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书愤》 课件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书愤》 课件2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3 21:2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陆游
语文组 撒宁静


北宋—南宋
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


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辛弃疾《永遇乐》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六州歌头》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少年时他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作者简介
1.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悲愤的情感。
2.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复杂的情感。?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艺术手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
教学目标
重难点:?
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
鉴赏列锦的艺术手法。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写作背景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题解


思考:?
作者抒发了哪些“郁愤”之情?是如何抒发的?
因声求气,诵读感悟
任务一:请每个小组认领一联,结合注释,讨论诗歌大意和感情基调,思考如何朗读,并派代表回答及朗读,时间是三分钟。
因声求气,诵读感悟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豪情)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出其豪壮)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驰的楼船战舰。在秋风中跨上战马奔驰,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激昂)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出其豪壮)
因声求气,诵读感悟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整句语调低沉,显出其沉郁)
想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沉郁)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结句降调,语速变慢)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愤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任务二:请每个小组认领一联进行讨论,思路如下:
①“书”了什么?
②如何抒发的?
并派代表回答,时间是五分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诗人回忆起了什么事?“世事艰”具体指的是什么?
回忆早年血气方刚,收复中原的豪心壮志。
“世事艰”:奸臣当道,仕途多阻,屡遭罢黜。
全文感知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全文感知
“川陕咽喉”
京杭大运河入长江的重要通道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写出了怎样的战争场面?此时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由六个纯名词的叠加(罗列),就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给人一种声势宏大、勇猛进攻、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振奋、昂扬,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
全文感知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
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知识补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空”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陆游虽自许为堪当抗金御敌的大将,但最终没能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空”字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全文感知
“书”年事已高、壮志难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全文感知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用典明志。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崇敬之情,并以此自勉,渴望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书”敬仰孔明、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全文感知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深入文本,体悟深情
任务三:全班一起讨论,诗人愤的是何事?时间是三分钟。
深入文本,体悟深情
所愤之一为“世事艰”,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二为“空自许”,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三为“鬓先斑”,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为“谁堪伯仲间”,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中含“叹”




忧愤国家
忧愤朝政
忧愤自己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中原丧失。
求和偏安、奸臣当道、政治黑暗。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结语
课堂检测
1.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课堂检测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你试着加以分析。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中原北望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课后作业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书愤》尾联
《蜀相》尾联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陆游《书愤》
杜甫《蜀相》
功绩方面
个人情感
表现手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