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登 科 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曲江流饮
曲江流饮
新考取的进士,照朝廷惯例,要在长安曲江池游宴,并到慈恩塔(即今西安大雁塔)下题名留念,并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大街上游乐。
曲江盛会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1.什么叫科举制度
概念:从隋朝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以考试选拔官吏的一制制度,由于是分科举人(按不同科目选拔人才),故称科举制.
2.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的方式选取官员
隋炀帝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隋文帝
“分科举人”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开设进士科
A.九品中正制选官只看门第,不看才学,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已不适应需要.
B.选官控制在高门权贵手中,不利于新兴政权中央集权巩固(中小地主势力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 权利上).
C.隋朝建立和统一后,急需大量人才治理国家 .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这种官吏选拔制度由地方政府进行,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两晋南北朝沿用,至隋文帝废止,行之四百年。
魏文帝曹丕
187~226.6.29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
陈群
字长文
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
九品中正制
《廿二史札记》谓:“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推荐考察为主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晋书·王沈传》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诗》
只注重门第
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隋文帝杨坚
541~604
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废止九品中正制
下令“分科举人”
隋朝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
——唐朝的科举制(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生源 科目 考试内容 录取比例
常
科 在校学生
在家或在社会上的读书人 明经 儒家经书的记诵、理解 十分之一
进士 经书,诗赋
时务策写作 六十分
之一
制举 生源更广
常科录取过的,在职官员 科目繁多 为皇帝选拔“非常之 人”而设————
————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常科考试
尚书省组织考试(省试)
州府考试(初试)
女皇武则天
624~705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在开设文举的同时也开设武举。为防止考生和考官作弊,武则天创设了糊名制,这种办法行之有效,一直沿用至今。为了严防选官舞弊,她还创立了殿试制度。
创设糊名制
开设武举
创立殿试制
科举制度的影响:
A国内影响:
B国际影响
1、开放仕途,为平民提供了参政机会
2、沿用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3、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持
对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
都有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隋唐统治者创立和发展科举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控制人才。但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
gòu
zhí
gǔ
学习活动
课堂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 隋唐科举考试 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
设置 偏重文科 有文科、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
内容 偏重经书、诗赋,比较脱离现实。 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的根本目的 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巩固统治。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的影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选官制度
2.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3.科举制的正式创立标志
1.科举制成为唐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
2.科举制基本特征
3.科举制的分类
4.唐朝科举制的一般特征
5.对录取者的任用
1.科举制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科举制的影响
课堂小结
1.科举制度创立于( )。
A.三国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2.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有何进步性?
答:世袭制是后人继承祖上留下的官位,九品中正制讲究门第,都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前两者相比科举制在当时主要有以下进步性:
C
①打破了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对地位低下者进入仕途的限制,有利于他们登上政治舞台,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选拔官吏具有较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③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学习测评
《科举考试图》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2-02-07 作者: 甘徐利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数:492
【教学内容】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对比古今考试制度,发现我国现代考试制度的进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制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导入新课品析诗歌《登科后》导入:“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介绍诗的大意:昔日的穷困失意不值谈,现在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志得意满马儿快,一天之内看完长安的花。 在教师指导下品析诗歌《登科后》,感受考取功名前后的巨大变化。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科举制度的创立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是什么?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存在严重弊端,已不适应需要;中小地主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隋朝统一之初需要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产生的作用:科举制有利于统治者从地方豪强手中夺取选拔官吏的权利,使一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庶族地主)有机会走入仕途,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看,隋朝科举制属草创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前代选官吏的痕迹,其优越性在当时还未表现出来,但是隋朝改革封建的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隋朝在选官吏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二、科举制度的发展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读书:读书提纲:唐朝科举制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基础上,学生回答,老师评价判断根据 教材共同归纳: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与理解“省试”合格后录取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科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右上角的读一读一位唐朝官员的话:“国家取士,选法前代,进士之利,得人为盛”归纳:第一、唐代选官效法隋代的科举制。第二、唐朝通过进士科的考试为国家选拔了很多人才。指导学生完成右上角的想一想唐代为什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小结:即三十岁考上明经就算老了,而五十考上进士还算年轻。然后引导学生从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和录取人数的比例两方面加以思考。简单的说,就是“明经”好考,“进士”难考。三、科举制度的影响1、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辨证地认识科举制,看到科举制在当时的进步性的同时,认识到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时代,其弊端和危害较突出(明清八股取士)。指导学生完成议一议:科举制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归纳:①科举制的实施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②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开放了仕途之路,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③参加科举就必须读书,所以刺激了教育的发展;④科举考试看中诗赋文章,刺激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学生看书回答老师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做好笔记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总结拓展课堂讨论:古今考试制度的比较。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不同点: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科目设置偏重文科有文科、理科,设置较合理。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比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考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巩固统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 讨论,制作古今考试制度比较表 巩固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1、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2、辨证地认识科举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