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二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4题)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图是粤港澳大湾区区位图。据此完成1—2题。
1.目前,广东省在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是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这些优势产业在大湾区高度集群化且难以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数量大 B.产业链长、供应商多
C.对市场依赖性大 D.对机场和港口依赖性大
2.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主导方向是( )
A.“科技+制造+金融”产业融合
B.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C.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产业
D.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和现代物流业
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据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应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②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
③向远西部地带迁移人口,减轻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④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关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部分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应加快海南热带经济作物基地的建设
②宁夏可大力发展枸杞、番茄等“红色产业”
③四川、广西是我国主要的水电输出省区
④四川和湖南是我国苹果、柑橘的优势产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其中,图例一和图例二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产业。读图,回答5—6题。
5.图例二反映的产业类型最可能是( )
A.高新技术产业 B.制造工业 C.轻纺工业 D.汽车工业
6.该区域图例一所代表的产业,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外商投资风险变小,投资规模越来越大
B.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实力也大为增强
C.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成本优势丧失
D.科技越来越发达,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回答7—8题。
7.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 )
A.东进 B.南下 C.西扩 D.北上
8.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土地沙化 B.耕地撂荒 C.退耕还草 D.自然灾害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湖泊的水位季节变化显著,使得洞里萨湖周围形成大面积洪水泛滥区。洞里萨湖湖滨地带水稻种植业和渔业生产发达,湖泊水位变化对农业生产时间安排影响巨大。下图为洞里萨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洞里萨湖泛滥区适宜发展( )
A.旅游业 B.水稻种植 C.防洪发电 D.鱼类捕捞
10.随着上游地区水利工程的不断增加,将导致洞里萨湖( )
A.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水稻种植面积扩大 D.泛滥区面积缩小
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据此完成11—12题。
11.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12.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A.春季的东南丘陵 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 D.冬季的天山山脉
安徽省颍上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铁矿储量上亿吨,煤炭储藏量达100多亿吨。拥有谢桥、刘庄煤矿两座年产1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矿。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2亿元,增长9.8%。在发展经济过程重视环境治理,尤其在煤矿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据此完成13—14题。
13.读该县某煤矿生产流程图(图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充分利用废弃物 B.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C.E为建材工业,F为电力工业 D.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14.图乙是该煤矿塌陷区所采取的“深挖高筑”治理方式示意图,这种治理可以( )
A.浪费土地资源 B.浪费水,造成水资源紧张
C.提高树木存活率 D.抬高水位,缓解雨季洪涝
随着生产活动不断向全球范围扩张,工厂大量外迁,导致一些国家原有的生产体系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国家和地区把更多的力量投向高科技产业。下图表示甲、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状况。据图,完成15—16题。
15.最容易出现“产业空洞化”的是( )
A.甲地区阶段Ⅰ B.乙地区阶段I
C.甲地区阶段Ⅱ D.乙地区阶段Ⅱ
16.在阶段Ⅱ,对乙地区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失业率可能上升 B.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C.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18.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 )
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
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大力扶植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D.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
二、综合题(46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塞凡湖为高山淡水湖,盛产鱼类。湖面海拔1916m,蓄水量约 585 亿 m3,湖水由拉兹丹河经阿拉斯河注入里海。入湖水量约13亿m3/年,出湖水量约1亿 m3/年,湖水蒸发旺盛,损耗大。 20 世纪30 年代,当地对拉兹丹河进行梯级开发,人为将出湖水量增加到 12 亿 m3/年。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禁止引用湖水、冻结湖上一系列动力和农业工程等措施。下左图示意塞凡湖地理位置,下右图是 A 城市(海拔 907m)的气候资料。
(1)归纳A城市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原因。(4分)
(2)分析塞凡湖湖水蒸发旺盛的原因。(4分)
(3)说明拉兹丹河梯级开发所产生的主要效益。(4分)
(4)推测当地政府提出禁止引用湖水的原因。(4分)
20.近三十年来,鄂尔多斯市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鄂尔多斯市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西南部,面积8.7万平方千米,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西部,生态环境脆弱。该市煤炭、天然气等储量居全国前列,采矿业、天然气、电力等生产部门一直居于重要地位,1997年以来,房地产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1)概括鄂尔多斯市工业发展的有利自然资源条件。(4分)
(2)根据图乙,描述三个阶段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6分)
(3)鄂尔多斯市利用其能源资源,积极参与国家的西电东送工程。说明西电东送对该市及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意义。(8分)
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近些年来,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众多的棉纺服装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新疆。
材料二 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说出新疆成为纺织服装出口加工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2)根据图中信息,说明浙江与新疆纺织服装工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方面的分工。(4分)
(3)简述该产业转移对新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意义。(4分)
地理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B A D B A C C C B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C A C C D A C D
综合题
19.(1)特征:年降水量小,不到300(或280左右)毫米;冬春季(或3~5月)降水多,夏秋季(7-9月)降水少。原因: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年降水量少;冬春季节西风从海洋带来一定的水汽,降水略多。
(2)流域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空气干燥;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气温较高;湖泊蓄水量大,多大风。
(3)拉兹丹河落差大,水能丰富,梯级开发可获得廉价的水电;增加灌溉面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湖泊水位下降,面积减小,气候更加干早;湖泊水量锐减,水质恶化;湖中鱼类数量减少等。
20.(1)能源资源丰富(储量大),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土地资源丰富。
(2)阶段1: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以农牧业为主。阶段2:以第二产业为主,以能源为基础的采矿、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阶段3: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以房地产和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对该市的意义:将该地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的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东部发展的意义: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局面,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东部环境污染,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1)原料丰富;国家政策支持;土地和劳动力廉价;临近中亚和欧洲市场(临近市场),便于产品出口;交通便利,产品通过“欧亚大陆桥”可达欧洲市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浙江侧重于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新疆主要从事生产加工。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