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好发展练习题
一、单选题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把“禅让”的公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确立了“大人世及(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以为礼”的制度。这表明
A.
礼仪制度初步建立
B.
宗法分封制的形成
C.
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
古代官僚政治萌芽
《礼记?礼运》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导致后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始社会解体
B.
国家建立
C.
私有制产生
D.
人性退化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一转变的本质特征是
A.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
从强调礼制到重视法制
C.
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
D.
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据此可知()
A.
西周早期天下观已经萌发产生
B.
周成王时期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
分封制推动了国家的形成发展
D.
“何尊”代表青铜器最高技艺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
A.
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
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
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
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A.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
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
C.
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统一与文化连续的是(?
?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当时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缘于秦朝
A.
发达的交通网络
B.
得到人民的支持
C.
有力的制度保障
D.
休养生息的政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赐丞相座。宋朝时期,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这实质上表明了(?
?
)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专制主义的加强
C.
行政效率的提高
D.
选官制度的成熟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分别体现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二府三司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明朝设置内阁制
D.
明朝设置内阁制??????
??清朝设立军机处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
B.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D.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隋朝与元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②开通运河,促进南北交流
③创立新的政治制度??????
???④末期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多依据“山河形便”来确定彼此界限,元朝则打破了这种惯例,人为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其主要目的在于
A.
推动民族交融
B.
维护国家统一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君主专制
唐初,皇宫和政府部门多设有学士机构。学士无品秩,但得参与谋议,充作政府顾问。唐太宗间或请名儒学士起草诏书;武则天常令“北门学士”居中用事,参决百司表奏;唐玄宗成立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由此可知,唐代学士机构的设置()
A.
扩大了官员选拔途径
B.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D.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
A.
激化了社会矛盾
B.
有利于中央集权
C.
净化了官场风气
D.
推动了地区交流
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
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大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
宦官权力的加强
B.
宰相制度的废除
C.
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逮捕、施刑。这反映了明朝(
)
A.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
宦官权力失去控制
D.
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清代军机处有官而无吏,故其中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
独掌政务决策权
B.
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C.
理政人员素质低
D.
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适于时代,追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
??????????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
(4)概括材料三反映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
?
?
??
?
?
?
??
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书省起草诏书后
,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救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近四十年来普遍有一种误解
,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栽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并分析秦代从未将太尉一职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千四百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答】
C.根据题干可知,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把“禅让”的公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确立了“大人世及(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以为礼”的制度。这表明夏朝已经出现制度化的选官方式,因此说明早期国家形态产生,故C正确。
A.题干未涉及礼仪制度的信息,故A错误。
B.分封制形成于西周时期,故B错误。
D.题干无法体现古代官僚政治萌芽,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答】
A.《礼记·礼运》记载的现象,已不是原始社会的现象,与原始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
B.材料后半段的重点在于私有制产生,故“天下为家,各亲其亲”的现象出现,无关于国家的建立,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可知私有制产生,故C项正确;
D.私有制的产生为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不是人性的退化,故D项错误。
故选C。
3.【答案】A
【解答】
A.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主要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大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故
A正确。
B.中国古代不存在真正的法制政治,故B错误。
C.该项“无序”说法错误,故C错误。
D.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是地方自治,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通过题干“‘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天下观,故A正确。
B.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错误。
C.题干信息未涉及到分封制,同时国家形成于夏朝,故C错误。
D.根据题干无法体现出“何尊”代表青铜器最高技艺,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解答】
A.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
B.本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题干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
C.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
D.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故选D。
6.【答案】D
【解答】
D.从题干中的“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故D符合题意。
A.题干中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故排除A。
B.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故排除B。
C.商朝中央对方国没有实现有效控制,故排除C。
???????故选D。
7.【答案】A
【解答】
A.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加强君主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建立起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以及官僚制度,故A正确。
B.“二府三司制”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不选B。
C.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出现,故不选C。
D.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出现,故不选D。
故选A。
8.【答案】D
【解答】
D.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确立的,延续两千多年,维护了疆域内的统一。它让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得以长期延续发展。故D符合题意。
A.分封制可能导致国家分裂和不完整,显然也不利于文化和政治的延续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
BC.三公九卿和君主专制,都是秦朝的中央制度,与题干主旨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解答】
A.根据所学可知,此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
BD.根据所学可知,此两项均与史实不符,秦朝的徭役繁重使人民怨声载道;秦没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BD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可以组织大规模人力去服役。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下贵族世代相袭,地方有很大自主权和独立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秦朝郡县制长官由中央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
故选C。
10.【答案】B
【解答】
B.由题干中皇帝对待丞相的态度可以看出,丞相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这也反映出皇帝的专制权势在不断加强,故B正确。
ACD.本题主旨不是中央集权、行政效率、选官制度,故AC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解答】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二府三司只涉及集体宰相制度,故不选A。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只涉及另设机构以分权,故不选B。
C.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分析选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不是正式行政机构,辅助皇帝,故C正确。
D.明初开始已废除宰相制度,故不选D。
故选C。
12.【答案】D
【解答】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反映,故排除A。
B.从题中可以看出,县在各个时代都存在着,但这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故排除B。?
C.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故排除C。
D.从题中可以看出,由两级到三级甚至更多,体现出了中央在地方设置上,机构更加完整,管理更加具体,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说明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强化,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14.【答案】B
【解答】
B.根据题干“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元朝则打破了这种惯例,人为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可知是元朝的行省制,将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地区划入一个行政区划,削弱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故B正确。
A.题干不体现民族交融,故排除
A。
C.题干没有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排除C。
D.题干行省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D。
故选B。
15.【答案】D
【解答】
D.依据题干信息“学士无品秩,但得参与谋议,充作政府顾问”及所学可知,唐代学士机构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君主,辅助皇帝处理部分相关事物。故D正确。
A.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和途径,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
BC.此两项与题干信息的主旨不符,故排除BC。
故选D。
16.【答案】B
【解答】
B.根据题干“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减少地方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
A.“省籍回避制”有利于减少徇私舞弊,减少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
C.“省籍回避制”不能抑制官吏腐败,不能净化官场风气,故C项错误。
???????D.“省籍回避制”是政治制度,与地区文化交流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B。
17.【答案】B
【解答】
①②③.①中外朝制度使得重大事务避开“三公”,②形成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③“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财权、军事权,因此①②③正确。
④.元朝中枢机构实行中书省一省制度,无法体现题中相互牵制的内容,故④错误。
故选B(①②③)。
18.【答案】D
【解答】
D.题干既体现了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形成“阉党”,究其原因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D正确。
AB.题干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而宦官专权和宰相制度的废除均缘于君主的专制权力,不符合题意,故AB错误。
???????C.这项说法是题干信息的体现,而不属于其原因,故C错误。
故选D。
19.【答案】D
【解答】
AC.“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说明其权力源自于君主,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不选AC。
B.“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是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表现,故不选B。
D.“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并结合所学可知宦官权力来源于君主,可见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B
【解答】
A.依据题干“有官而无吏”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不能直接得出独掌政务决策权,事实上,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故A错误。
B.题干“有官而无吏”说明事务都要军机处内的官吏来处理,这有利于防治人多泄密,同时后勤工作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也有防泄密的考虑,故B正确。
C.能够理政的都是官员,题干不能得出他们素质低的结论,故排除C。
D.依据题干可以看出职官简练,但不能得出事务清闲,故排除D。
故选B。
21.【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3)“已拆卸”: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不能衔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社会现象:军阀割据。
(4)历史趋势: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22.【答案】(1)分封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4)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的比重不断上升。科举制确立并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3.【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
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2)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
后果: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4)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4.【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制度设计、儒家思想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