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塘沽一中、汉沽一中、大港一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塘沽一中、汉沽一中、大港一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2 15:5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 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28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袅娜(nuó)  湍急(tuān)  浸渍(zé)  横槊赋诗(shuò)
B.修褉(qì) 激湍(tuān) 羁鸟(jī) 咥(xì)其笑矣
C.窈然(yǎo) 伶俜(pīng) 葳蕤(ruí) 迥(jiǒng)乎不同
D.流觞(shāng) 庐冢(zhǒng) 会稽(huì) 呦呦鹿鸣(yō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撕杀 泥淖 震撼 责无旁待 B.凄婉 腊梅 倩影 蓊蓊郁郁
C. 惦记 忸怩 羁鸟 没精打彩 D.训鸽 嘉宾 贻误 各行其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 的。
②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 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③我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没有 。
④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 的制度,我禁不住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A.朦胧 震惊 反应 盈利
B.淡淡 震惊 反映 营利
C.朦胧 震动 反映 盈利
D.淡淡 震动 反应 营利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萨达姆被美军捕获后,巴格达部分市民走向街头弹冠相庆。
B.他本打算出让金石公司10%的股份以帮助老朋友走出困境,但随后发生的事情使其计划成为纸上谈兵。
C.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D.他在外地工作了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回到家乡,享受到天伦之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标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对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B.《离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作者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
C.朱自清,现代著名文学家。其散文创作成就最为突出,文笔秀丽、清新、典雅,他的《荷塘月色》《背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乡愁》,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余光中的诗作。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 越国以鄙远 
   范增数目项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 舞幽壑之潜蛟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侣鱼虾而友麋鹿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8、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 而今安在哉 
B.若属皆且为所虏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以其无礼于晋   
D.高余冠之岌岌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6分)
教室,出错的地方
教室,一个古老的概念,传统的解读:教师教书、学生听课的场所。教室,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可以作出新的解读:教室——阅览室,飘荡着书香,充溢着阅读的自由;教室——工作坊,学生可以观察、实验,用各种工具操作,飘荡着问题,充溢着探究;教室——游戏间,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是学习,飘荡着欢乐,充满着智慧。当然,教室还可以是聊天室,等等。理念变了,内涵丰富了,功能也变了。
最近,我又从另一个维度对教室作了解读。一篇《我们要什么样的孩子》的文章,说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这是对传统教室和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最严厉的挑战。其一,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就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其二,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其三,教室,出错的地方,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越。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第一要素。允许学生出错,实际上是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语),进而去创造。而“神圣的好奇心”有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二是功利心。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摒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人文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体现,那么,学生才会有神圣的创新。
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观念中认为教室就是教师教书、学生听课的场所。
B.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室又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是充溢着阅读自由的阅览室,可以是观察实验的工作坊,可以是充满智慧的游戏间等。
C.让学生没有错误,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保护。
D.学习往往是从问题,甚至是错误开始的。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允许学生出错,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尊重。
B.最活的课堂是在学生“出错”和 “改错”的探究过程中生成的课堂。
C.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的体现。
D.完美的教学,就是完美的课堂。
11、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室,出错的地方”是一种全新的理念,需要人们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具有全新认识。
B.只要出了错,就能发展和成功。
C.持有“教室,出错的地方”这种理念的老师多是教学灵活,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又给学生以宽容和自由学习空间的老师。
D.好奇心往往是学生神圣创新的前提。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吏。”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 ②於乎:呜呼。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 诣:往,到
B.是自誉自伐功 伐:征伐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拜:任命,授予官职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请与太守俱         ②夫人之相与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齐彭殇为妄作
C.①各任之以其能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①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1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第Ⅱ卷(共72分)
四、文言翻译、古诗鉴赏以及默写
15、翻译下列语句(7分)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2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分)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2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写于1943年)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追求 (4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错一处不得分)(6分)
(1) ,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
(2) ,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
(3)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4)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5)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
(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1分)
为了心中的佛
余显斌
他是一个和尚,却不诵经不礼佛。每天都望着佛寺发呆。
师傅长叹,道:“你望什么?”他回答,好美啊。说着,指指古雅的佛寺,佛寺的飞檐翘角,在蓝天白云和大山的衬托下,别有一种美。
在寺庙里,他做了十五年僧人,没记住几句经文,可是,所绘的各种亭台楼阁、湖泊假山的图纸,挂满禅房。他的人在寺庙里,名声却早早地飞到了外面的世界。
在他二十二岁的一个早晨,一队人马进了寺庙,带着皇帝的圣旨,对着和尚们宣读:皇贵妃仙逝,圣上心疼欲绝,发誓要修一座天下最美的陵寝。然后,口传圣谕,让他下山,设计建造。
他下山,随着大队人马。
耳边,是师父的声音:“你下山一定凶多吉少,要解此灾,唯有一法。”
“何法?”他问。
“装疯,可躲一厄。”师父数着念珠。
他摇头,叩别师父,走出殿门。
几天后,他拿着自己的图纸去拜见皇帝,细细叙说着自己的设计和规划。皇帝眉开眼笑,眼光发亮,当即授予他二品官职,并让他负起建造陵寝事宜。
“贫僧可负责建造陵寝,但不愿为官。”他推辞。
“不愿为官?”显然,皇帝不理解。
“不可能!”所有的官员瞪大眼,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①他掸掸僧袍,笑了,缓缓退下。依然粗衣布衲,走向了施工场,亲自监造。有时也跟工人一块儿搬料,扛木头。
十年过去。整整十年,一个青春的和尚已步入中年,由于长期的劳心劳力,由于艰难的调度和运作,他的髻角,已见星星白发。
十年艰辛,十年血汗,一座绝世的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一座高大的、金顶般的建筑立在蓝天下,红墙如胭脂,让人晕眩。
皇帝见后,泪水直涌,喃喃道:“比我心中的还要美,爱妃,它只配你住。”
第二天,皇帝召他上殿。所有大臣都十分羡慕,知道这个和尚发了。
他仍静静的,②微笑着。
“来啊,把他的右手砍了。”皇帝吩咐卫士。
③他微笑着,伸出右手,好像一点儿也不意外,连皇帝也惊奇,问:“你怎么不问为什么?” “早已知道,何必再问。”他淡淡回答。
“知道什么?”皇帝惊讶。
“你怕贫僧再为别人设计,所以如此。”他仍波澜不惊。
他的右手被剁下。他并没有离开,整日在陵寝边徘徊观望,同时,在陵寝对面不远的山上,掏了一个洞。洞掏完不久,皇帝又让卫士带他上殿,他依然青衣布衲,飘飘而来,④对着皇帝微微一笑:“我一切皆了,可以死了。”
“你怎么知道要处死你?”皇帝睁大了血红的眼睛。
“我手虽断,可思想仍在,你怕我为别人设计更好的建筑。”他说。
受刑那天,他提出,要见师父。老师父来了,须发斑白,一如十多年前一样,摩着他的头顶道:“你既知难逃一厄,为何还要下山。”
⑤他微笑,仍如少年时,望着远处殿阁楼台道:“为了心中一个美丽的梦。”死后,按他的要求,一部分骨灰葬在他挖的洞里,和自己的设计遥遥相对。另一部分被老师父带着回了山。圆寂前,老师父指着骨灰罐,告诉身边弟子,把他的骨灰放在自己的塔中,“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佛家弟子,在他的心中,有一尊不变的佛,那就是美。”
——选自2010年1月《意林》上旬刊
18、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为了心中的佛”的理解。(2分)
答:
19、文中多次写到“他”的“笑”,试结合全文,概括文中“笑”所体现的内涵。(3分)
答:
20、文中“你下山一定凶多吉少,要解此灾,唯有一法”和“装疯,可躲一厄”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中的“他”不诵经也不礼佛,有推辞官职不做的举动和为皇帝妃子建陵寝的杰出建筑才华,但“他”本质上仍是一个心中有佛的佛门弟子。
B.文章对主人公“他”主要从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刻画,使人物个性形象丰满,活化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佛门弟子形象。
C.“他”在皇帝妃子陵寝对面不远的山上掏了一个洞,预示此时“他”已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的结局。
D.文章主人公最终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但悲剧更在于“他”知道自己为皇帝的妃子建陵寝必将会献出生命却仍然前往。
E.“他”的师傅是一位智者,事先就预知了徒弟的结局,并给出了化解的方法,但“他”的师傅也是一位愚者,他并不理解徒弟执意要前往修陵寝的本意。
六、语言表达与应用
22、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只填序号)(2分)
①生为国家 ②洋洋正气结丰碑 ③功同五岳
④耿耿忠心昭日月 ⑤德同湖海 ⑥死为人民
(1)上联: (2)下联:
七、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父亲的背影是朱自清一生的思念,母亲的守望是史铁生永远的温暖,梁任公的神采是梁实秋珍贵的回忆,大堰河的手是艾青幸福的呵护,荆轲的不顾而去是易水诀别的决绝,志摩的挥手是再别康桥的定格……总有一些特征成为一个人在我们心目中永恒的标志,从而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给我们真情,给我们思考。
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一个人,他(她)的某一个特征会触动你的心灵,带给你深刻的影响,请以“某某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注意记叙要选好角度有波澜,刻画人物凸显个性。
高一联考试题答案
(2) 采分点:因,敝,与
(3)采分点:至于,相
16、(1)向日葵、太阳、小草、风雨(至少写出三个给1分);向日葵(1分,写其它不得分)
(2)第一问:①对比(睡倒在黑暗中的小草与依然朝着太阳的向日葵);②拟人;③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可得2分,写一点得1分)
第二问:借向日葵歌赞坚强不屈、乐观追求的品性(1分);结合背景可读出向日葵其实是抗日战士的象征。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最激烈的时候,有多少战士在黑暗中遭受曲折与苦难,但是他们的追求一如既往,毫无畏惧,“依然朝着太阳”,等待黎明的到来。(1分)
17、每小题1分,错一处不得分
18、“心中的佛”是指文章主人公为之追求并为之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崇高的美的理想境界。“为了心中的佛”蕴意了主人公为了追求美的理想愿意付出一切的信念和独立人格。
19.文章中“他”的笑主要内涵是:(1)体现“他”不为名利的淡定;(2)体现“他”不畏死的从容;(3)折射出主人公无人能及的,对美的理想境界至死不渝的追求。
20.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伏笔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2)与后文主人公在为皇帝妃子建陵寝后理想实现从容就死的情节照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21.A、C ( B项,文章没有心理刻画;D项,“悲剧更在于‘他’知道自己为皇帝妃子建陵寝必将会献出生命却仍然前往”理解有误,“他”仍然前往,不畏死亡,体现的是追求心中理想的精神境界,并非体现悲剧性;E项,“‘他’的师傅也是一位愚者,他并不理解徒弟执意要前往修陵寝的本意”理解有误,与文章最后一段师傅临终前话冲突。)
22、上联:①⑥④ 下联:③⑤②
参考译文
汉武帝时,征召北海太守到皇帝行宫。有个执掌文书的府吏王先生,自动请求和太守一同前往,说,“我对您有好处。”太守答应了。许多官府属官禀告说:“王先生爱喝酒,爱说闲话,不办实事,恐怕不可以和您一起去。”太守说:“王先生想前去,不可以违背他的意愿。”
走到行宫外,在宫府门等待诏令。王先生只是揣着钱买酒,和卫兵仆射喝酒,每天醉醺醺的,不去看望那个太守。
太守进宫拜见皇帝。王先生对守门郎官说:“希望您替我喊我们太守到宫门以内,我要远远地和他说几句话。守门郎官替他去喊太守。太守出来,远远地看见王先生。王先生说:“皇帝如果问你怎么治理北海,使那里没有抢劫、杀人的人,您回答说什么呢?”太守回答说:“选择贤能的人,按照(依照)个人的能力分别任用他们,奖赏才能超群的,惩罚不贤良的。”王先生说:“像这样回答,这是自己称颂自己夸耀功绩,不可以。希望您回答说:不是我的力量,完全是陛下神奇灵异的声威改变的。”太守说:“好!”
同课章节目录