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知识梳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句子的韵脚传来阵阵风声。“风怒号”三字,起势迅猛,音响洪亮,犹如秋风咆哮。“怒”字富有浓烈的感彩: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然后茅草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B.?布衾(qīn)??? 丧(sàng)乱??? 见此屋(xiàn)?? 大庇(bì)
C.?突兀(wù)??? 广厦(shà)???? 辗冰辙(niǎn)??? 两鬓(bīn)
D.?口称敕(chì)? 两骑(jì)???? 红绡(xiāo)????? 系牛头(xì)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晓驾炭车辗冰辙???????????B.?系向牛头充炭直???????????C.?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D.?秋天漠漠向昏黑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不久,一会儿)???????????B.?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贫寒的穷苦人)
C.?心忧炭贱愿天寒。(希望)?????????????????????D.?翩翩两骑来是谁?(这里形容宫使得意忘形的样子。)
4.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C.?八月秋高/风怒号?????????D.?风雨不动/安如山
5.选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系向牛头充炭直??????????????????????????????????????????????????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7.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风怒号
高者挂罥
沉塘坳
倚杖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俄顷
布衾
大庇
突兀
8.解释划线的词。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__??????????? ?②卷我屋上三重茅________
③忍能对面为盗贼________???????????? ④归来倚杖自叹息________
⑤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 ?⑥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
9.填空。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_______”,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________”。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________。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________。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重点问题探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 ? ? ? ? ? ? ? ? ? ? ??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 ? ? ? ? ? ? ? ? ? ? ? ? ? ? ?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 ? ? ? ? ? ? ? ? ? ? ? ? ? ? ?
二、诗歌鉴赏
1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作答。
13.阅读杜甫《蜀相》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首、颔、颈、尾四联的内容。 首联:________ 颔联:________颈联:________ 尾联:________
(2)试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
14.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答案部分
一、积累与运用
1.A
2.D
3.B
4.B
5.A
6.C
7.háo;juàn;ào;yǐ;qǐng;qīn;bì;wù
8.秋深;几层茅草;竟忍心如此;拄着拐杖;一会儿;黑下来
9.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成都近郊的草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0.=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1.(1)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2)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
(3)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二、诗歌鉴赏
12.表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意思对即可)
13.(1)祠堂的位置、环境。;美好的春色使凭吊者倍感凄凉。;概括刘备与诸葛亮故事,赞扬诸葛亮的赤胆忠心。;英雄相惜,悲慨诸葛亮壮志未酬。
(2)抒发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悲慨之情。
三、语言表达
14.【参考例文】
深秋,北风呼呼地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眼神暗淡无光。他仿佛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钻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杜甫只好用薄得不能再薄、旧得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们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