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资料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可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闲情赋》(并序)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倦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就寒。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闲情赋》小析
《闲情赋》是描写爱情的杰作,首先表现在它的品格之高。闲情”的“闲”,作者解释得很清楚,是检束约制的意思,闲情就是使爱情归于正。入晋以后,有的人反对礼教,连男女关系上应有的礼规也不要了,到了梁陈艳体诗大量泛滥。《闲情赋》的创作表明了陶渊明眼光之深邃。同时本赋极尽铺排之能事,将人物的复杂内心活动写得十分细腻动人,设想奇特而自然,语言多彩而清新,就艺术性而言,它在我国赋史上也是第一流的作品。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加之,他对东晋政府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于是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乐。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这就是陶渊明以浪漫主义手法写的世上乌有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抗议和憎恨。写桃花源里“靡王税”的安乐,正是要说明现实社会君主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陶渊明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已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而又耳闻目睹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愿望,才写下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桃花源记》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一是鞭挞和批判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反映和表现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一是大胆的否定了君权,提出了无君无臣的原始共耕制的设想。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作品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同时,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明显带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在阶级社会中,它只能是一种幻想。(共36张PPT)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他,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他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对,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
9
桃花源记
1.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重点)
3.理解文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的感情。(难点)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江西九江人。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其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有《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当时政治黑暗,作者从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只好借助写作来抒发情感,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写作背景
邑人
间隔
俨然
屋舍
黄发垂髫
缤纷
怡然自乐
阡陌
豁然开朗
yì
jiàn
yǎn
shè
tiáo
bīn
yí
qiān
mò
huò
自主预习
多音字
1、舍
[
shě
]
(放弃的意思)舍弃
、施舍
[
shè
]
(房子的意思)
宿~、校~、退避三~、
2、间[
jiān
]多表示方位
中间
车~
[
jiàn
]
~隔、黑白相~、离间
3、为[
wéi
]事在人~、一分~二、极~重要
[
wèi
](多用于介词、向的意思)
~人民服务、不足~外人道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yí然自乐。
一读
注意节奏和停顿。(先读后听再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xùn。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沿着,顺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尽。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新鲜美好。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发现桃花源
二译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整齐的样子。
类。
进入桃花源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可以互相听到。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做客桃花源
于是,就。
同“邀”,邀请。
全,都。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详细。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值得。
译: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
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
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
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做记号。
拜访。
离开桃花源
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打算,计划。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名驎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再寻桃花源
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进入桃花源
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发现
做客
离开
三感知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环境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情景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四品析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具言”:桃花源之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
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严重。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五探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明白了课文的内容,这一节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第二课时
学完本文,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②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③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村民款待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一教师精点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作者渴望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二合作探究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统治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三小结
主旨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逢桃林
桃林尽,山洞现
进入桃花源
自然风光
良田
美池
桑竹
生活情景
往来种作
怡然自乐
再寻桃花源
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世外桃花源
寄托美好理想
四板书
你知道世外桃源吗?
汉语成语,意思是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
五延伸拓展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3)便扶向路(
)(4)处处志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自主检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沿着、顺着
(4)做标记
2.(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C
参考答案
你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发挥想象,试着写下来。
七课后作业
通假字
便要还家(
)
同“邀”,邀请
课后积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缘溪行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缘故,缘分。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单指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异义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得其船,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寻向所志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之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
处处志之
桑竹之属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代词,他们。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代词,这。
寻向所志
寻病终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寻
一词多义
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得其船
代词,那。
代词,指桃花源。
代词,他们的。
代词,渔人。
代词,他的。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动词,离开。
名词,房屋。
舍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副词,于是,就。
副词,终于,竟。
遂
渔人甚异之(
)
复前行(
)
处处志之(
)
初极狭,才通人(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词类活用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他,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他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
9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重点)
3.理解文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以及作者的感情。(难点)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江西九江人。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其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有《陶渊明集》。
写作背景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当时政治黑暗,作者从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只好借助写作来抒发情感,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自主预习
多音字
1、舍
[
shě
]
(放弃的意思)舍弃
、施舍
[
shè
]
(房子的意思)
宿~、校~、退避三~、
2、间[
jiān
]多表示方位
中间
车~
[
jiàn
]
~隔、黑白相~、离间
3、为[
wéi
]事在人~、一分~二、极~重要
[
wèi
](多用于介词、向的意思)
~人民服务、不足~外人道
幻灯片8
一读
注意节奏和停顿。(先读后听再读)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xùn。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译
发现桃花源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进入桃花源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做客桃花源
译: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离开桃花源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再寻桃花源
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三感知
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四品析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自然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生活情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五探究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具言”:桃花源之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
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严重。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明白了课文的内容,这一节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一教师精点
学完本文,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①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②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③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村民款待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二合作探究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作者渴望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三小结
主旨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统治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四板书
五延伸拓展
你知道世外桃源吗?
汉语成语,意思是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
六自主检测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3)便扶向路(
)(4)处处志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沿着、顺着
(4)做标记
2.(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C
七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发挥想象,试着写下来。
课后总结
通假字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古今异义
缘溪行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单指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得其船,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寻向所志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
复前行(
)
处处志之(
)
初极狭,才通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