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一颗小桃树》课时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一颗小桃树》课时练习(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4 19:5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一颗小桃树》课时练习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矜持(jīn)
渺小(miǎo)
倚窗(qǐ)
淅淅沥沥(xī)
B.恍然(huǎng)
魂魄(hún
pò)
哆嗦(duō
suo)
万般无奈(lài)
C.孱头(càn)
赤裸(
luǒ)
猥琐(wěi
suǒ)
血气方刚(gāng)
D.幼稚(zhì)
忏悔(qiān)
撂下(liào)
灼灼其华(zhuó)?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矜持?
?恍然?
?琐碎?
??草率
B.猥锁?
?魂魄?
??生疏?
?恳切?
C.混乱?
?喧哗?
?
教诲?
?恢复
D.哆嗦?
?渺小?
?公寓?
?感慨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的一生,都会碰上许多挡路的石头,比如炙祸、疾病等,(
);而有些却是自己放的
比如名誉、面子、地位、身份等(
)。当你将苦难当作人生的财富,(
),你才能走出苦难的泥沼。
①而不仅仅是失败的结果
②它们的出现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③它们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性。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4.
下列关于《一颗小桃树》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散文,在作者笔下,小桃树是希望,是梦的精灵。
B.文章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小桃树恶劣的生长环境和不幸的遭遇,从而反衬、烘托了小桃树的坚忍。
C.小桃树代表了奶奶对“我”的恩情:呵护着“我”和“我”的梦想、幸福。
D.文中“奶奶”这个人物可有可无,因为本文主要是通过小桃树来托物言志的。?
5.
下列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B.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C.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D.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
6.
贾平凹,生于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________代青年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另写散文________。他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
?
7.
指出下面语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1)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________
(2)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________
(3)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________?
8.
【写法借鉴】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在一个黄昏坐在窗前看小桃树的情景。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寄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要不屈不挠,执着追求幸福人生的思想情感。
【片段仿写】请你借助一个具体的事物运用寄情于物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思念、悲伤、感激等)。
?
9.
下面文段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①五一小长假期间,曲阜市创新性地推出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不仅为游客们提供了免费游览三孔景区的机会,还激活了广大游客学习儒学知识的动力。②自去年5月1日以来,我们已经将背诵《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作为常态化的活动,目前参与者超过一万五千多人。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②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③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④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⑤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⑥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选自贾平凹《一颗小桃树》)
(1)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2)文中画线句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选文第⑥段中,作者对小桃树的称呼由“它”变成了“你”,你是怎样理解的?
(4)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槐?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③~?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第?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
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到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1)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
(2)根据提示填空。
情节:突遇暴雪→?
?
?
?
?
?
?
?
?
?
?
??→发现黑点→?
?
?
?
?
?
?
?
?
?
?
??→发现村庄
心理:?
?
?
?
?
?
?
?
?
?
?
??→焦急万分→?
?
?
?
?
?
?
?
?
?
?
??→失望之极→放下心来
(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分别说说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4)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真的”一词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来。(40字以内)
(5)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
(6)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脚下不停步,就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你有类似的感悟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2.
【答案】
B
3.
【答案】
D
4.
【答案】
D
5.
【答案】
D
6.
【答案】
当,满月儿,高老庄,《月迹》
7.
【答案】
记叙
描写
抒情
8.
【答案】
(示例):最近,我的内心异常烦乱,每晚我都会仰望星空。这一天,深夜了,我正准备转身进屋时,却看到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星空,眨眼即逝。突然让我想到了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烦心事,让烦心事就像流星一样逝去,只记住它最后的完美火花就好。
9.
【答案】
①句缺宾语,“背《论语》免费游三孔”后加“活动”;
②“超过”与“多”重复,删掉“多”。
10.
【答案】
(1)“我”见到小桃树的花儿开得惨淡,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而流泪难过;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更加痛苦和无可奈何;最后看到小桃树勇敢地与风雨搏斗,保留下一朵欲绽的花苞,“我”深受感动。
(2)运用比喻,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光,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3)直抒胸臆。第二人称直接倾诉,向饱受折磨却仍然顽强不屈、坚韧生长的小桃树直接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激、赞美之情、期待之情;直抒胸臆,能引起读者共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11.
【答案】
(1)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
(2)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3)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4)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
12.
【答案】
(1)“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雪地迷路,看到水井,满心恐慌,精神一振
(3)①“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唯一”,意思是仅有的、别无其他,写出了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
(4)须使用第一人称且扣住“猜测得以证实而产生的惊喜之情”作答。
(5)①实指吃水用的井;②指人心;③指方向、希望。
(6)能扣住“困难”“希望”“行动”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经历谈论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