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中国小说欣赏
第九单元
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选出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
)
A.
曹先生把车收拾好,并没扣祥子的工钱。曹太太给他两丸“三黄宝蜡”,他也没吃。
B.
资本有大小,主义是一样,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像一个极细极大的筛子,一点一点地从上面往下筛钱,越往下钱越少;同时,也往下筛主义,可是上下一边儿多,因为主义不像钱那样怕筛眼小,它是无形体的,随便由什么极小的孔中也能留下来。
C.
把这两三个月剩下的几块钱——都是现洋——轻轻地拿出来,一块一块地翻弄,怕出响声。
D.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贸易战打到今天,美方显然接受不了一个事实:为什么最大的牌已然悉数打出,( )。其实,美方太自信了,选了中国作为重定贸易规则向世界________的对象,犯了严重战略错误。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可能想当然的认识,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而且是走向那些目标的捷径。美方打贸易战的不可一世是虚张声势,它正受到大选的政治时间表和经济衰退随时可能到来的担忧的严重拖累。美方的野心有多大,顾虑就有多少。中国的________则很简单,我们不想打贸易战,所有反制行动都是被迫的,是中国国家主权________推动的必然结果。美方总指望最新做出的施压能吓倒中国,同时________地关注着美国市场各种指标的反应,他们对中国出现对美屈服的迹象望眼欲穿。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依旧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岿然不动
B.
中国既没慌乱甚至也没垮掉,依旧岿然不动
C.
中国岿然不动,依旧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
D.
中国依旧岿然不动,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杀鸡吓猴 战术 强制性 患得患失
B.
杀一儆百 战略 强制性 提心吊胆
C.
杀一儆百 战术 强迫性 患得患失
D.
杀鸡吓猴 战略 强迫性 提心吊胆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也许想当然的认识,认为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B.
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全然想当然的认识,感到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C.
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对如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完全想当然的认识,以为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D.
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对如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全是想当然的认识,觉得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贸易战打到今天,美方显然接受不了一个事实:为什么最大的牌已然悉数打出,( )。其实,美方太自信了,选了中国作为重定贸易规则向世界________的对象,犯了严重战略错误。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可能想当然的认识,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而且是走向那些目标的捷径。美方打贸易战的不可一世是虚张声势,它正受到大选的政治时间表和经济衰退随时可能到来的担忧的严重拖累。美方的野心有多大,顾虑就有多少。中国的________则很简单,我们不想打贸易战,所有反制行动都是被迫的,是中国国家主权________推动的必然结果。美方总指望最新做出的施压能吓倒中国,同时________地关注着美国市场各种指标的反应,他们对中国出现对美屈服的迹象望眼欲穿。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依旧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岿然不动
B.
中国既没慌乱甚至也没垮掉,依旧岿然不动
C.
中国岿然不动,依旧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
D.
中国依旧岿然不动,既没垮掉甚至也没慌乱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杀鸡吓猴 战术 强制性 患得患失
B.
杀一儆百 战略 强制性 提心吊胆
C.
杀一儆百 战术 强迫性 患得患失
D.
杀鸡吓猴 战略 强迫性 提心吊胆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也许想当然的认识,认为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B.
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如何对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全然想当然的认识,感到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C.
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对如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完全想当然的认识,以为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D.
美国当下的执政团队对如何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运用实力存在全是想当然的认识,觉得通过极限施压不仅可以实现非合理目标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大家都说高妈厉害,她自己也这么承认;她的厉害是困苦中折磨中锻炼出来的。
B.
他不明白城里有许多许多的事,听朋友们在茶馆里议论更使他发糊涂,因为一人一个说法,而且都说得不到家。
C.
她不比银行经理并不少费心血,因为她需要更多的小心谨慎。
D.
祥子用不着说什么,他的神气已足表示他很佩服高妈的话。
9.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的父亲老舍,不是典型的慈父,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我的父亲是个复杂的父亲。
A.
既
也
所以
B.
虽然
而且
所以
C.
既
也
而且
D.
既然
就
而且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地山河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千重的大石头号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未若柳絮因而起”。②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也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地!
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大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10.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1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12.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景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13.(多选)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与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千重的大石头号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慑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报施
茅盾
半月以前,因为一种军医不大有办法的疙瘩病,张文安向师长请准了长假,离开那服务了三年多的师部。他得了假条,得了一千元的盘缠。额外又得了师长奖给的一千元,说是给他买药的。于是在路上他一直想着买一头牛回家,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自从他家损失了那壮健的花牛以后,父亲好几次筹划款项,打算再买一条,都没有成功。
昨晚,张文安回来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村庄,东边山峰上那一轮血红的旭日还没驱尽晨雾的时候,探望的人就挤满了张家的堂屋,向张文安探听也是在前方打鬼子的几个同村人的消息。
“不知道。”他想了想,慢慢摇着头说,“你想,前方地面有多大?光说前方,知道他们是在哪一个战区呢?就算是同在一个部队里罢,几万人呢,要不是碰巧,不会知道的。”
“哦,早猜到你是一个都不知道的啦!”有人这么讥讽了一句。
张文安着急起来了,正想辩白,却有一个比较老成的人插嘴道:“算了,算了!让我们来问一个人。他丢下了老母和妻子,带着他的四匹驮马投效了后方勤务,被编入运输队,万里迢迢的去打日本,他说不把鬼子打出中国去就不回家。这一个人,你不能不知道。他家里有两年光景接不到他的信了。”
“你到底也说出他的姓名来呀!”张文安局促不安地说。
“姓名么?”另一位不耐烦地叫了,“他就是山那边村子里的喂驮马的陈海清哪!”
他记起来了,自己还没上前方去的时候,村里曾经把这陈海清作为谈话的资料。他的眼睛亮起来了,说了一句:“陈——海清!怎么不知道!”可是戛然缩住,他又感到了惶惑。到了前方以后的陈海清,究竟怎样呢?然而由于一种受不住人家嘲笑的自尊心,更由于不愿老给人家一个失望,但感得众人的眼光都射住了他,便惊觉似的眼睛一睁:“陈海清是一个勇敢的铁汉子,勇敢的人不会死的。他应该是一个上等兵了,也许升了排长。他是我们村子里的光荣……”
午后,张文安爬上了那并不怎样高的山坡,只觉得两条腿重得很。当卖牛的董老头告诉他“千把块钱只好买半条牛腿”的时候,张文安固然呆了一下,但接着董老头谈到那些胀饱了的囤户豪侈糜乱的生活时,张文安骇住了。终于他惘惘然走出了那市镇,带着满肚子的懊恼和气愤。
他下意识地伸手隔衣服摸一摸衬衣口袋里那一叠票子,手上的感觉尽管还是和一路几千里无数次的扪摸没有什么不同,心里的感觉却大大两样了。
张文安刚要上坡,有一个人从坡上奔下来,见了他就欢天喜地招呼着。原来今天早上张文安信口开河说的关于陈海清的一切,早已传到了那儿子的耳朵里。
走近了一间草房,张文安正在迟疑不决,却已经被拉进了草房。张文安立即受了包围,呆了半晌,他这才看清在自己面前的,除了那儿子,还有一位老太太,而在屋角床上躺着的,又有一位憔悴不堪的中年妇人。
现在张文安已经真正定了神,现在他完全认明白:要是他这谎圆不了,那他造的孽可真不小。这一点,逼迫他提起了勇气。他开始支支吾吾编造起关于陈海清的近况、极有希望的前途,他又将陈海清编派在某师某营某连,而且还胡诌了一个驻扎的地名。这一家的三个人都静静地听着,他们那种虔敬而感奋的心情,从他们那哆开的嘴巴和急促而沉重的鼻息就可以知道。
忽然老太太颤着声音问道:“张先生,你回来的时候,我们的海清没有请你带个信来么?”
张文安又窘住了,心里正在盘算,一只手便习惯地去抚摸衣服的下摆,无意中碰到了藏在贴身口袋里那一叠钞票,蓦地他的心一跳,他自己也莫明其妙地兴奋起来,像队伍里的官长宣布重要事情的时候常有的手势,他大声说道:“信就没有,可是,带了钱来了!”随即很艰难地从贴身口袋里掏出那一叠票子来,莽撞地塞在陈海清儿子的手里了。
“啊,多少?”那年青人只觉得多,却还没想到多的出乎他意料之外。
“一千,够半条牛腿罢了。”张文安懒懒地说,心里有一种又像痛苦又像辛酸的异样感觉。
1943年7月22日
(原载一九四三年十一月《文阵新辑·去国》,有删改)
14.请用一句话概括张文安这个人物形象。
15.试简要分析画线语段的作用。
16.茅盾认为“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作家在创作时要关注和反映“全般的社会现象”。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
17.小说为什么以“报施”为题?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三、语言表达
18.欣赏漫画《城市罐头》,按要求完成题目。
(1)结合漫画标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
50个字。
(2)漫画所反映的现实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写一段抒情性文字。
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看蝙蝠,就使我想起小时的往事。那时我住在大陆北方的农村。__①__,人们白天多不敢外出。因而一到晚上,家家户户,人手一把芭蕉扇,纷纷坐到门前的瓜架豆棚边纳凉进晚餐。这种情景,正如某田园诗人所写“晚时爱风凉,家家豆棚坐”。不过我们孩子不怕热,总是三五成群,在打麦场上追逐嬉戏,或脱下鞋子,抛上天空兜蝙蝠。一面口中还高唱着当地的一支童谣:“蝙蝠早来,给你草鞋,蝙蝠迟来,给你皮鞋……”果然,蝙蝠一见到抛上去的鞋子,立即争相往鞋窝里钻。__②__,又都急急往外飞去,因而始终兜不到一只。不过大家却乐此不疲,以此为夏夜的玩乐。然而一晃间,三十多个夏季,就在蝙蝠的翅膀下抖落了。这些童年旧事,如今在异乡的夏夜里偶然忆起,不禁带给我悠悠如水的乡心,丝丝如缕的客梦!
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引用、拟人、借代
B.
引用、夸张、借代
C.
对比、夸张、比喻
D.
对比、拟人、比喻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如今在异乡的夏夜里偶然忆起的这些童年旧事,不禁带给我如缕的客梦,像水的乡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右图是文学名著《骆驼祥子》的封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封面。(不超过6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D项,“亲切自然”与“朗朗上口”并列,中间应用顿号。
2.【答案】D
【解析】A项恰当,但不是最恰当的,因为“岿然不动”单独成句,读起来很突兀,且语气短促,连贯性较差,强调的意味被减弱了。B项除了有A项的不足外,还有“没慌乱”和“没垮掉”语序不当的错误。C项把“依旧”置于“既”前面,“从前的中国也岿然不动”这一层意思就消失了,内容就有了欠缺。
3.【答案】B
【解析】杀一儆百:杀一个人来警诫许多人。泛指惩罚一个人来警诫许多人。杀鸡吓猴:比喻惩罚一个人来吓唬或警诫另外的人。两者的细微区别是,前者要警诫的人多,后者则可能只有一个。从语境看,美国要吓唬的是许多国家,应用“杀一儆百”。战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泛指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战略: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泛指决定全局的策略。前者针对的是局部的短期的问题,后者针对的是全局的长期的问题。语境中指的是全局性的情况,应用“战略”。“强制性”侧重于“制”,有控制的意味;“强迫性”侧重于“迫”,有逼迫的意味。语境中没有逼迫的意味,有的是强制的情况,应用“强制性”。患得患失: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语境是害怕出现不好的反应,应用“提心吊胆”。
4.【答案】C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如何对”应改为“对如何”;二是用词不当,“可能”仅是一种猜测,与事实不符;三是末句成分残缺,“通过”前缺少谓语动词。A、B两项都没有把“如何对”改为“对如何”。A项把“可能”改为“也许”,词语虽然变了,但表达的内容没有变。B项在末句前所加的“感到”与D项所加的“觉得”意思大致相同,都有点不大肯定,与美方的较为肯定的思想意识不符,所以也不恰当。D项“存在”是谓语,“全是”也是谓语,句式杂糅。
5.【答案】D
【解析】A项恰当,但不是最恰当的,因为“岿然不动”单独成句,读起来很突兀,且语气短促,连贯性较差,强调的意味被减弱了。B项除了有A项的不足外,还有“没慌乱”和“没垮掉”语序不当的错误。C项把“依旧”置于“既”前面,“从前的中国也岿然不动”这一层意思就消失了,内容就有了欠缺。
6.【答案】B
【解析】杀一儆百:杀一个人来警诫许多人。泛指惩罚一个人来警诫许多人。杀鸡吓猴:比喻惩罚一个人来吓唬或警诫另外的人。两者的细微区别是,前者要警诫的人多,后者则可能只有一个。从语境看,美国要吓唬的是许多国家,应用“杀一儆百”。战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泛指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战略: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泛指决定全局的策略。前者针对的是局部的短期的问题,后者针对的是全局的长期的问题。语境中指的是全局性的情况,应用“战略”。“强制性”侧重于“制”,有控制的意味;“强迫性”侧重于“迫”,有逼迫的意味。语境中没有逼迫的意味,有的是强制的情况,应用“强制性”。患得患失: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语境是害怕出现不好的反应,应用“提心吊胆”。
7.【答案】C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如何对”应改为“对如何”;二是用词不当,“可能”仅是一种猜测,与事实不符;三是末句成分残缺,“通过”前缺少谓语动词。A、B两项都没有把“如何对”改为“对如何”。A项把“可能”改为“也许”,词语虽然变了,但表达的内容没有变。B项在末句前所加的“感到”与D项所加的“觉得”意思大致相同,都有点不大肯定,与美方的较为肯定的思想意识不符,所以也不恰当。D项“存在”是谓语,“全是”也是谓语,句式杂糅。
8.【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困苦中”前加“由”;B项,语序不当,“他不明白”与“城里有许多许多的事”应调换位置;C项,多重否定不当,删掉第一个“不”。
9.【答案】A
【解析】“既……也”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符合语境。“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而且”表示递进关系,这里是结论,也就是因果关系。
10.【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行文的线索。全文抒写祖国西北山河大地的壮美,主要给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河流、高原和雪,这些画面中的情景,有的是作者所见,如在乌鲁木齐河看到马车涉河而过;有的是作者所闻,如延河涨水把一块几万千重的在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有的是作者所思,如怎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有的是作者所感,如面对西北雪景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正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了行文的线索。
11.【答案】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答题时,找到写西北高原的三段文字,对其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
12.【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本文真正写雪只有一段,这段把西北的雪和江南的雪作了对比。只要对这段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
13.【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项,“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不符合原文的主旨,其主旨为表述西北高原的雄浑、粗犷的特点及作者的感受。E项,“文字凝练而富有的诗情画意”与“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自相矛盾,原文风格粗犷直白,与“白杨礼赞”的含蓄象征明显不一样。
14.【答案】有爱心、爱国且有责任感、孝敬父母、有虚荣心、回家休养的抗日士兵。(写出4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的形象。通过张文安的言行去概括人物形象,其中,要注意他的身份是抗日士兵,特点是有爱心又有虚荣心等。
15.【答案】用侧面叙述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为国离家、捐物的抗日战士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小说最后送钱给陈海清家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语段,要注意它的艺术手法、内容和结构。
16.【答案】人民在积极支援抗战,关心着前方战事;爱国战士的家属受到冷落,家境凄寒;有人囤积居奇,从中发国难财,以致物价飞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文本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注意这是“1943年7月22日”,即抗战时期。
17.【答案】⑴从情节上看,小说围绕“报施”展开,既指师长额外给了张文安一千元,是对自己有贡献的部下的报施;又指张文安想给父母买一头牛,是对父母的报施;还指张文安把钱送给一个也在前线抗战的陈海清的家属。⑵从结构上看,“报施”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使小说故事形成一个整体。⑶从主题上看,是对“报施”于有贡献于国家者行为的肯定,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答“赞扬了无私报效国家而不求报施的行为”亦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小说的标题,一般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结构和主题等角度入手,当然,一定要明确标题本身的含义。
18.【答案】(1)大量城市人口居住空间逼仄,犹如生活在罐头之中;城市生活与自然远离,犹如罐头中的食品与氧气隔绝。
(2)(示例)城市的天空被高楼瓜分得越来越窄,而我们是一群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无奈的飞鸟,呼吸着浑浊的空气,用几缕瘦弱的阳光,抚平烦躁的日子,在夜深人静时回忆曾经自由飞翔在森林中的自己。
19.【答案】D
【解析】“晚时爱风凉,家家豆棚坐”及歌谣是引用,大人和孩子的行为形成对比,蝙蝠“钻”是拟人,“悠悠如水”是比喻。
20.【答案】①那儿的夏季特别热
②但当鞋子快落地时
21.【答案】①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有韵味。②原文先是“乡心”,后是“客梦”,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③原文的修饰成分“悠悠”“丝丝”的描述更生动形象。
22.【答案】(示例)封面左侧是一峰骆驼和一个人,人弓背侧立在骆驼旁;右下角是老北京城的剪影,剪影上方是“骆驼祥子”和“老舍”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