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4 21:23: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情境导入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季节不同,气候和景致便不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处位置不同,气候和景致也不相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解读大自然特殊的物候语言密码。
情境导入
大自然的语言
自我研学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是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竺可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主要著作有《物候学》(合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作者简介
自我研学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xiāo)(nì)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连翘(qiáo)
字词注音
自我研学

zài
三年五载
风雪载途
qiáo
qiào

连翘
翘尾巴
zǎi
luò
lào

落花
落枕
lào
丢三落四
多音字
多音字

种子
种田
chā
chà

差异
差不离
shù
shǔ

数据
数不胜数
shuò
数见不鲜
zhòng
zhǒng
差遣
chāi
多音字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文中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自我研学
词语释义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敞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客江南暮春时的美丽景色。
自我研学
词语释义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_____ (体裁),主要写作的对象是 _____和_____。文章首先介绍了自然界的__ ___,交代了物候学研究的_____,然后用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________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________,最后说明物候学对_______  的重要意义。
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说明文
物候
物候学
自然现象
对象
农业生产
四个因素
农业生产
课文内容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跳读课文,梳理层次
梳理文脉

第一部分(1-3段):解释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6-10段):依次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内容层次
①说说物候和物候学是什么?
3.思考问题,了解文章具体内容
梳理文脉
自然界自然现象的变化称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叫物候学。
内容层次
②物候观测的对象是什么?它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梳理文脉
物候观测的对象是自然界“活生生的生物”。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
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简便易掌握,可以有效避免损失。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梳理文脉
纬度
经度
高下
古今差异
主导因素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研究物候学可以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总是,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对知道农业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
细读研讨
1.第2段举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三个例子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明确:从文中“耕地”“种谷子”“割麦插禾”可以知道,“杏花”“桃花”“布谷鸟”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同时,也照应了后面的“花香鸟语”。
说明顺序
细读文本,研讨课文
2.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从主要到次要又是一种逻辑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细读研讨
3.第11段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从文中“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段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分类别
作比较
说明方法
细读研讨
作诠释
下定义
画图表
摹状貌
做引用
说明方法
细读研讨
请同学们跳读文章,找一找文中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举例子
细读研讨
举例子说明大自然的现象和农业生产是紧密结合的。

第2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细读研讨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既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影响,令人信服,又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列数字
第5段
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细读研讨
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作比较
第7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细读研讨
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逆温层的特点;又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逆温层对农事的影响。

作诠释
第9段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细读研讨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揭示了物候学的特征。

下定义
第3段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细读研讨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

分类别
第7段
说明方法总结
1.仔细阅读以下文句,体会加红词语好在哪里?为什么?
品味语言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四季变化分明的特点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在地球别的区域却不一定会这样;“许多”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语言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品味语言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萌发”准确地写出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翩然”一词使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1.第8段中,“如大连……又如济南……”,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连举两个例子呢,有何作用?
近海地区的冬天比同纬度内陆温和,如果以此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在近海地区一定来得早。但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要比同纬度内陆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若只举一个例子,读者就会以为那是偶然的,举两个例子,说明了情况的普遍性,增强可信度。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
第一,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且多举例。
第三,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
2.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给我们介绍的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却很容易理解,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思考探究
3.“大自然的语言”意思是什么?
丰富的物候现象。
课堂小结
描述现象
做出解释
推究原因
阐明意义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课堂小结
本文把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写作上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生动,非常富有表现力。
作业布置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举了很多例子,使得说明具体有据,便于读者理解。请你也拿起笔,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吧。(200字左右)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