,学生们掩埋了老师的遗体;②天上,碳基联邦舰队在摧毁行星、建立隔离带的过程中,发现3号行星创造出了5B级文明,也发现了传递文明的教师——“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2)第二条是暗线,传递、保护世界发展的文明。①地上的教师用生命在传递和创造文明;②天上的碳基联邦舰队是在保护文明并促使文明不断升级。
3.①时空视野阔大。宇宙空间以光年计,历史时间长度以万年计,展现了宏大的境界。②人物品格伟大。乡村教师平凡无私,用自己的生命传播文明,表现了宏大的精神。③教育力量强大。依靠教师的力量,让人类文明代代持续传承,突出了宏大的主题。
4.C;C项,“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错误。小说写到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但是朋友并不相信,从侧面写出了孔远相石的能力。
5.A;A项,“比喻手法”错误。这句话并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6.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钱给村民建新房的情节。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展现出孔远不仅雕艺和相石水平高,还具有急公好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
解析:本文中,孔远最后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是因为家乡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拨款不够。因此这个情节引出了后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钱给村民建新房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前文说到孔远只卖掉了大红袍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但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时,孔远把剩余的大红袍卖了,钱捐给了村里,从而可以看出孔远的高贵品质,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同时这一情节也和时代联系起来,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7.①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颜色殷红,用“大红袍”命名楼的名字,是对奇石大红袍的纪念;②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③是对大红袍的主人孔远的感激,感激他为建设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
解析:小说的结尾写到“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因为这些楼是用孔远卖掉大红袍的钱建成的,所以楼的形状和颜色都是按照大红袍设计的,并且命名“大红袍”,首先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同时也写出大红袍的主人孔远为家乡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对孔远的一种赞美和感激。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