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课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好管理练习题
一、单选题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选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诸种因素”包括( )
A.
北洋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
B.
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
C.
临时政府对文官制的实践
D.
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发展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对此结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公务员制度开始
B.
北洋政府近代化
C.
文官考试法制化
D.
文官考试制开始
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这表明( )
A.
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B.
国民政府选官制更加公平开放
C.
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D.
留学毕业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
孙中山说“至于社会的共和政体,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立独立机关才得妥当”。下列符合孙中山这一主张的是( )
A.
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成立政事堂
B.
颁布《临时约法》成立中华民国
C.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成立学部
D.
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成立考试院
民国十年,孙中山发表演讲指出:传统西方宪法在政府机关采取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制度仍有流弊,应该再加入考试权与监察权。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
B.
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的重心
C.
孙中山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
D.
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
1921年,孙中山发表演讲《五权宪法》,提出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补入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制衡,实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这不能反映孙中山
A.
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
B.
反对三权分立的思想
C.
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D.
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如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主席任职表。表中信息说明( )
时间(年)
主席
时间(年)
主席
1949-1954
毛泽东
1988-1993
杨尚昆
1954-1959
毛泽东
1993-1998
江泽民
1959-1965
刘少奇
1998-2003
江泽民
1965-1966
刘少奇
2003-2008
胡锦涛
1981
宋庆龄(名誉)
2008-2013
胡锦涛
1983-1988
李先念
2013-2018
习近平
A.
公务员制度走向了法制化
B.
主席必须由共产党员担任
C.
干部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
D.
新中国始终坚持党管干部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等重要职务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这说明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了( )
A.
民主化
B.
科学化
C.
制度化
D.
现代化
新中国新型干部人事制度在形成与发展时期的主要表现为( )
A.
改革人事管理体制
B.
建各级人事管理机构
C.
人事法规制度建设
D.
确立起党管干部原则
如表是1984年体制改革前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情况的统计,从如表可看出,当时体制改革的方向是( )
项目
平均年龄(岁)
大学教育比例(%)
人员(数量)
时间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部长和副部长
64
58
38
59
1000
300
国务院厅和副厅局长
59
54
35
52
5000
2500
党中央机关司
长和副司长
66
62
43
53
600000(含中央级干部)
400000(含中央级干部)
党中央机关局
长和副局长
60
54
50
56
省委书记、省
长及副省长
62
55
20
44
A.
年轻化、知识化和精简机构
B.
知识化、红色化和革命化
C.
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
D.
年轻化、专业化和精简机构
2013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这里“雏形”主要指( )
A.
以考试为选拔方式
B.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C.
由地方以品行推荐
D.
注重门第和家世
下面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情况统计表。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考试名称
考试
日期
应考
人数
录取
人数
录取率
史料来源
第一届高等
文官考试
1915年
6月
不确定
194
不确定
《东方杂志》第12卷第六号
第一届高等
文官考试
1917年4月
2482
405
16.32%
《政府公报》1917年4
月27日第464号
第二届高等
文官考试
1919年
10月
7800
480
6.15%
《申报》1919年10月7日文章《文官考试杂谈》
第二届高等
文官考试
1920年
10月
4000
400
10%
《申报》1920年10月11日报道
A.
文官考试分为高等和普通两种
B.
文官考试录取率处上升趋势
C.
《申报》比《东方杂志》可信
D.
北洋政府时期政局相对稳定
二、材料解析题
中国“吏治”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官僚体系制度包括“官”和“吏”。“官”属于特权阶层,高高在上,许多事务几乎都交由“吏”去执行或处理,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内,“吏”占绝大多数,人多且背景复杂,其接受儒家经典思想教育的程度有限,因此很难管理。刘少奇曾指出:古代许多人在修身养性中,以为只要“保持他们的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社会,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
材料二:在我国当前反腐败中,仍然存在高级官员凭借特权随意跨越法律界限,或者在形式上貌似很严厉地惩罚取代自己应当接受的刑事惩罚的现象。罚金、降级、降职等这些惩罚远远比不上他们侵占人民与国家财产所带来的损失。这些“微不足道”的惩罚使贪官们认为可以以较轻微的处罚换取更大的利益,使他们以侥幸的心态继续贪腐。久而久之,人们便不再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教,对国家政府的各项措施产生本能上的不相信、排斥和失望。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倪丽丽《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吏治”难以治理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指出当前中国反腐败中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新中国的干部管理机制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7年,毛泽东曾说:“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1980年1月,邓小平说:“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干部考核制度演变表
时间
文件或会议
内容
方法
1949年11月
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布《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
干部鉴定重点应放在立场、观点、作风、掌握政策、遵守纪律、联系群众、学习态度等方面;每隔一年左右各地均需对其所属干部进行依次鉴定。
采取个人自我检讨、群众会议讨论、领导负责审查三种方式结合进行。
1964年
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关于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除了考察政治思想之外,还要“考察了解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和工作中的贡献,科学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1979年11月
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
《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
干部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各类干部胜任现职所应具备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
1983年7月
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
抓紧建立各级党政机关及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岗位制和考核制,县以上党委“成立干部考核委员会”,每两年系统考核一次,内容是德、能、勤、绩,其中,要着重考核工作成绩。
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与邓小平评价干部的标准有何异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干部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选取材料二中的某一文件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干部管理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古代中国,官僚体系制度包括“官”和“吏”。“官”属于特权阶层,高高在上,许多事务几乎都交由“吏”去执行或处理,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内,“吏”占绝大多数,人多且背景复杂,其接受儒家经典思想教育的程度有限,因此很难管理。刘少奇曾指出:古代许多人在修身养性中,以为只要“保持他们的抽象的善良之心,就可以改变社会,改变自己。这当然是虚妄的”。
材料二
在我国当前反腐败中,仍然存在高级官员凭借特权随意跨越法律界限,或者在形式上貌似很严厉地惩罚取代自己应当接受的刑事惩罚的现象。罚金、降级、降职等这些惩罚远远比不上他们侵占人民与国家财产所带来的损失。这些“微不足道”的惩罚使贪官们认为可以以较轻微的处罚换取更大的利益,使他们以侥幸的心态继续贪腐。久而久之,人们便不再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教,对国家、政府的各项措施产生本能上的不相信、排斥和失望。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倪丽丽《中国古代“吏治”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吏治”难以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前中国反腐败中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写进了党章。在培训方式上,除建立正规化的党校教育体系外,党中央还注重干部在实践岗位上的锻炼和培养。同时,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接班制取代。1987年十三大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构想,掀起了干部制度改革的高潮。随着改革的推进,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各级行政领导岗位,其中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及妇女干部的比例大大增加,他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易振龙《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到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发展完善,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主要是受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
北洋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不能推动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发展完善,故A项错误;
科举制在1905年就已经被废除,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临时政府对文官制的实践,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晚清时期到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发展完善及其原因,理解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对选官制度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可以看出北洋政府通过立法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说明文官考试制度的法制化,故C项正确;
公务员制度开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文官考试法制化,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是材料信息的影响,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重视学历但不唯学历,不分男女,体现了公平开放的精神,故B项正确;
1929年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甄别制,故C项错误;
D项是清朝末期的选官制,且材料没有体现学堂选官,故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制度,考生可根据材料“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包括: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三年以上者”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制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所以必须成立独立机关才得妥当”可得出孙中山主张考核官员要十分认真,而且让考核官员的机关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故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成立考试院符合题意,故D正确;
孙中山主张让考核官员的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故A中成立政事堂明显与题意不符,排除;
B与考核官员无关,排除;
C中“《奏定学堂章程》成立学部”与考核、任免官员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考生可根据材料“至于社会的共和政体,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立独立机关才得妥当”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C
【解答】
A.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非实质反映,故排除A。
B.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的重心没有体现,也非实质反映,故排除B。
C.由题干可知即使到了“民国十年”,孙中山仍在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故C正确。
D.题干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的情况,故排除D。
?故选C。
6.【答案】B
【解答】
A.从“补入考试权和监察权”可知孙中山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重视选官制度建设,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提出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可知,孙中山针对当时三权分立的制度的弊端,主张将考试权与监察权纳入其中,而非反对三权分立的思想,故B符合题意。
C.“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反映出孙中山深受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题干反映的是孙中山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的探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C
【解析】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法制化的特点;
B.宋庆龄就不是共产党员;
C.材料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终身制逐渐被废除,干部管理逐步体现出制度化的特点;
D.材料信息没有强调党管干部。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材料“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等重要职务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说明形成制度,故选C项;
AB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题干主要体现的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制度化。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事管理机构,故B项正确;
新中国建立后,继续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人事管理体制及党管干部原则,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进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并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考生可根据新中国新型的干部人事制度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0.【答案】A
【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1984年体制改革后干部平均年龄普遍小于改革前,这说明干部队伍年轻化;1984年体制改革后干部所受大学教育比例高于改革前,说明干部队伍知识化;1984年体制改革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人员数减少了,说明干部队伍精简化,故选A项;
表格数据不能体现“红色化和革命化”的改革方向,故排除B项;
表格数据不能体现“现代化”的改革方向,故排除C项;
表格数据不能体现“专业化”的改革方向,故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中1984年体制改革前后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情况的统计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1.【答案】A
【解析】A.“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1400多年前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这一时期处于隋末唐初,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来选拔人才,故正确;
B.本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主要指的是察举制,时间不符合,故排除;
D.本项主要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时间不符,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于考查的是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本题考查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各个选官制的选拔标准和实行的时期,难度系数易。
12.【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15年到1920年高等文官考试录取率总体上在增长,故B项正确;
表格只是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高等文官考试及其录取情况,不能得出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分为高等和普通两种,故A项错误;
表格信息不能得出《申报》与《东方杂志》的可信度,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分裂割据,政局动荡,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情况统计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3.【答案】【小题1】原因:“‘官’拥有特权,大多事不躬亲;“吏”背景复杂,很少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缺乏官德;古人高估了修身养性的效果;古代中国人治色彩浓厚。
【小题2】问题:高级官员凭借特权干预执法;对高官的腐败行为的处罚过轻,罪罚不当。
影响:助长了贪官们的侥幸心理;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
14.【答案】【小题1】同:都主张德才兼备。
异:毛泽东主张着重考察干部的政治思想表现;邓小平主张着重考核专业才能。
【小题2】管理上:一直奉行党管干部原则;干部鉴定工作最终形成干部岗位考核制。考核标准:从主观的、以政治态度为主逐步转向客观的、以具体的可量化的工作业绩为主。发展:干部考核工作逐渐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小题3】示例一:
1949年《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医治战争留下的创伤,兴百业,安民心,国家需要大批人才和干部。然而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不甘失败,组织了许多秘密的特务分子和间谍分子散布谣言、蛊惑人心,企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所以这一时期党对干部的培养、选拔、鉴定极为严格,特别注重干部的政治思想表现。
示例二:
1964年《关于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原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党和国家开始着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因此,鉴定思路将政治与业务、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起来,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全面、更为科学。
示例三:
1979年《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
原因: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和国家恢复了干部考核制度,经济效益在考核中的权重开始加大,因此,探索建立以德、能、勤、绩为基础的干部考核制度。
15.【答案】(1)原因:“官”拥有特权,大多事不躬亲;“吏”背景复杂,很少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缺乏官德;古人高估了修身养性的效果;古代中国人治色彩浓厚。
(2)问题:高级官员凭借特权干预执法;对高官的腐败行为的处罚过轻,罪罚不当。影响:助长了贪官们的侥幸心理;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
16.【答案】(1)特点:选拔方式强调民主;选拔标准符合时代要求;培养方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干部来源多样;改革逐渐制度化、规范化。
(2)意义:提升了干部素质和能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