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冷战”与“热战”·课堂笔记
课程标准: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目标:简述“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等史实,了解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冷战局面的形成
背景: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的崛起;吸取二战的教训
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冷战”
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内容
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组织建立
影响
二、热战(局部战争):
表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结果:美国失败。
说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破产。
11、梦幻超级大国·课堂笔记
课程标准: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能够独立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爵士乐、好莱坞电影业是现代世界音乐和电影业的典型代表。分析课文中的两张表格,提高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一、经济“巨无霸”——经济大国
1.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
战时的资本积累(基础殷实),政府有效的经济政策(决策正确),科学技术的进步(动力巨大),对外投资增加(资本输出)。
2.特点:
①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②经济发展速度异常迅猛。
③高新科技产业急速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
3.外向型经济:
比尔·盖茨所创办的微软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是美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代表。
4.分析“六个重要国家生产增长指数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信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或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5.分析课后“材料阅读”“1960—1993年美国‘研究与开发’经费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信息?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研开发;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或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数量逐年递增);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或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二、“世界警察”——政治大国
1、原因: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
2、目的: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和维护国际秩序,称霸世界。
3、表现:1989年,突然袭击巴拿马;1992年,武装干涉索马里等。
4、认识:
美国在其经济政治力量增强的前提下,公然违背联合国宪章,破坏互不干涉内政、互相尊重主权等基本原则,实行霸权主义,企图“主持”世界事务,称霸全球,必将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和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永远不可能得逞。
5、启示:美国动不动就以武力侵略别国,践踏国际法,为别国带来灾难。所以美国的外交政策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传承。邓小平曾说过“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表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将更加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音乐和电影——文化强国
1、音乐:
爵士乐: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由非洲、南美和欧洲文化汇集而成的大众音乐。由美国传播到欧洲。
摇滚乐:二战后出现于美国,将美国黑人音乐、白人的乡村音乐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成为青少年追逐的时尚和潮流。
2、电影业:电影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梦幻工厂——好莱坞。代表人物——卓别林
12、苏东的艰难探索·课堂笔记
课程标准: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教学目标: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并尝试对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知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进行改革,匈牙利改革一度成效显著。思考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能力和以史鉴今的能力。
一、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改革)
1、背景(原因):
二战后,苏联的农业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传统的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做法(斯大林模式)已不能适应当时苏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持续发展的障碍)。
2、内容:
经济上:农业(突破点),削减农业税,提高补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
工业:施行“手术”
政治上: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3、认识:
经济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经反复实践和深思熟虑就鲁莽行事,改革注定失败。
政治改革:进步性,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消极影响,但未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最终重蹈覆辙。
4、课题中小修小补的含义:“小修小补”是对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高度概括。改革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其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仍然按照政治的手段搞经济,没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奉行个人崇拜,民主与法制体制没有建立起来。
二、“东欧消费者的天堂”(匈牙利改革)
1、主要领导人:卡达尔
2、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一度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随着进一步发展,其弊端日渐暴露,导致了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矛盾。
3、内容(特点):
经济上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结果: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局长期稳定。(具体表现为20世纪70年代,匈牙利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5、最终结果:20世纪70年代,由于改革遇到困难而陷入低潮。改革未能持续下去。
三、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内容:参见“每课一得”材料,了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之路。
结论: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和匈牙利改革一样先盛后衰。
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在出现“布拉格之春”的良性局面的情况下最后遭遇失败,主要原因是苏联的恶意政治干涉和联合武装入侵。(即莫斯科寒流)
1、“苏东”的含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欧洲: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等;亚洲:中国、朝鲜、越南、蒙古等。美洲:古巴。
13、挑战“两极”·课堂笔记
课程标准: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了解欧盟的形成原因及宗旨,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提高识图能力。简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了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及表现。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之处及其意义,增强“学习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
一、欧洲的联合
1、原因(目的):
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衰落,国际地位下降。为了发展经济,保护自身安全,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同时摆脱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2、欧洲联合的过程:
→1967年,欧洲共同体→1991年,欧共体签署“马约”→1993年,欧盟建立
3、影响:
消除了西欧各国的隔阂,维护了和平,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保证了自己的安全,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欧洲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
4、欧洲联合的表现:
经济上: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对困难国家提供援助,建设欧洲内部市场,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发行欧元等。
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讲话,建立联盟公民权制度,消除内部边界,普通法共同的外交和防务等。
5、欧洲发展的趋势:经济政治一体化。
二、走向经济大国——日本的崛起
1、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日本跃居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
2、原因:
①主要原因:美国的援助(政治上民主改革、经济上军事订货)②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技术)③政府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干预)④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教育、人才)⑤日本政府实行“贸易立国”战略,并在政策上保持一贯性和连续性
3、谋求政治大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条件:经济的发展。
政策调整:改善中日关系,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90年代,提出改造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国(入常)。
4、启示:
欧盟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政治上牵制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成欧盟、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欧走向联合,日本经济腾飞,对中国的启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区域合作和经济全球化;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青少年努力学习,立志成材…..
14、殖民废墟上的重建·课堂笔记
课程标准: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情况。简述战后非洲独立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独立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教学目标:说出《印巴分治方案》和克什米尔问题,知道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了解印度民族振兴的概况。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概况,说出“非洲独立年”的由来以及各国独立后在发展社会经济道路上的探索。简述古巴独立和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亚洲国家先后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的道路。其中,中国、朝鲜、越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印度、印尼、缅甸、菲律宾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一、翱翔的“蓝孔雀”——印度的独立和发展
1.背景:印度长期遭到英国的殖民统治,是“英王王冠上一颗最明亮的宝石”。二战后,印度独立运动高涨,工人罢工、农民武装斗争、海军起义等。
2.经过:1947年,英国同意印度独立,但制造了印巴分治。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3、发展:领导人:第一任总理尼赫鲁
措施:实施五年计划;重视对科技的引进和吸收
成就:经济有了长足的进展,粮食基本自给;建立起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原子能、生物及计算机软件等科技成就令人瞩目。
4、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印度独立法案》,又称《印巴分治方案》。按印度居民信仰原则将印度分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克什米尔成为一个遗留至今的问题,影响着印巴两国的关系成为南亚地区不稳定的根源。
二、“黑暗大陆”现曙光——战后非洲独立运动
1、三个阶段及其特点:总趋势是自北向南。
2、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3、殖民体系瓦解的标志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摆脱殖民统治,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非洲独立运动的进程: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基本是由北向南发展的。
让学生认识到独立后发展民族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是真正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三、艰难发展中的拉丁美洲
1、背景:二战后,美国加强对拉美的控制。拉美各国团结一致,相互声援,展开捍卫主权、争取经济发展的斗争。
2、表现:
⑴古巴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结果:1959年,推翻独裁统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经济。
⑵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977年,与美国签订关于运河的新条约,1999年,收回运河的全部主要和管辖权。
3、表明:美国在拉美为所欲为,颐指气使的金饭碗已经一去不返。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得人心,终难得逞。
4、启示:拉美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除了需要全国上下同心协力目标一致外,还要加速发展民族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这才是真正摆脱殖民统治的发必由之路。
拓展引申:
1、一战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是什么?其结果如何?
第一次世界战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它包含了各种矛盾冲突的源泉,是极不稳固的,这些矛盾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这一体系的崩溃和新的战争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2、铁幕演说中的“铁幕”指什么?演说的实质又是什么?这次演说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哪些影响?
“铁幕”是指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实质是在号召所有的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这一演说实际上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3、如何认识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在全世界扩展势力的宣言,也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因此,在杜鲁门主义的招牌下,美国首先向欧洲扩张。“马歇尔计划”就是杜鲁门主义在欧洲的运用。
4、由于战争的打击,战后欧洲形势严峻。在这种局面下,美国对西欧的援助会带来哪些经济和政治上的影响?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复苏,便利了美国对西欧经济的渗透和政治控制。
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借助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它在政治上是“杜鲁门主义”的延伸,是“冷战”的一个重要策略。
5、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一是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二是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拓展引申:
1、大国的基本含义: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所谓大国不是以领土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少为标准的,它应该以这么几方面来衡量:一个是它的制度,有没有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制度,这个是最根本的;第二个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是居于世界的前列;第三个是生活水平,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不是也是富裕的;第四个,即使是世界上很富裕的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上没有影响,那也很难称为大国。
2、材料一:1948年到1949年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外贸的1/3,黄金储备的3/4左右;战后初期,美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陆、海、空军,还拥有了破坏力巨大的原子弹;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同时拥有巨大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作为世界科技的中心,美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新兴工业,1945到196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还多。
根据材料,归纳二战后美国综合国力强大的主要表现。(不得照抄原文)(3分)
答(1)表现: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领先;教育发展、人才众多。(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3分)
概括指出美国当时的国际地位。(1分)
(2)地位: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1分)
3、材料二:战后初期,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是一片战争废墟,美国制造的商品和美国的资本很快流入这些国家。二战后,美国加大了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学发明来自美国,同时,美国增加对高新工业的投入,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等新兴工业发展起来。战后美国政府鼓励对外投资增加,增加工人工资福利,缩短工作日时数。
根据材料中美国具体做法思考,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①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②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重视发展新兴工业。③政府采取措施,创造比较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每点1分,每点均不拘泥于文字表达,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引申:
1、赫鲁晓夫的改革为什么要从农业开始?
当时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民对于食品、工业对于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为什么苏联的改革成效不大而匈牙利的改革成效比较显著?
苏联——小修小补,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加强了个人崇拜和中央集权;匈牙利——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3、“东欧消费者的天堂”指什么?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改革由谁领导?有何显著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最终结果怎样?
指匈牙利经济有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与匈牙利改革(或卡达尔改革)有关。
其背景是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发展。
改革由卡达尔领导。
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成效是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局长期稳定。20世纪70年代,匈牙利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最终结果:20世纪70年代,由于改革遇到困难而陷入低潮。改革未能持续下去。
4、请结合匈牙利改革的有关知识,联系我国的改革事业,谈谈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根据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根据民望所归坚定不移地搞经济建设,并且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行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才能取得实效,国家才会实现振兴,人民才能走向富裕。改革必须持之以恒。
5、面对国际局势的纷纭变幻,如何根据国情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要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改革,实事求是,谋求发展;要根据经济规律办事,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把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政府工作的基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的改革为什么大面积地遭到挫折?
原因主要是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与发展道路。
7、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标准:是否符合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民意民望;是否造福民众,惠及国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