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题
一、单选题
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这种转变反映了
A.
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
B.
土地私有化促进社会发展
C.
税制改革引发井田制瓦解
D.
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转型
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
A.
士人追逐功名与利禄
B.
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C.
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
D.
中央集权极大强化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A.
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96年,魏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在鲜卑贵族中分定等级高低不一的姓族,强调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这一措施()
A.
推动了鲜卑贵族的士族化
B.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C.
促进了北魏经济迅速发展
D.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北魏文成帝(公元44-465年)时期,云冈石窟的佛造像伴随着汉化改革,穿上了褒衣博带的服装,面容、形体也有雄劲逐渐向清秀转变。这些清秀形象的形成
A.
继承了汉代雕塑的柔美风格
B.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
背离了鲜卑贵族的审美取向
D.
源自南朝文化的北渐
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
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
B.
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C.
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
D.
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
A.
(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
B.
(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C.
(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D.
(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王安石变法时,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该做法
A.
表明青苗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
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C.
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D.
说明王安石等人缺少从政经验
“体制内改革常常被人们讥讽为“小修小补”,不过是“改良主义”而已。其实这种改革尽管在体制的框架内运作,但是一旦触犯了当权者的既得利益,改革之难似乎难于上青天,失败是在预料之中的。”能够印证樊树志教授这段分析的是
A.
庆历新政
B.
洋务新政
C.
清末新政
D.
预备立宪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
A.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B.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
C.
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
D.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1895年12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可见,强学会()
A.
体现了维新运动的西学观念
B.
显示了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
C.
唤起了有志之士的忧患意识
D.
体现了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
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A.
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
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
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
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世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据此可知(
)
A.
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B.
局势推动官制变革
C.
清政府积极进行改革
D.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依据学者观点,
“觉醒”应该始于(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确立??????????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
③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的第二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很多商品代售点,百货超市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很多城市中出现,各式各样的服装、文具在市场上都能购买,彩色电视机也越来越多。这主要得益于
A.
企业的生产自主权逐渐扩大
B.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C.
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D.
农村的经济改革获得成功
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如表所示。这些成就表明
类别
制造业
货物贸易
商品消费
外资流入
外汇储备
整体经济实力
世界排名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二
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第二大经济体
A.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
B.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已经完全实现
C.
“一带一路”倡议辐射作用日渐凸显
D.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
A.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B.
语言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C.
外来文化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
D.
丰富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精神生活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铜钱铸造量为历代之最,但民间常出现无钱可用的“钱荒”现象。铜钱的大量外流使北宋朝廷以严厉的刑罚展开“钱禁”,即严禁铜钱外流及毁钱铸器,但收效不大。王安石变法后,解除了“钱禁”。他认为,开放“钱禁”有利于物资流入,以此“理财”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废除“钱禁”后,铜钱毫无阻碍地外流,毁钱铸器的现象更为严重。“钱荒”现象更趋严重,百姓售出自己的大部分产品,仍不足以缴纳官府的免役钱。至宋仁宗年间,宋廷恢复了“钱禁”法令。
——据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出现“钱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解除“钱禁”失败的历史教训。
材料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上三等户要按户等轮流到政府履行名目繁多而轻重不一的职役。但当时的官吏豪强可以通过免役特权逃避差役,城镇居民、僧尼、女户和单丁户等也都有免役权因此,各种差役负担极重,很多人家往往因此倾家荡产。熙宁四年(
1071年),王安石开始推行免役法。熙宁九年(1076年),各地上缴司农寺的免役钱多达10414553贯硕匹两,而总支出为6487688贯硕匹两,剩余3926865贯硕匹两,这些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免役法实行后,各色农户都要出钱,据记载,乡间下户一般每年纳役钱几百文到一两千文不等,还要征收二分“免役宽剩钱”,而实际征收却超过二分,这些无疑加重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免役法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一些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斗争,新的代替不了旧的,则必然是旧的扼杀掉新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除旧比布新还要难,因为除旧就意味着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夺掉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那一部分人的饭碗,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是一条失败的道路。……改良主义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
????????????????????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戊戌变法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分别有什么明显缺陷?我们从中应得到什么认识?
人口流动折射出许多历史的信息,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解放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女工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
材料二从
1958年开始中国人口逐步就基本没有自由迁移了。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四川、贵州、云南,现在汶川地震我们知道好多大的厂都是那个时候陆续迁过去的,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各地有小三线,小三线在皖南。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
材料三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出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从1949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1958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中的人口迁移有何影响。
(3)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果以三十年为分界线,前三十年人口迁移和后三十年的人口迁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0)》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6万亿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作出了12%的贡献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编《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
(3)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答】
D.由“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推行征税制度”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贵族禁地资源是否开放引发阶级斗争,最终贵族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体现阶级斗争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故D项正确。
A.题干并未涉及贫富差距的影响,故A项错误。
B.贵族禁地与普通土地不同,其开发与开放并非属于土地私有化,故B项错误。
C.题干并未涉及税制改革对井田制的冲击,故C项错误。
???????故选D。
2.【答案】C
【解答】
A.通过题干李悝与商鞅变法的规定,并不能反映是人追逐功名利禄,故A错误。
B.官僚政治得以最终确立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故B错误。
C.通过题干中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内容的规定,都强调有功劳的人才能享有俸禄,说明选官制度逐渐向军功转变,说明传统的士官制日益瓦解,故C正确。
D.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才最终得以确立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答】
B.依据题干“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体现了当时“礼治”与“法治”关系的相关史实,再现了一定程度上“法治”逐步取代了“礼治”,故B符合题意。
AC.两项所述题干无体现,且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C。
D.本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
B。
4.【答案】D
【解答】
①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等领域进行了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在社会风俗领域进行了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故①项正确。
②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均田制,因此都推行了新的土地制度,故②项正确。
③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故③项正确。
④商鞅变法促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因此二者都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故④项正确。
故选D。
5.【答案】A
【解答】
A.“门阀士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鲜卑贵族的士族化与题干中“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相符,故A项正确。
B.各民族间的交融不仅是贵族层面,也不仅是鲜卑与汉族,消除了隔阂与题干中“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不符,故排除B项。
C.题干讲“通婚”,未涉及经济,故排除C项。
D.奠定基础的是民族交融,并非“鲜卑贵族只能与汉族高门大户通婚”,故排除D项。
???????故选A。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A
【解答】
A.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的描述。“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属于历史事实,“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属于历史解释,故A正确。
BCD.这三项均是历史解释,故排除BCD。
故选A。
9.【答案】B
【解答】
B.王安石"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的做法,会引起地方官员刻意迎合上级现象的出现,导致很多官员为完成任务而强迫农民贷款,从而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
A.青苗法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其执行者身上,???????故排除A项。
C.青苗法短时间内确实会大幅度提高政府的收入,但持续增长却难以实现,???????故排除C项。
D.该项与史实明显不符,故排除D。
???????故选B。
10.【答案】A
11.【答案】D
【解答】
D.根据题干信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他们需要改变现有的制度,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历史选择他们为代言人,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故D正确。
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是说明当时的一种历史事实,而不是说明历史为什么选择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故排除A项。
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是历史事实,而不是说明历史为什么选择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故排除B项。
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是一种现象,而不是而不是说明历史为什么选择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故排除C项。
???????故选D。
12.【答案】D
13.【答案】C
【解答】
A.该项表述中“彻底扭转”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并未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错误。
C.据“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方两兴办轻工业”可知,这表明戊戌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如山西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D.该项表述与“思想启蒙”相违背,故D项错误。
故选C。
14.【答案】B
15.【答案】B
【解答】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有志之士呼唤改革,于是有了维新变法,改革选官制度,增设经济特科等,故B项正确。
A.发生“根本改变”说法错误,故排除A。
C.清政府迫于局势进行改革,是被动的,而非主动,故排除C。
D.通过题干无法判断经世致用是当时的主流,故排除D。
???????故选B。
16.【答案】C
【解答】
C.依据题干“中国……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沉重激发了国人的救亡行动。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民族的觉醒,故C正确。
AB.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年——1864年;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1895年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因此与题干“甲午战争后”无关,故AB错误。
D.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一场广泛群众性反侵略运动,晚于戊戌变法,故D错误。
故选C。
17.【答案】D
【解答】
①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至今,其中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故①错误。
②③④均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故②③④正确。
故选D。
18.【答案】C
【解答】
C.题干提到农村出现了很多商品代售点,城市的百货超市不断增多,服装样式不断增加,彩电也走进千家万户,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故C正确。
A.题干没有涉及企业改革和企业自主权扩大的具体问题,故排除A。
B.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排除B。
D.题干不仅提及农村地区,还提及城市,故排除D。
故选C。
19.【答案】D
【解答】
D.据表格信息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制造业、商贸贸易量和商品消费量和外汇储备均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且外资流入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呈良性态势,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现代化,故D正确。
ABC.AB两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在表格信息中无体现,故ABC错误。
???????故选D。
20.【答案】B
【解答】
B.根据所学可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且使用扩大,主要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影响到了语言的流行,故B项正确。
A.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故排除A。
C.题干与外来文化没有关系,故排除C。
D.题干没有体现精神生活,故排除D。
故选B。
21.【答案】(1)铜钱大量外流;民间熔钱铸器严重;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铜产量跟不上需求等。
(2)对改革复杂性认识不足;缺少配套措施;经济思想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等。
22.【答案】(1)背景:①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原来的役法给役不均,徭役繁重,且官吏豪强经常逃避差役;③社会矛盾激化,原有的役法影响生产。
???????(2)影响:①体现了公平的原则;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的依附关系,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治;③但是造成了官吏贪污受贿情况,变法措施成为了官吏压榨人民的手段,使变法成效微小。
23.【答案】(1)原因:遭到守旧官僚的抵制;慈禧太后把持实权阻挠变法;皇帝没有实权;布新有余、除旧不够。
?(2)缺陷:材料三属于阶级斗争史观,观念陈旧,不能客观反映历史;材料四中提到的两部文献都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记录的可信度。认识:坚持唯物史观;不迷信史料,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搜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24.【答案】(1)主要方向:从农村到城市。
原因:国家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工业化开始起步等)。
(2)特点: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陕、川、云、贵等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
影响:有利于中西部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和改善工业布局;推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
(3)特点: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中国迁移到国外。
不同:前三十年由政府主导,后三十年由市场主导。
25.【答案】(1)影响:揭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举措:建立经济特区。
(2)主要内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标志事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主要成就: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启示: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