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6 16:2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
A.
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
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
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百姓“取其豺狼、豕原、豸舟、狐狸、穀口雉兔者毋罪”,“诸取禁中豺狼者毋罪”之语。这反映《秦律》
A.
体现儒家仁政色彩
B.
重罚偷猎偷盗行为
C.
注意维护生态平衡
D.
司法操作的灵活性
考古工作者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发现了“士伍”,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家室、妻、子”。其中,有人欠政府的债,有人需向政府借器物使用,有人则沦为雇农、佃农,也有人拥有“臣妾、衣服、畜产”。据此可推知,秦代
A.
士兵是主要劳动力
B.
社会阶层呈现流动性
C.
政府征派赋役苛重
D.
自耕农阶层日趋瓦解
秦朝《厩苑律》规定官府定期对饲养的牛进行评比,优秀者奖励,低劣者处罚;汉朝有盗马盗牛律,“杀伤马牛,与盗同法”,处罚重至死刑。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A.
法律规定较为严酷
B.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D.
牛耕技术更加成熟
秦代不仅通过教化规范官员恪守“为吏之道”,还通过严酷的法律保障实施,如《法律问答》《秦律杂钞》《行书律》《为吏之道》《为吏治官及黔首》等法律开篇均明确规定为吏者的行为规范。据此可知,秦代的“为吏之道”
A.
以社会教化为主
B.
注重官员能力提升
C.
彰显了法家理念
D.
奠定后世吏治规范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两人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的法律规定,陈胜、吴广的戍边任务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导致二人被斩首。由此可见()
A.
《史记》的记载都须经过考古证实
B.
哪个表述更接近史实需补充史证
C.
《史记》中陈涉故意曲解秦律
D.
《史记》和秦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
《汉官仪》记载:“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汉顺帝使明识礼乐的宋登“持节临太学,奏定典律“。这反映了()
A.
太学注重培养社会实用人才
B.
太学是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场所
C.
太学承担了礼仪教化的职能
D.
太学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史学界普遍认为,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你认为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
①沉重的赋税
??②繁重的徭役
??③严酷的刑法
??④诸侯割据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的制度化
D.
走向专制主义
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
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
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唐律》对婚姻中的法律关系作了明确规定,如:“同姓为婚者,徒三年”;为维护家族利益,丈夫可以以“七出”为由休妻,但妻子若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被抛弃,或者丈夫“以妻为妾者”,则要“徒三年”。这些规定旨在
A.
维护宗法伦理秩序
B.
改变婚姻关系现状
C.
贯彻理学道德纲常
D.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A.
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
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
C.
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
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辽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B.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人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秦筒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秦国的立法
A.
反映政治统治目的
B.
体现依法治国思想
C.
形成完整法律体系
D.
服务经济发展需要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
(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回答问题。
?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
<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不同之处
(2)分析二者不同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简,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这些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简单释义为: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序式的一部书籍,书中大部分内容均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这样的问答有效的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
???????------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材料二??
在汉初的几十年,虽然废除了秦王朝个别过于残忍的法律条文,但就司法体系和司法实践而言,几乎完全因袭秦王朝。当时以贾谊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建议汉王朝约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认为,要克服汉承秦制的弊病,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补,而关键在于改变汉王朝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就是以《春秋》作为汉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决狱,以《春秋》作为现实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案子是这样的: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而误伤乙。按当时法律,杀人者死,甲殴父当枭首。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原心”(根据动机)诛罪原则分析,的中国传统社会需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摘编自马勇《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秦朝法律简要评价。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法制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法制观对后世法制建设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在古罗马社会经常使用的“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在今天仍被广泛使用。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的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法制相比罗马法的不同,并分析罗马法的意义。
(2)结合古代中西方法制,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中外历史上的君主都重视法制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律以法家的“法治”理论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对各种严重危害专制主义皇权和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都做出了具体规定,由此产生了各种复杂、繁琐的罪名,其中主要有
8类30余种之多。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灭族)。……对后世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律规定有造意(主谋)从重、随从减轻、犯罪者自首可酌情减免、区分故意和过失,以及累犯加重等规定。死刑分绞、斩两等。允许除十恶(一为谋反,二为谋大逆,三为谋叛,四为恶逆,五为不道,六为大不敬,七为不孝,八为不睦,九为不义,十为内乱)以外的其他罪以钱赎罪。还对老、幼、废疾和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减免刑罚。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唐律是对秦律的继承与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材料二第
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摘自《拿破仑法典》
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法典》体现的立法原则。结合所学分析该法典产生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答】
A.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秦律的这些规定不能形成“完整”体系,故不选A。
B.秦政权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和保护耕牛,这保证了农业发展的工具和动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正确。
C.保护耕牛不可能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故不选C。
D.材料是重视铁器的分配管理和保护耕牛,无法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是否普及,且铁犁牛耕技术普及是在汉代,故不选D。
故选B。
2.【答案】C
【解答】
A.秦朝奉行的是法家的思想学说,故A项错误。???????????????
?????????
B.题干没有提及重罚,排除B项。
C.由题干信息“百姓取其豺狼、豕原、豸舟、狐狸、穀口雉兔者毋罪,诸取禁中豺狼者毋罪”可知《秦律》允许百姓捕猎禁苑中的豺狼等野兽,因为凶猛的野兽会伤人和其他的弱小动物,而弱小动物虽不伤人,却繁殖过快,所以不禁止捕杀,对动植物数量的相对平衡有了一定的认识,说明已经有了原始的生态平衡观念,故C项正确。??????????
?????????
D.题干强调的是《秦律》的内容,而非使用的司法程序,排除D项。
故选C。
3.【答案】B
【解答】
A.“士伍”并非士兵,农民是秦代主要劳动力,故不选A。
B.依据材料中的“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家室、妻、子”等信息可知,“土伍”即自耕农,欠政府的债“借器物”“沦为雇农、佃农”“臣妾、衣服、畜产”表明部分自耕农向佃农或地主阶层转化,体现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故B正确。
C.秦代赋役苛重在题干秦简记载中没有体现,故不选C。
D.自耕农阶层是秦代农民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瓦解,故不选D。
故选B。
4.【答案】B
5.【答案】C
【解答】
C.题干强调秦代通过严酷的法律保障“为吏之道”的实施情况,在部分法律开篇均明确规定了为吏者的行为规范,由此可见,秦代的“为吏之道”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故C正确。
A.从篇幅安排即可知,题干重在强调严酷的法律手段,而不是教化,故排除A项。
B.题干中秦朝推行的措施可以培育规范顺从的官吏,却不见得能培养出能力较强的官员,故排除B项。
D.题干未提及秦代的“为吏之道”对后世吏治规范的影响,故排除D项。
???????故选C。
6.【答案】B
【解答】
B.根据题干可知,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秦律规定和《史记·陈涉世家》中历史记述相互矛盾,因此关于二者的记述哪个更接近史实需要进一步补充史证,故B正确。
A.此项表述太过绝对,故A错误。
C.《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其所记述的内容不一定为史实,不能表明陈涉故意曲解秦律,故C错误。
D.此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8.【答案】B
【解答】
A.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是史实,但本项不是对题干信息的准确解读,且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就在部分地区施行。故A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废分封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修长城等,都深深影响了后世两千年的政治体制。故B符合题意。
C.秦始皇废分封制,故C不符合史实。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故D不符合史实。
故选B。
9.【答案】B
【解答】
①②③.秦朝暴政的表现有严酷的刑法、?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
?
,故①②③正确。
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故排除④。
???????故选B。
10.【答案】C
【解答】
A.该项仅仅提及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全面,且不是“内涵”,故A错误。
B.秦代的政治制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人治”,故B错误。
C.题干信息中反映的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这表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其走向现代化指国家管理往制度化方向发展,故C正确。
D.该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现代化”内涵,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解答】
A.据“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
B.据“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可知主要涉及行政法,因此不能说明完成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故B项错误。
C.“《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与行政相关的法规的确定有利于行政事务的处理,有利于巩固新生王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
D.题干主要涉及行政法而不是针对汉人,故D项错误。
???????故选C。
12.【答案】A
【解答】
A.由题干“同姓为婚者,徒三年”并联系所学可知,同姓就代表了同宗,同姓为婚,代表了扰乱宗法秩序,这些规定旨在维护宗法伦理秩序,故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妻子若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被抛弃,或者丈夫“以妻为妾者”,则要“徒三年”,可知,这些规定要稳定婚姻关系现状,故B错误。
C.理学出现在宋代,故C错误。
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是在汉代,故D错误。
故选A。
?
13.【答案】A
【解答】
A.根据题干“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重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故A正确。
B.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主要是外儒内法,并非“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故B错误。
C.根据题干“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强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意义,并非“家庭伦理”,?故C错误。
D.题干仅涉及司法中的法治精神,未涉及德治,故D错误。
故选A。
14.【答案】A
【解答】
?A.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相符,故A项正确。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维系,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B项错误。
C.官僚政治只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C项错误。
D.法律治理只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秦朝法律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人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由此可知秦国立法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反映了统治者的目的,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A。
16.【答案】(1)特点:立法方面,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法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司法方面,将法律作为治国安邦的工具;援法断罪、罪刑法定;公正、诚信执法,维护法律权威;将“法”“理”“情”结合,扩大法律的社会影响。
(2)不同: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
(3)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封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间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
17.【答案】(1)差异:①《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②《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而《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③《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法简洁;而《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
???????(2)原因:①思想:《唐律疏议》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礼入法);《法学总论》受自然法思想和基督教影响。②经济:中国是自然经济为主;罗马商品经济发达。③政治:中国是高度专制中央集权;罗马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8.【答案】(1)特点:涉及范围广;关注农业(关注生态);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对后世影响大。评价:积极:秦法内容十分丰富、细致,有利于秦王朝巩固统一;消极: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致使秦朝速亡。
(2)董仲舒: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等级;关注动机,原心定罪。影响:改变了汉初严刑峻法局面;引礼入法,推动法律制度的伦理化,推动中华法系的发展;法律具有伸缩性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9.【答案】(1)不同:注重保护私产(或注重经济立法);罗马法体系统一完整;法律来源广;提倡平等;强调权利。意义:调整纠纷,缓和矛盾,适应统治需要,巩固政权;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的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理念具有永恒价值。
(2)积极借鉴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经验;法制建设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制建设要从国情出发;法制建设要与时俱进等。
20.【答案】(1)继承:法治思想;保留了部分严酷的刑罚。发展:秦律强调严刑峻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秦律量刑简单粗暴,唐律更为审慎。(若答“从秦律的连坐制到唐律随从减轻”亦可)。
(2)原则:保护私有财产;契约自由(契约精神);法律至上。(任选2点)影响:用法律的形式固定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传播到欧洲大陆,还传到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