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三单元 歌表演 小动物唱歌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三单元 歌表演 小动物唱歌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4-25 17:3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动物唱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创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认知目标: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并且根据歌曲情境运用到歌曲之中。
3、能力目标: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感受并理解音乐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力度记号f和p,能准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实践、创新到音乐活动中,提高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律动
动物手指操
播放关于动物音乐,师生模仿小动物动作从而导入本课。
<二>学唱歌曲
师:从刚才同学们形象的动作中,我发现同学们都十分喜欢小动物、了解小动物,而且只要和小动物在一起就特别快乐,是吗?
生回答
初听
师:今天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在一起,高兴地唱着、跳着,在草坪上留下了美妙的旋律,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划一划它们快乐的心情。
(随音乐和老师划旋律线)
2、复听旋律
师:同学们划得真认真。让我们再次聆听旋律,随老师一起为旋律加上动作,并且把你们的心情告诉我。
3、再听歌曲
师刚才我们的动作中出现了叉腰的动作,你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是谁在唱歌?
生回答:小猫、小狗。师出示简笔画小猫、小狗并且板书课题《小动物唱歌》。
4、师范唱
师:同学们的小耳朵真灵啊!小猫、小狗的可爱也想让老师来演唱歌曲,我们一起为歌曲加上完整的动作。
5、按节奏师生配合读歌词。
6、用“喵、汪”模唱旋律。
7、学生完整演唱歌曲,用柯尔文手势纠正“真快乐”处的发音及节拍。
8、注意嘴型、坐姿,按照正确的节奏、旋律演唱歌曲。
<三>表现歌曲
1、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学生分角色配合演唱歌曲
游戏:强弱声音引导寻找小动物。
3、师:勇敢的小狗和文静的小猫又唱又跳,还是不尽兴,决定到远处走一走,他们来到了一座瀑布前,小猫温柔的唱到喵喵(p),小狗豪放的唱到汪汪(f)。
A、加入歌曲中体现小猫和小狗声音的强弱对比。
师:欣赏完瀑布,它们继续前进,来到了一座幽静的山谷,小猫和小狗的叫声在山谷中引起了一阵奇妙的回音,真好玩。
B、加入歌曲中体现小猫和小狗叫声回音的强弱对比。
师:穿过山谷,它们来到了一片林间空地,这里聚集着好多的小动物,他们开起了音乐会。
<四>歌曲创编
在歌曲动物叫声方框处加入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并且设计力度变化。
<五>本课小结
音乐会结束了,小动物们都要回家了,小猫和小狗也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它们今天玩得真高兴呀,不过有点累了,小猫最后疲惫的唱到喵(p),小狗也懒洋洋的唱到汪(p),真快乐,我们要回家了……
《小动物唱歌》说课稿
赛罕区金桥小学 西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小动物唱歌》是九年义务教育一年级第二册第三单“音乐中的动物”中的一节歌表演课,它是一首简单、活泼而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整首歌曲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由四个小节组成,而且前三个小节的旋律和歌词完全相同,易于学生识记。歌曲中采用了动物的叫声,让学生在感受小动物们欢快的心情同时分辨声音的强弱。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听唱能力打下基础。从而达到第三单元的单元总要求:通过歌表演、音乐活动、唱歌等多种艺术形式,理解并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动物充满喜爱之情。低年级音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表现、创造等能力,积极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体验学唱、表演、实践、审美中进行简单的歌词或动作的创编。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创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认知目标: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并且根据歌曲情境运用到歌曲之中。
3、能力目标: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感受并理解音乐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音乐课堂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感受、鉴赏以及创新等能力,而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因此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结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再结合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在音乐学习与活动中感受声音的强弱,并能将声音的强弱表现出来。
(四)教具准备:电子琴、头饰、实物投影等。
二、说教法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以兴趣爱好为主。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发学生以最大的兴趣与热情参与学习与活动各个环节。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好的开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于是一开始我便采用“情境导入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2、游戏互动法。课堂学习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沉闷的课堂气氛必将导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游戏互动法”便能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乐于参与,乐于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
3、直观教学法。低年级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较为薄弱,课堂上过多讲解与说辞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而使更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思想。所以,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动物手偶、动物图片、动物玩具、动物头饰等直观教具,使学生在直观中领会、强化、提升。
三、说学法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的新理念。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整个课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特征,引导学生以“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气氛中、乐于学习、乐于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的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律动)。
首先,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用歌曲表演的形式创设了一个“动物园”的情景。随着《小动物回家》的音乐,带领学生律动。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乐于参与全过程学习做好铺垫。
(二)、感受声音的强与弱。
音乐是听觉艺术,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这环节中,我利用故事贯彻的形式以小猫和小狗为主人公创设情境,主要让学生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声音的强弱。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模仿性强等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并模仿,从中进行比较两种声音的强弱对比。学生在玩中感受了声音的强弱,自然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三)、创编、对比,再次体会强弱力度变化。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从而进行声音的强弱对比。在歌曲方框中加入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在歌曲演唱中进行声音力度对比,加深本课所学知识。
(四)新歌教学。
1、随伴奏划旋律线,培养学生音乐旋律起伏感知力。
2、播放录音。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教师要从低年级开始去培养学生养成喜欢倾听的好习惯。学生完整的感受歌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或者通过聆听,听到歌曲主人公是小猫和小狗。
3、教师范唱。学生再次聆听、感受,随教师做歌曲完整动作。这样既加深了师生互动的目的,也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喜爱。
4、朗读歌词。师生配合按节奏朗读歌词,既加强了歌曲的节奏训练,又为学生能大声的、流畅的、字正腔圆的演唱歌曲做下了铺垫。
5、模唱旋律。我采用小动物的叫声“喵” “汪” 或者 “啦”来模唱旋律。改变了传统的一句一句的、单调的跟唱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让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旋律。
6、教唱歌词。这个环节我采用低年级学生最实用、最直观的听唱法来教唱歌词。学生在朗读了歌词、模唱了旋律之后,唱会歌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在这个环节还要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唱歌的姿势。比如抬头、挺胸面带笑容,不要喊唱等。
7、歌曲的处理。学生在基本熟悉歌曲后,我再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唱好歌曲中速度、强弱、以及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表现歌曲。用自己的歌声去打动别人。
8、创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鼓励学生创造”的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创作环节。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演唱”“伴奏”“表演”“创编”等自己喜欢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学习,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个性发展。
9、表演。让学生把他们小组的创作表演出来。老师进行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10、音乐中深透德育教育。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在“动物园”中欢快地唱歌,快乐地跳舞,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快乐。
整堂课,我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够愉快的学习,尽情的表演创造,身心都有一种“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